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杨浦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上海市杨浦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真善美的追求历来是一切文艺创作的起点,是最终的归宿和目的。

优秀的文艺作品,不管采取的是哪种形式,书写的是什么内容,发表于哪个时代,其内在都是对真善美的具体呈现与深刻探寻。

可以说,真善美是文艺价值的度量衡。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表现美、守护美是文艺作品的使命。

与商业文明重思辨、重理性相比,以华夏民族为代表的农耕文明重感性、重直觉。

芳菲悱恻,多愁善感,华夏民族对自然之美、人情之美、心灵之美拥有异乎寻常的敏感和信仰,自古就有山水比德的人文传统,这一传统将美与善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山川风物,与人的生命息息相通;花草树木,总是寄托着人的美德与情操、愿望与期盼:梅花坚韧、翠竹有节、兰花脱俗、菊花清高、牡丹雍容富贵、石榴多子多福……善美并重,是华夏民族悠久的礼乐文化的突出特征,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因其达到了尽善尽美之境界。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时空变迁,诗曾一直肩负着陶冶、净化和升华世人灵魂的使命,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诗人在作品中尽情描绘和表现自然美、人情美、心灵美。

还是童稚之时,我们便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里想见山水之奇,在“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里感受真挚友情,在“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里景仰君子风骨……爱与善,总是这样伴随着美的感染、情的熏陶,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随着生命的成长而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当然,文艺作品并非只是表现美、歌颂美,对恶的事物的批判、对丑的事物的鞭挞,同样也是在守护美、弘扬美,是在“曲线救美”。

各种文艺形式诗、书、画、乐,乃至小说、散文等,在终极意义上,都是以美为旨归的。

尽管它们在表现手法上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便是都注重意境的营造。

意境,并非只是诗歌的专利。

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几百年来,常读常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高妙的意境营造功力。

现当代受人们喜爱和赞誉的作家,亦莫不如此。

画家深明此理,创作时,讲究意在笔先,就是要用心经营意境。

有意境,创作就成功了一大半。

现代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善于从古人诗句中撷取最能体现意境的部分入画,寥寥数笔,情态毕现,极富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无尽的美的享受。

时代发展到如今,社会生活日益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与开放便捷的新媒介传播方式,使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文艺创作的队伍中来,这使得当今的文学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态势,古典审美文化的优美、崇高、庄严、秩序呈现,与当下流行审美文化的日常、随意、流动、碎片化叙事并存共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可以一展歌喉,都不乏知音见赏。

相应的,文艺的评价体系也随之发生着改变。

但无论如何人们在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文艺当以真动人、以善感人、以美育人,这是文艺永恒的魅力之所在。

(摘编自赵海菱《真善美是文艺价值的度量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哪个时期,不管是写诗、小说、戏剧,初衷和目的都是表现真善美。

B.反映真善美是一切文艺作品的普遍要求,文艺作品表现的美是最重要的。

C.孔子沉浸《韶》乐中,吃肉都不知肉味,这是因为孔子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D.不论表现恶还是描写丑,只要将恶与丑描写得情态毕现,都是美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总述,第二段提出论点,第三至五段主要从古诗和其他文艺形式两个角度进行论述,最后一段联系实际,强化论点。

B.文章开头从一切文艺创作到优秀的文艺作品,这是从一般到特殊,得出结论:真善美是文艺价值的度量衡。

C.文章第四段引用古代诗句,论证古诗陶冶、净化和升华世人灵魂的作用,也巧妙衔接了第四段和第五段的内容。

D.文章第五段阐述《红楼梦》几百年来常读常新,论证文艺作品都注重意境的营造,营造意境不是诗歌的专利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打动人心的,不能给人以思想上的熏陶的,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作品,就谈不上是优秀的文艺作品。

B.华夏民族对美特别敏感和信仰,并将它与善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重感性、重直觉的文明特点。

C.因为人们是追求真善美的,所以从古至今,诗在中华民族中都发挥着陶冶心灵、净化和升华思想的重要作用。

D.由于多种原因,当今文艺既有古典审美文化的态势,又产生了流行审美文化的态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自古以来,北斗如天河中的一座灯塔,指引着人类前行的方向。

