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学生作文《舌尖上的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作文集(一)舌尖上的家
舌尖上的家
李思洁
味觉,是骗不过记忆的,可记忆中,舌尖上的家不只是熟悉的味道,更是无法效仿的亲情的温暖。
我吃过许许多多精美的蛋糕,可妈妈做的,是最美味的。
刚从同学的生日会上回来,我向妈妈描述着气球、饮料和念念不忘各类美食。
“她妈妈做的蛋糕可好吃啦!奶油特别甜!上面还有……”“这我也会,等你生日我给你做。
”妈妈打断了我的话。
我兴奋的点点头,心里却没当真,随即忘掉了。
一天又一天,我的生日终于来了。
刚睡醒,我就闻到了烤蛋糕的味道。
我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一咕噜翻下床,跑到烤箱旁边。
妈妈笑着把我推出厨房,顺势把我按在餐桌旁的椅子上“马上就好了!”妈妈宠溺的摸摸我的头,“生日快乐!”
随着不远处“叮”的一声响,妈妈从厨房端出了蛋糕。
“怎么样,快尝尝?”我的目光移动到蛋糕上,没有看到金黄色的蛋糕胚,更别说雪白的奶油了,只见黑压压的一片,像竹炭一样的颜色,夹缝中生存着面粉的白色。
我眉头紧皱,一脸嫌弃的看向妈妈,“这是什么东西?”妈妈本来明亮的眼光闪过几分慌忙和无措,“给你的蛋糕啊。
”“我才不要吃这种东西!”我坚定的说道。
妈妈端起蛋糕,神情黯然的转过身,低着头,“那……妈妈再去给你做一个。
”
正在打算抱怨的时候,抬头望向悬挂着的钟表,现在才是早上七点,我突然觉得理亏,“那妈妈几点就起来做蛋糕了……”这个问题划过脑海,都说“儿的生日,娘的难日。
”今天付诸感恩行动的,本应是我啊……我急忙跑到厨房,“妈妈,我们一起做蛋糕吧!”妈妈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我赶忙挽起袖子,和妈妈一起和面。
太阳渐渐升起来了,我转头看向妈妈。
微弱的阳光勾勒出妈妈好看的侧脸,仿佛与儿时的记忆重叠,儿时的场景一点点重现,模糊,清晰,再模糊。
妈妈也没什么变化,还是一样的不服输,还是一样的……爱我。
只是眼边和手上,多了细碎的皱纹。
妈妈不再是那个无所不能的妈妈,今天的她,更像是一个委屈的小孩子。
第二个蛋糕端上桌,边缘还是糊的,也依旧没有雪白的奶油。
妈妈皱了皱眉,“不然……我再去做一个吧。
”“不用了妈妈!我们一起吃吧!”妈妈如释重负般的点了点头,坐在了我的边上。
没有金黄的蛋糕,也没有雪白的奶油,没有红红的樱桃,也没有甜甜的巧克力酱。
可我却吃到了世间最美味的蛋糕,一份饱含十四年含辛茹苦,却初心未改的蛋糕。
这个蛋糕胜过所有我见过的蛋糕,也胜过所有我听到过的关心。
我塞进嘴里满满一大口,终于品尝出了其中的味道。
虽然妈妈未曾开口,可蛋糕却毫无保留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我。
舌尖上的家
黄睿雯
夏末,午后的阳光透出些许慵懒的暖意,透过纱帘洒在古朴的家具上,书柜上的摆钟滴答滴答的走着。
还记得小时候我看着看着便入了神,是整点报时的声音让我回到现实,我也总被这种肃穆的钟声吓得一哆嗦。
想到这里,我不禁笑了,但笑容转瞬即逝。
我忽然意识到这些记忆像是被水冲淡般,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多久没有回姥爷家了?自从上了中学以后,见到老爷的次数少之又少。
一股饭香味从半敞着的厨房溢出,熟悉、却又叫不上名字。
“雪儿,快来尝尝。
”老爷迈出厨房,手中端着一盘经黄色的食物向我走来,“还记得这个吗?是你爱吃的糊塌子呀!”
糊塌子?
