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贺雯霞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教学设计北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2011课标版四年级数学
《平均数》教学设计
贺雯霞
教材分析:
这部分知识选自北京2011课标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的第一个内容,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表明资料中各观测值相对集中较多的中心位置。

平均数被广泛用来描述或比较各种技术措施的效果、畜禽某些数量性状的指标等等。

统计平均数是用于反映现象总体的一般水平,或分布的集中趋势。

数值平均数是总体标志总量对比总体单位数而计算的。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位置的一个统计量。

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和平均水平,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坚持灵用、活用教材、注重知识联系性,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发掘过程的趣味性及逻辑思维能力,从知识点上看,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知识,从能力上来看,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具备了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过程上看,经历了“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统计表的简单知识”的进阶过程。

所以,教学中创设和呈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开展“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感受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产生“解决问题需要怎么做”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合作探究、结合实例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装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生问好。

2、情境谈话。

①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糖果,想要奖励给表现好的同学。

他们分别是***和***,你知道老师为什么奖励他们吗?(关心同学、爱护班集体、行为习惯好……)嗯,希望其他同学也要像他们学习。

②师:请你仔细观察,数一数,这两位同学手上的糖果有什么不一样?
生:一份多,一份少。

师:老师刚才装糖果的时候真是太不小心了,我们要公平一点,使分给他们俩的糖果一样多,该怎么做?
生:分*颗给***,使他们俩手中的糖果一样多。

3、过渡小结
①师:真不错,为了使手中的糖果一样多,我们把多的糖果分给糖果少的同学,像这样的方法,我们叫做:移多补少。

(板书)
4、师:除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你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使他们手中的糖果一样多?
生预设:先算他们的和,再把和平均分成两份。

师:像这样的方法,我们叫做:先合后分。

(板书)
5、小结:不管是用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的方法,都是为了使他们手中的糖果一样多,得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做——平均数。

设计目的: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为自主探究埋下伏笔。

二、新知新觉,探究学习。

(一)说题解意。

1、平均数初探
①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例题1
②解意
A师:上一周,有一个环保小活动,其中一个志愿者小队的同学们真能干,老师想统计一下: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课件出示老师说的话】
B指名学生读一读这句话。

师:谁给我们读一读,老师想知道什么问题?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一想,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C指名学生回答。

③什么叫平均?平均分?
A课件出示“平均”,指名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B师:说的真好,平均就是每个人都一样多,也就是要做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