如今,北斗系统闪耀浩瀚星空,织就天网,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我们形成了涵盖上游基础产品、中游终端、下游应用系统和运营服务的北斗完整产业链。

国产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累计销量已突破8000万片,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已占据国内30%和90%的市场份额,并输出到100余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北斗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通信系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等领域,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已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彰显“中国智慧”。

北斗交通应用。

600余万辆营运车辆安装北斗,建成全球最大的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系统,让交通监管部门有迹可循的同时,有效避免了危险驾驶、疲劳驾驶。

据统计,有了北斗之后,道路运输重大事故率和人员伤亡率均下降近50%。

同时,国内有3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个城市的约8万辆公交车、3200余座内河导航设施、2900余座海上导航设施已应用北斗系统。

北斗渔业应用。

7万余艘渔船和执法船安装北斗终端,北斗成为“海上保护神”,渔民说:“一拜妈祖,二拜北斗”。

定位与短报文通信功能发挥突出作用,累计救助1万余人。

四点五万台北斗减灾终端得以推广,建成部、省、市(县)3级平台,实现6级业务应用,受灾地区利用北斗短报文功能,及时上报灾害位置、突发灾害信息及灾区救助信息等。

各级民政部门通过北斗终端进行救灾物资的查询管理和监控,大幅提升全国救灾物资管理与调运水平。

未来,北斗系统将持续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更多的应用形式将被创造,深刻影响我们的生产与生活。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19)显示,中国企业的卫星导航定位产品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实现销售,其中北斗已先后落地应用“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我国已经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东盟、阿盟、非洲等国家和组织建立了北斗相关合作机制,举办北斗亚太行、北斗东盟行、中阿北斗合作论坛等系列活动,加强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建设北斗系统海外中心,推动北斗在亚太地区和“一带一路”地区的落地应用。

同时,为了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我国还向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捐赠了北斗系统有关设备,用以监测和评估相应地区北斗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性能,共同推动兼容卫星导航终端设备应用服务亚太地区。

以上这些合作,都为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北斗创造了机会。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多边合作机制框架下,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将共同努力,推动北斗系统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业总产值九年间增长了七倍多,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

B.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己达到较高水平,表明其当前颇具实力。

C.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业总产值增速2010-2015年波动较大。

D.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增速放缓,说明经济社会总体走势下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形成了北斗完整产业链,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已经无需进口
B. 北斗系统己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融合,创造了更多新型应用形式。

C. 北斗系统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实现销售,并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

D. 加强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是北斗系统在海外落地应用的首要途径。

6. 根据上述材料,不属于北斗卫星系统研制使用意义的一项是
A. 广泛应用,形成产业链,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B. 为陆上、海上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C. 减少自然灾害发生,提升国家救灾物资管理与调运水平。

D. 助推我国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源甚早。

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

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

但无论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

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

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

就君与臣的关系而言,品级愈高,职掌愈重要,愈见君主的信任与器重;而由高官降为卑职,由清要之所到闲散之地,由庙堂之迩到江湖之遥,都意味着与君主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扩大与疏远,都意味着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弱化与沦落。

这种君臣之间的掌控权,握在君主和用事者手里。

他们通过改变君臣的距离,来操纵臣僚下属的升降
荣辱,进而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

其正面效用,是对那些欺罔、逞欲、不职、不法的官吏予以应有的惩戒,使已犯者受罚,未犯者知惧,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维护朝廷政治运转的稳定进行。

这也是贬谪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

其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小人窃柄,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另一方面,则造成了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使得他们本可大有作为之生命在穷山恶水中空被消耗。

(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贬谪是指对负罪官吏采取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的一种强制性行政处罚措施。

B.贬谪制度发展到唐五代时期臻于完整,其表现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原因复杂,样态丰富,特点鲜明。

C.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

D.典型贬官和普通贬官的实质有相同的地方,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以及政治权力的威力。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阐释了唐五代时期贬谪制度的特点、类型、本质和影响,条分缕析,鞭辟入里。

B.通观全文,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等论证方式,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C.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谪制度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D.第四段围绕“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一句展开,论题集中。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五代的贬谪史,是这一时期政治现实的体现,也是这一时期士人生存状态和命运沉浮的写照。