一次晚饭,我发现了餐桌上的新面孔:一盘金黄色的饼状食物静静地躺在盘中,扑面而来的香气令人馋涎欲滴,我注意到上面还有我爱吃的西葫芦。
我抓起一张,姥爷得意地说,这是他新学做的糊塌子。
我咬上了一大口,尝着滋味。
香味刺激着我的味蕾,我三下五除二的吃了起来。
看着我大快朵颐的模样,一种天真烂漫的笑绽放在了姥爷的脸上,我的味蕾也记住了这唇齿留香的美味。
我用手托起一张,抿了一口,慢慢品尝,是心里曾留下的味道。
惊异地发现姥爷竟仍记得我喜欢吃这个。
“好吃吗?是原来的味儿吧。
喜欢你就多吃,还有很多呢。
”“你姥爷呀,一直惦记着你爱吃,听说你要来,特意赶早市买西葫芦做给你。
”姥姥在一旁说道。
姥爷听了低下了头,笑了起来,什么也没说。
“谢谢姥爷,好吃极了,真希望下次还能吃到!”“嘿嘿,得嘞!姥爷一定让我孙儿吃个够!”
时间慢慢流逝,我上了中学,寄宿在了学校。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一心只顾得来学习,一日三餐渐渐吃惯了食堂的饭菜。
今天有活动,晚餐让我们自行处理,舍友们都点了外卖。
我手机里没钱,只好拨电话给妈妈,让她随便给我买点快餐即可。
不曾想电话后却传来了姥爷的声音:“别给她吃快餐,我做给她吃。
”“爸,您呀就别操心了,这不感冒刚好吗,受不得凉。
”我心中一惊。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如坐针毡、分秒如年。
风很刺骨,透过衣物刺激着我的肌肤。
我哆哆嗦嗦来到校门口,多么不希望看到的是姥爷的身影。
可是姥爷已经到了。
“雪儿快来,这饭我给你包好了,没有凉,放心吃。
”姥爷笑了,岁月在他的面颊上留下了痕迹,变化虽然微乎其微,却刺痛着我的心。
看他一层层剥去包好的毛巾,打开了饭盖,一股再熟悉不过的味道飘进了我的心底。
“怎么了愣神了?来,快吃吧,别饿坏了。
”
我用手捧起一张,咬上一大口,却用尽可能慢的速度、一点一点地咀嚼。
孩童般的笑容一直挂在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脸上。
饼仍是热乎的,它用最炙热的温度盈润着我的眼眶。
有时候,只是一种味道,却带给我们无法磨灭的感动。
它是爱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
陈禹含
每年年夜饭中,我最爱吃的菜,莫过于奶奶做的鱼糕了。
每次回老家过年,留下的最深印象都是这一个词“热闹”。
餐桌上所有人都在抢着自己最喜欢吃的菜,而桌子中心那盘菜总是下去的最快的。
奶奶做的鱼糕一直是最抢手的。
鱼糕是老家的特色菜,也是一道历史悠久的菜。
它是荆沙地区的传统佳肴,在当地不管谁家请客摆席,上的第一道菜肯定是它。
奶奶做鱼糕已做了几十年,最拿手的绝活就是它。
买到新鲜的鱼后,先宰杀洗净,然后手工取净鱼肉,去皮和鱼刺。
这一系列动作在奶奶娴熟的手法下十分得干净利落,像是哪位大厨的杰作。
接着,奶奶把备好的猪肥膘肉块和鱼肉块一起剁成茸,又往碗里打几个鸡蛋,把蛋清沥出来后用筷子打散,倒进鱼茸里按照一个方向搅拌使它口感更加劲道。
其间再加入姜末、葱白末、淀粉、精盐、味精和胡椒粉,搅拌至鱼茸粘稠上劲,成糊状。
奶奶说过,这几步是做成鱼糕最重要的步骤。
下面蒸锅要出场啦,将锅底垫上保鲜膜或者湿纱布后,倒入鱼茸糊,只见奶奶仔仔细细地用刀抹平鱼茸糊的每个角落,才放心的盖上了盖。
旺火蒸至30后,揭开笼盖,用干净纱布搌干鱼糕表面的水分,再
将打散的蛋黄液均匀抹开在鱼糕表面,盖上笼盖,继续大火蒸五分钟后取出。
鱼糕出锅后,需要放凉,这时候就可以吃啦,终于大功告成!
配着饭和菜,一盘鱼糕火速下肚。
那鱼糕入口鲜香嫩滑,清香可口。
奶奶看我吃得享受,忍不住笑吟吟地问我:“好吃吗?”“好吃!”“那我以后多做给你吃。
”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业繁重了不少,回老家看奶奶的机会也少了。
可我却忘不了奶奶亲手做的鱼糕。
每次出去吃饭看到菜单上有鱼糕时总会小开心一下,尝了之后又暗暗想:这味道不正宗!跟奶奶做的味道不一样!
