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1学案:第八单元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33单元学习总结
1.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战后初期受制于美国,服从美国的战略需要。

美国为了把西欧纳入其“冷战”轨道,在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给予西欧大量的经济援助;在日本方面,为了在亚洲建立一个抵制苏共和中共的基地,美国积极扶植日本,强行终止了日本的战争赔
款,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使日本从提供商品和劳务中获得大量的“特需”收入。

(2)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和日本同美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它们在很多领域上已经赶上并超过美国,而美国在这一时期经济却陷入了“滞胀”的状态。

西欧和日本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希望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开始积极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这些说明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一超多强”的格局下,美国、西欧、日本同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相互之间既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又时常发生摩擦与纠纷。

美国的单边主义受到很大的制约。

3.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从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看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
1.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根本因素
(1)从两极格局的形成来看: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增强,而英、法、德、日等国实力严重削弱,使得美苏由联合走向对抗,两极对抗局面形成。

(2)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来看:20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实力急剧上升,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1973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导致美苏争霸中出现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

(3)从两极格局的瓦解来看: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严重衰退,使得它无法继续与美国对抗,
步步退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对抗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

(4)从中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实力,使得中国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之一。

2.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1)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对抗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为在争霸中增强竞争力,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大国关系
(1)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对抗和社会制度对抗的痕迹。

(2)中苏友好互助关系确立的基础是两国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后来中苏关系的恶化,也是由于双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

例题(2014·广东高考,节选)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

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

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

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四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
“财政贷款”)
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解题思路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概括材料三、四中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即可;从材料三中“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的信息可以看出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从材料四的漫画可以看出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拉动美国战车前进,可以看出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第二小问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950年”“1947年”,再结合创作者的立场的信息“美国拍摄电影”“苏联某杂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格局是两极对峙。

答卷实录
点评
1.回答问题条理清晰,书写认真,语言简洁、明了。

2.课本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核心要点回答准确。

3.对材料的应用不够充分。

规范答案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国际格局:两极对峙。

高分策略指导——“三读”“三找”“三界定”,大题满分不是梦
1.材料要“三读”
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

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2.要点要“三找”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的要点一个也不要丢。

三找关联点: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3.答案组织要“三界定”
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

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