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二第二章第讲城市化共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步早,社会经济发展水 起步晚,社会经济发展
平高
水平低
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人们(rén men)对环境质量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
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 口增长(zēngzhǎng)快,
施完善
农村劳动力过剩
第十一页,共21页。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差异
试题调研
(2012•福建文综)右图中四条折线示 意中国(zhōnɡ ɡuó)、全世界、发展中 国(zhōnɡ ɡuó)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水平及其变化趋势。2000年后,发达国 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第十三页,共21页。
读图技巧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差异
读图技巧
丙为某区域城镇发展(fāzhǎn)过程示意图,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 (fāzhǎn)变化。判读要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 方面找出其发展(fāzhǎn)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A~C的过程反映了地域城市化过程。
第九页,共21页。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差异
深化探究
3.世界(shìjiè)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示意
城市化 发展阶
段
特点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 趋势
出现的 国家和
地区
城市人口比重/% 100
后期 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 高,城市人口比 重的增长趋缓甚 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 出衰落的迹 象
出现逆 城市化 现象
发达 家
第十二页,共21页。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差异
甲为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反映了发达国家(英 国(yīnɡ ɡuó)、美国)城市化开始早,水平高, 近年来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中 国)城市化水平低,近年来出现发展速度快的 特点。
乙为不同时期城市化要素(人口密度、地租、 功能区面积等)变化曲线(qūxiàn)图,多以 与市中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人口密度、地 租、面积等作为纵坐标,用多条曲线 (qūxiàn)反映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 化。①~④曲线(qūxiàn)反映出市中心人口 密度逐渐减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 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表现(biǎoxiàn)
拉力
吸引人群到城市的 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因素
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推力
促使人群离开乡 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村的因素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
第五页,共21页。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差异
基础梳理
一、城市化
3.标志(biāozhì)
衡量(héng liáng)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国
80
后期(hòuqī)阶段
60
中期阶段
40 初期阶段
中期 阶 段
人口和产业向 城市集中,城 市化推进较快
出现了劳动力 过剩、交通拥 挤、住房紧张、 环境恶化等问 题
出现了 郊区城 市化现 象
发展中 国
家
20
初期 阶城市化水平较低、问题(wèntí)较少,处
0
时间 段
发展较慢
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第十页,共21页。
平原城市,气温分布 (fēnbù)、变化与地表起
伏状况关系不大
风向 (fēng xiàn
g)
第十九页,共21页。
必修② 第二章第2讲
城市化
第二十页,共21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基础梳理。城市化是指人口(rénkǒu)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 的过程。2.用“推力”与“拉力”理论分析城市化。发达 国家。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
必修② 第二章第2讲
城市化
第一页,共21页。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差异
一、城市化
1.概念(gàiniàn):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jíjù) 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 城镇的过程。
基础梳理
1981年的深圳
2000年的深圳
第二页,共21页。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差异
一、城市化
2.动力(dònglì)
合理
过快
第十六页,共21页。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深化探究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zhǔyào)措施
城市化
环境质量(huán jìnɡ zhì liànɡ)下降
交通(jiāotōng) 拥挤
居住条件差
失业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增加
保护和治理环境
改善交通 改善居住条件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初期(chūqī)阶段
20 发展中国家
0
城市化水平较高,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 长趋缓甚至停滞
城市化推进很快, 市区出现了城市化 问题
时间
城市化水平较 低,发展较慢
第七页,共21页。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差异
1.城市化的概念、标志(biāozhì)及作用
深化探究
乡村人口 集聚 地城 区市
乡村(xiāngcūn)地转为区化
大气污染
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 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Βιβλιοθήκη 水污染境污染问题的 影
噪声污染 垃圾污染
响
第十五页,共21页。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深化探究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dì lǐ huán jìnɡ)的影响
生物圈
生物多样性减少
降低人 类活动
平整 土地
城 市 化
自
岩石圈
然
环
境 大气圈
就业机会多
拉力
医疗条件好
基础梳理
教育水平高
社会保障高
基础设施全
交通便捷
第三页,共21页。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差异
一、城市化
2.动力(dònglì)
土地压力大
推力
医疗条件差
基础梳理
教育落后
收入低
社会服务短缺
交通不便
第四页,共21页。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差异
基础梳理
一、城市化
2.动力(dònglì)
含义(hányì)
4.意义(yìyì)
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的必然进步
第六页,共21页。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差异
基础梳理
二、世界(shìjiè)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人口比重/% 100
80
发达国家
后期阶段
60
中期(zhōngqī)阶段
40
第十八页,共21页。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试题调研
(2010•北京文综)右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 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读图,回答2~3 题。 2.该城区地表温度的( C )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 3.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 区( A) A.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 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 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jízhōng) D.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No (2012•福建文综)右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
平及其变化趋势。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丙为某 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A~C的过程反映了地 域城市化过程
Image
第二十一页,共21页。
(chéngshì)
城市人口增加
城 标志 市 化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上升
作 用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最重要的 指标
带动区域
经济发展
促进城市 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 发展 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
值观念、生活方式趋同
第八页,共21页。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差异
深化探究
2.用“推力”与“拉力”理论(lǐlùn)分析城市化
A.促进区域经济(jīngjì)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2000年以后发达国家进入城市化停滞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中心 的人口有所减少(jiǎnshǎo),环境有所改善。相对应的发达国家的产业构成 特征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高,而工业产值比重相 对下降。
第十四页,共21页。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基础梳理
(dì lǐ huán jìnɡ)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kěyǐ)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城
市 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对 地 理 环
不合理城市 化的表现
(biǎoxiàn)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废渣影响土地质量
境
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差异
深化探究
4.发达国家(fā dá ɡuó jiā)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 人口 比重
大小
原因
所处阶段
城市化 表现及
原因
表现
原因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 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趋缓(甚至停滞)
快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第十七页,共21页。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深化探究
3.城市(chéngshì)的“五岛”效应
(1)混浊岛——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2)热岛——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3)干岛——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shuǐ qì)压低于郊区。 (4)湿岛——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shuǐ qì)压高于郊区。 (5)雨岛——市区局地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于郊区。
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 不良影响
改变大气成分,影 响大气水热状况
对
对环境 的压力 (yālì),
修建
(xiūjiàn) 水利设施
有 利
地 理 环
不 利
水圈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 运动发生变化
改善环
境
生物多样性减少
境
绿化
环境
的 影
城
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响
市
环
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大气水热状况
境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