今年过年回家时,奶奶迎我进门,我突然觉得奶奶好像突然变老了。
之前每年都掌管厨房大事的奶奶如今也变成了打下手的,虽然她在干着自己最喜欢的事——做饭,却也感觉有一瞬恍惚。
我慢慢走到奶奶身边,轻轻地问:“奶奶,我想吃您做的鱼糕了,您能再做给我吃吗?”“好!”奶奶的回答坚定有力。
走进厨房,奶奶又回到了她的天地,充满着活力。
熟悉的摆设、熟悉的动作、熟悉的人……还有,熟悉的味道。
过了一会儿,奶奶慈祥地看着我,对我说:“赶紧尝尝。
”语气中含着一丝期待。
我拿起筷子轻咬了一口鱼糕,啊……就是这个味道,就是这种感觉。
“好吃吗?”奶奶在我身旁轻轻地问。
“好吃!”我嘴里含着鱼糕,满脸幸福。
舌尖上的家
贾荷
绵甜香酥的口感,融化在口中的糖浆,还有那浓香的胡麻油香,充满口中,萦绕舌尖。
那是奶奶做的月饼的味道,那是温暖幸福的味道,也是我舌尖上的家。
小时候,我曾在奶奶住的小镇呆过一段时光。
每逢中秋,奶奶总说:“奶奶给你做月饼!这是你最爱吃的。
”于是,在那堆放满瓶瓶罐罐的小小灶炉旁,奶奶套着一件破旧的围裙,在厨房里早早开始忙碌起来。
灶上已架好了铁锅,该是要煮糖浆了吧!奶奶的双手轻巧地在瓶瓶罐罐中挑拣,不一会,清清的水,晶莹的白糖,金黄的蜂蜜,深沉的红糖,便一齐倒入锅中,锅中渐渐翻腾起古朴深厚的香。
“帮奶奶把胡麻油拿来吧!”奶奶笑着对我说。
奶奶一直在强调胡麻油,那种深厚的味道可是奶奶月饼的精华所在。
于是,浓郁的胡麻油香味儿也注入到那糖浆中,闻着那糖浆的香,便是一种享受了。
氤氲的水汽漫布厨房,奶奶就站在灶旁慢慢搅拌着糖浆,慢慢,
缓缓,温暖的美好就定格在那一瞬间了!我在奶奶身旁蹦蹦跳跳,望着奶奶和面,奶奶的手有劲,面糊很快便乖乖变成面团,静卧盆中。
奶奶把糖水倒入盆里,面团沉浸在糖浆中,再用力揉搓。
白白的粉尘腾起来,大面团接着被分成了几个小面团,小巧玲珑,压平后,点缀上小小的芝麻后,更加可爱。
这时,我总会帮着奶奶把月饼小心翼翼地放入炉中,嗅着那纯粹的香,心底是无比的快乐。
月饼刚刚出炉的时候,奶奶说要留到晚上再吃。
淘气的我总会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咬上一小口,那饱满的绵甜便会充斥在口中,油香四溢而韵味无穷,还能尝到那糖浆淡淡带点甜味的古朴。
我顾不得烫,便咽下口。
有是奶奶转过身来,看到我嘴角旁残留的月饼渣,她只是柔和的笑笑,一把把我拉到她的怀中,我依偎着,嗅着奶奶身上淡淡的香,昏昏睡去。
梦里,月饼的味道总会缠绕我。
回想起来,我觉得这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刻了。
后来长大了,我回北京上学去了。
告别了奶奶和她那可爱的月饼。
忙忙碌碌的生活飞逝,想想,很久很久都没有回到家乡见见奶奶,但我忘不了奶奶的月饼,忘不了舌尖上的家。
中秋节,我们终于回到了家乡。
奶奶慢慢走出门来迎我们。
我才发现,奶奶头上已布满银丝。
中秋佳节,一定是要吃月饼了。
望着奶奶苍老的身影,我蓦地有些心疼:“奶奶,这个中秋,我到外面买几个月饼回来吃吧。
”奶奶笑着摇摇头,用她那布满沟壑的双手,抚摸着我的脸颊,说道:“奶奶来做。
这是家的月饼,是你最爱吃的!”望着慢慢挪步、走向厨房的奶奶,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
灶旁的奶奶又开始忙碌了。
白糖,清水,蜂蜜,红糖,奶奶在灶旁的瓶瓶罐罐中挑挑拣拣,美味的糖浆在锅中泛起涟漪,古朴深厚。
“一定要放胡麻油。
”奶奶说道,柔和的笑了。
和面,搅拌,揉匀,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熟悉。
像小时候一样,我蹦蹦跳跳地跟在奶奶身旁,一双苍老的手,一双细嫩的手,一同忙碌着,滞笨的大面团很快变成一个又一个小月饼,点缀着芝麻,放入炉中烧烤。
望着望着,我感到分外温暖。
月饼烤好了,像小时候一样,我悄悄塞了一块月饼在口中。
那质朴甜绵融化在口中,分外香甜。
