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精选八十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
演变习题精选八十四
第1题【单选题】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之一。

下列举措为分割相权的是( )①秦设御史大夫②唐设三省六部③北宋设参知政事④清设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①建立中朝②设置枢密院③设置刺史④实行推恩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两汉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A、推恩令
B、郡国并行制
C、察举制
D、刺史制度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国在汉朝时主要是向外传播生产工具和先进的手工艺品,唐朝时向外传播的是政治制度、思想、文学艺术等。

北宋及以后向外传播的主要是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这说明了( )
①汉朝时我国以铁器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居世界前列
②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封建中央集权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③唐朝时各国普遍认同我国的儒家思想
④四大发明对整个世界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

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据《汉官六种·汉官旧仪》记载:“其帅意尽心,以补朕缺,使九卿、群大夫,百官慎哉!有郡国茂才不显者言上,残民贪污烦扰之吏,百姓所苦,务勿任用。

方察不称者也。

”当时,承担材料所述职责的官员应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廷尉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汉朝革命”的举措是( )
A、实行察举制
B、实行内外朝制度
C、分封同姓王
D、推行刺史制度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B、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其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 )
A、御史大夫刺史
B、太尉军机处
C、丞相参知政事
D、郡县行省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生态环保是一个亘古至今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家的崇尚自然、儒家的仁义思想、宗教不杀生的观念在我国古人的环保思想上都有一席之地,并上升到政治、法律的高度,甚至提出不重视环保“不可以为天下王”。

许多朝代都设过虞、衡机构,有山虞、泽虞、川衡、林衡。

山虞、林衡分别负责山林环保政策法令的出台和执行。

泽虞、川衡类似,只不过是管川泽鱼鳌而已。

古代环保立法可以追溯到夏禹执政时期,而秦的《田律》则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此后历代大多有相应的环保法规。

在古代环保法中,似秦朝《田律》中“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之类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体现出小农经济时代生态意识中不违农时而增加农业收入的现实功利主义。

因为功利主义,唐朝出现了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因为功利主义,新航路的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改善生存的机遇,又变成了恶化生态的“契机”……
——改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秦岭渭水滋养十三朝古都,形成历史上“八水绕长安”的生态佳话。

唐长安因渭水而繁盛,却又因水而被迫迁都。

……宽阔的朱雀大道,宏大的正规城市,建设城市养活城市,让高大的秦岭、八百里秦川不胜其负。

弱小的“卖炭翁”受城市富贵者所累,但“伐薪烧炭南山中”累倒的却是巍峨的秦岭呀!以至于唐代末期需要伐木时,要到今天山西境内的岚县才能找到高大木材。

长安城从汉唐时期就一直沿袭饮用井水的习惯。

到宋元时期,井水污染已经非常严重。

明代的水环境整治曾一度出现过好转,但及至清
代,由于土地兼并,大批失地农民深入秦岭伐林垦荒,生态又一次遭受严重毁坏。

近代,孙中山提出南水北调,引汉济渭。

而今,引汉济渭工程已在2009年启动。

——改编自纪录片《大秦岭·感恩秦岭》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法规方面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秦岭在中国历史上遭遇的生态问题;陕西省出品《大秦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

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

强臣大族,又篡弒相仍,祸乱不已。

……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

但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

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
【答案】:无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统治者继往开来,精心制定的监察制度,在不同时期曾经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仔细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

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同时,地方刺史。

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检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

隋设御史台、司隶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

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分十道监察区,形成严密的监察网。

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

元朝,地方设立御史台,还制定了一套监察法规。

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

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材料二: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

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材料三:元世祖时明确规定“凡考察有官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

——《元史》卷十,《世祖纪》
“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明史·职官制》
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中,宋代对担任检查官员的资格有何要求?(不照抄原文)根据你的理解,“月课”“辱台钱”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
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明清时期在吏治方面的特点。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
【答案】:无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

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

……封诸侯,班赐宗彝(宗庙礼器),作分殷之器物。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分天下以为36郡,郡置守、尉、监。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省”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

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

于是“省”的含义遂由宫禁、中枢转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影响直至今日。

从制度层面而言,元朝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与此前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体制明显有异。

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能够对空前广袤的疆域统治近百年得益于行省制度的建立。

——《元史?行省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二的两种制度,并说明两种制度的异同点?
材料三中的制度有何基本特征?
【答案】: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