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课件版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1.解释品德与道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
3.理解并记住科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水平中个体道德推理的主要特征;
4.了解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5.了解社会学习理论对强化概念的发展;
6.了解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培养的措施。
7.运用关于品德形成的各派理论中的合理观点,对德育工作改进提出建议。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一、态度的性质态度的定义:是习得的,影响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
反映的倾向性。
态度的构成因素(认识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倾向)
二、品德的性质
(一)品德的含义
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道德感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感结合在一起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外部手段。
二者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
(二)品德与道德
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共同点——较稳定的态度与品德是同质的
区别——a.价值内化程度不同
b.范围不同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
一、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教师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可以用班杜拉 提出的观察学习的过程来解 释。
1. 班杜拉其人
2. 两种学习
观察学习 —— 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学习。
亲历学习 —— 学习者通过自己反应后果引起的学习叫亲历学习。
经典实验
模仿行为的赏罚控制研究(打娃娃) —— 该实验说明:儿童通过对榜样的行为的观察学会攻 击反应。
言行一致实验 —— 这个实验说明, 身教重于言教。
教育者只在口头上要求儿童, 而做起事来 言行不一,那么,儿童接受和模仿的是不良行为。
而且不管是成人还是同辈的不良行为对儿童 均有影响。
3. 观察学习的过程
4.
观察学习具有五种功能(效应)
5. 认知交互理论
班杜拉提出的个体、环境与行为三者相互影响的三元交互作用观。
他认为,环境因素、个体
榜
样 刺 激
注意 过程 易注意的
保持 过程 以表象、 言语
形式
再现 动机 过程
过程 表象、符号
转化为外显
模仿动机
? ?
地 位声 誉 能力水平 人格特征 与学习者
类似
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观察着的特点 生动、形象 色彩鲜艳
因素与行为因素是交互决定的,这些因素之间彼此交互影响,双向地相互影响。
班杜拉的三元 交互作用模式
资源、行为结果、他人和物理环境)
6. 对德育工作的启示
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 (包括客观环境、文化背景、人际关系、观察到的榜
样等等 )
榜样示范、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在道德行为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重新认识教师言行一致的教育作用。
注意大众传媒对儿童 道德行为的影响 二、态度的改变过程
( 心理学家凯尔曼 1961 年提出态度形成要经过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
1. 顺从——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人相一致,而在 认识上
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2. 认同——是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更深一层。
认 同不受
外在压力影响;
3. 内化——在思想和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 观点,
信念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
三、 品德不良行为和过错行为的转化过程
品德不良:主要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有的甚者处于在犯罪边缘或 已经有轻微的犯罪行为。
醒悟阶段——
引起醒悟的方法:消除疑惧;引发其他需要 转变阶段——
此阶段要避免出现反复,其方法:回避或逃避原先的旧刺激;接受旧刺激下的考验 自新阶段——
此阶段教育者应注意:避免歧视和翻旧帐,予以信任;使之形成完整的自我观念
第三节 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
1. 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对规则的态度)
2. 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对责任的道德判断)
E 环境
B 行为( 个体行为、选择、语言表述 )
P 主体 (信念、价值、期望、情绪
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公正观念)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对惩罚的公正性的判断)
客观责任感与主观责任感
A. 有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子。
有一天,父亲出门去了,朱利安偷偷地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瓶用笔绘画。
一不小心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一小块。
B. 有一个名叫奥古斯都的男孩子.他发现父亲书桌上的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
做一件事,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地将大墨水瓶的墨水倒进他父亲书桌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小
心将墨水溢出,弄脏了一大片桌布。
(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 岁)
2.权威阶段(5-8 岁)
3.可逆性阶段(8-10 岁)
4.公正阶段(10-12 岁以后)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L.Kohlberg )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皮亚杰理论的修正和完善。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
故事1:海因茨偷药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
医生告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
癌症。
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