奶奶的月饼没有华丽的外衣,却有着实打实的内涵。
我知道,那萦绕在舌尖上的味道,是家永不磨灭的温暖,也是我永远幸福的依靠。
舌尖上的家
徐子晴
那是一团面,一堆豆子,一罐红糖,一瓶桂花蜂蜜,煮熟,捣碎,撒入,搅拌,点缀,拌进。
经姥姥之手,像变了魔术一样,成了案板上一个个精巧、香气诱人、色香俱全的小月饼。
伴着桂花的幽香,我才渐渐发现,那在白霭的中背影已是很遥远的记忆了。
中秋节的傍晚,太阳还没落山,喧闹的大街上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晚风吹过,让我像是又回到了从前那个小村庄。
坐在上了锈的大自行车后座,抱着一兜子自家做的月饼,香甜软糯、浓郁细腻,浅甜的幽香在口中蔓延。
那一个个精巧,图案花纹玲珑浮凸,可自己却一口也吃不到。
姥姥总是护着那月饼“月饼要先给邻居送去,人到难处邻里来,人家有事处处惦记着咱们,我们也应先想着邻居啊。
”听到这儿,我也只好惺惺的收回那快要抓住月饼的小手,跟姥姥挨家挨户地去串门。
风吹在脸上,把手收到棉袄里,悄悄查着送出去了多少个,还剩下几个,悄悄点着,从村东头,到西头,还有几家没送?心急的我总会趁姥姥不注意,偷偷把手伸到袋子里,拿出一个,“嗖”一下放到口袋里。
再来一次,直到塞满了两个小口袋为止。
晚秋的风吹得我的小脸红扑扑的,眼尖的姥姥总能发现我的小诡计,嗔笑着打一下我缩在厚厚棉袄底下的手,再从我口袋里拿出一个月饼,塞到我嘴里,刮一下我冻红的鼻子说:“小馋猫,家里又不是没给你留,到外面还偷吃。
”每次送月饼,我总会偷吃,可姥姥像是知道似的,总会多带上给我偷吃的那一份。
醇香的月饼皮里包着我最喜欢的豆沙馅,里面还隐隐约约闻到忽隐忽现的桂花香。
走进小院,姥姥迎我进门。
我突然发觉姥姥老了。
她不再像以前一样忙东忙西,而是总坐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
她的背已不再直挺,眼中的那份光彩也暗去了。
我不禁百感交集,轻轻地问道:“姥姥,您能再做一次月饼吗?”听了这句话,姥姥眼中闪过一丝火花,背似乎也挺直了一点。
“好!”姥姥的回答坚定有力。
随后缓缓地走进厨房,我也一步跟了上去。
煮熟,捣碎,撒入,搅拌,点缀,拌进。
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熟悉。
在氤氲的水汽中,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那个小孩,在姥姥身旁蹦来蹦去,期待着......
在姥姥的敦促下,我拿起一块小月饼,放在齿边,轻咬一口,桂花与豆沙的香气在鼻间萦绕。
那种感觉又回来了,我童年天天期盼的味道,我魂牵梦绕的舌尖上的家的味道。
我一口一口地吃着。
姥姥轻轻地问:“好吃吗?”我抬起头,看着姥姥那充满着宠溺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好吃!”
秋风吹过,带来几分凉意,眼前一片湿润。
家的味道
包羽宸
在去年夏季,我随学校合唱团去往欧洲参加国际交流比赛。
第一次来到这么远的异国他乡,我十分想家。
想念家人,想念朋友、更想念家的味道。
“同学们,今天晚上咱们吃中国菜!”老师边说边把我们带进来了一家中国餐厅。
我在听说晚餐会有肉汤米线后尤为激动。
服务员把米线端上来时我目不转睛的盯着米线。
盛了一碗,入口的味道把我一秒拉回现实。
米线味道很淡,入口也生硬,我放下筷子,不由得叹了口气。
在北京,姥姥可喜欢给我做肉汤米线吃了。
每逢周末,饭桌上都能看到四碗热腾腾的米线。
姥姥说,做米线的前一天晚上,要把米线泡在冷水里,这样第二天吃起来才会柔软、不生硬。
早起一点,还能看到姥姥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
又一次,我实在是好奇,这热腾腾的米线,到底是如何让制作的。
便偷偷溜进厨房,凑到姥姥身边,看着她手里的动作。
“起这么早啊?是饿了吗?”