B.唐五代时期,封建君主借助贬谪制度,成功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有效地巩固了专制统治。

C.士人品级的高低,职掌的轻重等个人际遇与其受君主信任、器重的程度以及关系亲疏密切相关。

D.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在本质上暴露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残酷暴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0.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B.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 常以身翼蔽之
D. 项伯杀人,臣活之
11.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

《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 《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 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比较形象生动的一个人物。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
12. 对文段中的四个人物及其言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B. 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舞剑刺杀刘邦的任务后,于心不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未能把刘邦刺死。

C. 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有礼有节,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 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

他先指桑骂槐地痛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的讲出刘邦这么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1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4)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5)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海棠
刘子翚
幽姿淑态弄春情,梅借风流柳借轻。

种处静宜临野水,开时长是向清明。

及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诗老①无心为题拂②,至今惆怅似含情。

[注]①诗老:指杜甫。

传说杜甫母亲的名字叫海棠,因避讳,杜甫一生没有写过咏海棠的诗歌。

②题拂:题咏赞美之意。

14.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诗首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幽姿淑态”、“梅借风流柳借轻”将海棠拟人化,笔法轻松自然,趣味盎然。

B.诗歌颔联直接描写海棠生在在偏远僻静的地方,春天来时,又会尽情开放,含蓄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向往、追求。

C.诗歌颈联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嗅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描绘了海棠香味犹存、艳丽娇娆于一体的
D.诗歌尾联诗人以杜甫避讳母亲姓名而未能畅咏海棠的典故,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诗人对海棠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5.本诗“以花喻人”,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笔下海棠的形象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1)《氓》善用比兴手法,比如用桑树来比兴,桑叶未落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桑叶凋落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释了学与思的关系。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早就听闻李老的水墨画乃当今一绝,如果您肯将这幅《空山图》补壁于我,我定当铭感五内。

B. 初次参与高端的班主任论坛,鄙人才疏学浅,幸蒙贤兄抛砖引玉,让我得以从容。

C. 老李对王老师说:“令爱太顽皮了,在班级给您添了不少麻烦,作为家长,我深表歉意。


D. 这是我编写的拙作《高考速递》,感觉文辞微浅,冒味打搅先生,请您雅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文段至少四处有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疫情面前,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

②“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切断疫情传播途径、防止扩散的最有效措施。

③只要据实报告,就可以使自己获得及时隔离与救治,④让亲友乃至更多人做好必要防护,更能让管理部门充分掌握疫情和警示信息,便于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

⑤如此,才有利于疫情防控大局,也是对自己和亲友的负责之举。

⑥相继曝光的隐瞒案例在给我们不断地敲响警钟,疫情防控工作仍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列这则材料,按后面的要求作文。

一个人或一群人,一组镜头,一幕场景,一番经历,一段历史,一种思想……世间万象,人生百态,总有些人、事或物触动过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感受:观赏优美的景象,是感受生活;享受浓浓的亲情,是感受生活;追求远大的目标,是感受生活;遭遇痛苦挫折,是感受生活……
请根据你对材料理解,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

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B项,“文艺作品表现的美是最重要的”说法缺乏根据,原文的表述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历来是一切文艺创作的起点,是最终的归宿和目的”,但不能因此说是“最重要的”。

C项,“这是因为孔子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理解错误,原文是指《韶》乐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D项,偷换概念,原文是说“对恶的事物的批判、对丑的事物的鞭挞”也是美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也巧妙衔接了第四段和第五段的内容”分析不正确。

第五段开头用“当然”转折到另一方面,第四段所引用的古诗句没有衔接第五段内容的作用。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C项,“因为人们是追求真善美的,所以从古至今,诗在中华民族中都发挥着陶冶心灵、净化和升华思想的重要作用”强加因果。

原文的表述是“真善美是文艺价值的度量衡。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表现美、守护美是文艺作品的使命”,可见“真善美是文艺价值的度量衡”“表现美、守护美是文艺作品的使命”才是“诗在中华民族中都发挥着陶冶心灵、净化和升华思想的重要作用”的原因。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

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