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 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
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 美元。
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
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
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
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
1.三水平六阶段说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0-9 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
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 ( 9-15 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包以下两个阶段:
(3)人际和谐( 或好孩子) 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
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遵重
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 ( 16 岁以后)
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
包括以下二个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
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2.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在学校道德教育上的应用道德教育模式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模式,针对第一个目标,“公正团体”模式,针对更高的教育目标。
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
他认为小组道德讨论要具备三个要素:
a.课程要素——道德两难故事;
b.班组要素——不同阶段学生混合而成,
c.教师行为要素——必须具备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知识,依据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协调与他人的分歧。
教师在学生的道德讨论中应象一位“精神助产士”;
“公正团体(社区)”法即采用集体的责任、集体的惩罚和奖赏的道德教育手段,运用榜样的作用和道德说教的方法向年轻人灌输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
科尔伯格理论的启示鉴于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是否对
启发
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
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对科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吉里根(Carol Gilligan )对科尔伯格的修正
1.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中存在公正和关怀两种典型的道德取向。
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
是典型的公正取向。
2.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这样的抽象、理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更加关注人类
的幸福。
3.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定向、善良、非暴力道德三个发展水平。
第四节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参考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三版p207 )一、良好品德的培养1.说服——提供正反论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逐步提高要求2.利用群体规定——研究表明,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公约、规则会有助于学生态度的改变。
因为经过成员讨论的规定,使成员承担了执行的责任,这样的规定对学生会产生约束力。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指人依照自己的角色来行事,也指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
4.奖励与惩罚——奖励的运用:正确选择道德行为;正确选择奖励;在教师期望的良好行为出现后,要立即寓意奖励;随学生年龄的增长,引导学生多运用内部奖励。
正确运用惩罚的原则:避免不适当的惩罚;惩罚应与学生不良行为相对应;惩罚应尽可能及时;力戒惩罚后又立即出现奖励;向学生指出合适的行为以代替被惩罚的行为等。
5.小组道德讨论——柯尔伯格与布莱特于1973 年设计并实施的道德教育模式。
认为,儿童通过对假设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
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推理。
小组道德讨论的三要素:
a.课程要素—道德两难故事;
b.班组要素—不同阶段学生混合而成;
c.教师行为要素—必须具备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知识,依据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特点,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协调与他人的分歧。
6.价值辨析——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和情感体验来辨析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念。
二、中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
过矫正表征性奖励约束协约榜样法心理治疗
遇到失意伤心事,多想有一个懂你的人来指点迷津,因他懂你,会以我心,换你心,站在你的位置上思虑,为你排优解难。
一个人,来这世间,必须懂得一些人情事理,才能不断成长。
就像躬耕于陇亩的农人,必须懂得土地与种子的情怀,才能有所收获。
一个女子,一生所求,莫过于找到一个懂她的人,执手白头,相伴终老。
即使芦花暖鞋,菊花枕头,也觉温暖;即使粗食布衣,陋室简静,也觉舒适,一句“懂你”叫,人无怨无悔,愿以自己的一生来交付。
懂得是彼此的欣赏,是灵魂的轻唤,是惺惺相惜,是爱,是暖,是彼此的融化;是走一段很远的路,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依然在你的视线里;是回眸相视一笑的无言;是一条偏僻幽静的小路,不显山,不露水,路边长满你喜爱的花草,静默无语却馨香盈怀,而路的尽头,便是通达你心灵的小屋⋯⋯
瑟瑟严冬,窗外雪飘,絮絮自语说了这多,你可懂我了吗?若你知晓,无需说话,只报一声心灵的轻叹,那,便是我的花开春暖。
你相不相信,人生有一种念想,不求奢华不求结果,不求你在我身边,只愿有一种陪伴暖在心灵,那,便是懂得。
有人懂得是一种幸福,懂得别人是一种襟怀,互为懂得是一种境界。
懂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