“不是,我就是想来看看米线是怎么做出来的。
“”
姥姥对我笑了笑,便继续了手上的动作。
她将米线倒入锅中,用筷子搅开,倒入肉汤,再盖上盖子。
大约几分钟后,她将煮熟的米线捞出,倒入四个碗里。
将肉块切片,扣在米线上,加入秘制的酱料。
再把葱、姜切碎放在肉片上,撒上芝麻和花椒,用于提鲜。
就这样,四碗热气腾腾的米线映入眼帘。
拿起筷子挑起几根,再配上浓郁的肉汤,可谓是人间美味…而每次我在吃米线时,姥姥都会坐在旁边看着我,“好吃吗?”她总是会问,等到得到我肯定的回复以后再动筷子…
“嘿!在想什么呢!赶紧吃饭了。
”同学的声音将我打回现实。
我只好再次拿起筷子,一点点的吃起来。
不知是菜本身味道清淡,还是少了一起吃饭的人,这顿饭吃的索然无味。
想起姥姥的肉汤米线,就有一股很浓的情感涌上心头。
姥姥的话语还萦绕在耳边。
“好吃吗,不够的话,姥姥的也给你吃。
”
优点一:先总写自己喜爱奶奶的鱼糕,再具体写制作鱼糕的过程和步骤,然后写自己品尝姥姥亲手做的鱼糕时的心情,最后回归主题,又写自己喜爱奶奶做的鱼糕。
作文是按照总--分--
总的顺序写的,结构层次清晰。
二:条理清晰写奶奶做鱼糕的过程很具体,让人读后思绪整齐
清晰。
三:人物动作描写生动,“只见奶奶仔仔细细地用刀磨平鱼茸糊的每个角落才放心地盖上了盖。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奶奶做鱼糕时专注的神情。
四:人物语言描写生动,如:“奶奶慈祥的看着我,对我说:赶紧尝尝好吃吗?奶奶在我身旁轻轻的问。
”寥寥几笔人物对话,衬托出了我与奶奶之间浓厚的亲情,让人的心中暖暖的。
小建议:我觉得可以加一些对奶奶的细节描写,让奶奶这一形象更加充实感悟:作文中人物描写非常重要,几笔就能使作文内容更加充盈,勾勒出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人物描写。
一篇篇文章读来都是满满的感动,感叹孩子们那满是感恩的心和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看着孩子在家精心的写着自己的评论,从未见他如此认真。
韩老师这种优秀的教学方法激起了他想当评论第一的渴望。
我每转发一次韩老师公众号里面的文章都有朋友对我说,你们语文老师真负责,你们真的太幸运了,遇到这么认真负责的老师。
身为家长我同样感觉自己很幸运,孩子人生中能遇到韩老师是他的福气,无论以后他考到哪所学校,韩老师教给他的这些知识和为他们付出的这些辛苦,都会成为他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谢谢您!
有您这样的家长我也很幸运
舌尖上的家(贾荷)第四篇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写的非常令我喜爱,“绵甜香酥的口感,融化在口中的糖浆,还有那浓香的胡麻油香,充满口中,萦绕舌尖。
”从这句中更是能让我感受到作者所写出的那种真实,充分的写出了月饼给人带来的口感,奶奶对“我”的那种溺爱更是让人赞叹,234段是写我小时候吃月饼的感受,567段是我长大后吃月饼的感受,这两个时间段都优美的写出了奶奶给我做月饼样子和品尝后的感觉,使我深刻的记住了作者与奶奶的那些事情。
那种浓香的胡麻油味,那种香酥的口感,我现在还没有忘记,使我都流出来口水,也使我学习到了作者的那些精致的细节描写初二七班刘逸卿
张广舌尖上的家-第一篇-评价全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结构更紧凑,事件联系更紧密。
我向妈妈描述同学生日会的“豪华”,为后文我生日时妈妈为我做的蛋糕的“简陋”埋下了伏笔,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当时只是一时兴起,妈妈却牢记在了心底。
更能突显出妈妈对我的爱。
蛋糕虽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它的味道,在我心里却甜如蜜。
在我生日当天妈妈两次做蛋糕时我的心理活动和妈妈的形象也发生了对比。
第一次时我的一脸嫌弃令妈妈神情黯然。
第二次我和妈妈一起玩起袖子做蛋糕,才体味到其中的艰辛和不容易,虽然蛋糕还是老样子,但其中却有了亲情的温馨和甜蜜。
(还有后续初二七班张广
舌尖上的家。
陈禹含开头点题引出了奶奶做的鱼糕“热闹”一词和“奶奶做的鱼糕一直是最强手的”衬出那奶奶做的鱼糕的美味,不过开头较为罗嗦。
可以简短点。
奶奶做的鱼糕的动作十分生动地刻画了奶奶的形象,体现了奶奶熟能生巧,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喜爱。
动作描写十分细腻。
“一盘鱼糕火速下肚”反衬出姥姥做鱼糕的美味。
“入口鲜香嫩滑清香可口”可以扩写,
写成一段细节描写,把你吃下的鱼糕的味道和如何可口些下。
而不是一笔带过,这样文章会更精彩。
后来学业加重,你可以写一下你如何惋惜。
最后一段,“奶奶慈祥的看着我”可以通过外貌
描写来写出奶奶的慈祥。
————初二四班刘允嘉
浓香的胡麻油月饼表达着奶奶对作者的爱。
本文语言真实、质朴,一股浓浓的爱意缠绵其中。
第一段先写出奶奶做的月饼的口感,直接告诉读者自己的乡愁是一块月饼,吃了奶奶做的月
饼就又回到了从前。
第二段采用插叙的写作手法,写作者和奶奶小时候的时光——做月饼。
然后
作者描写奶奶做月饼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奶奶技艺的娴熟,手脚灵活。
其中还掺入作者
和奶奶的对话,“帮奶奶把胡麻油拿出来。
”这一句写出了作者给奶奶搭把手,透露着亲密的感情。
而且奶奶强调胡麻油这种调料也表现出奶奶做的月饼与众不同,很有特色。
紧接着作者写周
围的水汽和糖浆搅拌的过程,用以一些环境描写来流露出浓浓的温情和作者对奶奶的真挚的感情。
同时也写出了奶奶不辞辛苦,为作者做美味佳肴。
月饼出炉了作者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投入奶
奶的怀抱,再一次写出奶奶对作者无微不至的爱。
虽然作者长大后离开了奶奶,但一直没有忘记她,并且来看望奶奶,可此时的奶奶已经布满银丝,作者却已经长大了,奶奶依然兴致勃勃的挪
动着蹒跚的步伐去做月饼。
眼前一幕再次浮现......本文实在精美,值得学习,个人希望
再加一些奶奶肖像的描写就更好了。
7班许恒瑞
最后一篇: 1. 简单交待时间地点和结果… 2. 语言简练规范开篇吸引人 3. …以…开头较有新意前因后果娓娓道来 4. 开篇简明扼要精炼有序;重点描述…给人留下深刻
印象 5. 以景喻情开头颇有新意;倒叙开头渲染意境 6. 开头直奔主题也是一种写法
7. 开头很活泼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使开头显得活泼8. 反问句开头吸引读者9. 开头直
奔主题让人一目了然10. 开头点题用词很吸引人11. 场面和气氛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
12. …对精彩地方进行简单描述;点面13.叙事中夹写景以已度人将心比心读完这片文章
后,我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的奶奶,不得不说这位同学真是厉害呀,让人身临其境,语言极为
细腻郑皓泽
第二篇初二四葛婧伊第七自然段:写出当天的活动,其他人都点外卖,而我却吃着爷爷给
我做的饭的开心的心情,和姥爷对我的关心和爱。
即使姥爷生着病,也坚持为我做饭。
也写出了
我当时心中的感动和震惊。
第八自然段:运用人物描写和动作描写体现了“我”的不安,十分不
想让姥爷到来的心情。
天气非常的冷,但是我依然到门口去等后家人。
第九自然段:写出即使我
十分不想让姥爷来学校但是他依然来了第十自然段:用语言描写写出姥爷的慈祥,和他对我浓浓
的爱和关心。
用食物表达他对我的爱。
第十一自然段:我用吃食物回答的对姥爷的爱和对他的感
激之情。
动作描写运用的十分的好。
第十二自然段:总结全文,点名中心,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