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期末探究精选试卷测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期末探究精选试卷测试卷(解析版)
一、探究题
1.盐度,即水体中的含盐量,是一种非生物因素。

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请设计一个实验来寻找答案。

(1)提出问题: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
(2)作出假设: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3)器具材料:正常的大豆种子100粒、清水、10%的食盐水。

(4)实验步骤:①将大豆种子平均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浸泡在10%的食盐水中,B组浸泡在________中。

均在相同的条件下浸泡6小时左右。

②将浸泡后的A、B两组种子分别用湿纸巾包起来并放入塑料袋中,注明A、B。

再将A、B 塑料袋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并注意保湿。

在A、B两组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余的条件均相同,这样的两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其中实验组是________组,对照组是________组。

③两天后,打开塑料袋观察并统计两袋中已经萌发的种子数。

(5)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①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________大豆种子的萌发;
②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________大豆种子的萌发;
③如果种子萌发数A与B相差无几,说明10%的食盐水对大豆种子的萌发________。

2.科学研究表明:电脑显示器、手机等数码产品会发出大量蓝光。

长时间的蓝光
(390nm~760nm)照射会诱发致盲眼病。

其中又以波长为415~455nm之间的高能蓝光对视网膜的危害程度最大。

(1)根据图甲所示,有害短波蓝光不同于A、B波蓝光的是它能依次穿过________,从而导致视网膜细胞衰亡。

(2)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色带。

据此,选取了一凸透镜用红光和蓝光进行实验,请画出蓝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大致图像。

_______
(3)并不是所有的蓝光都是有害的,其中有部分蓝光有调节生物节律的作用。

下图是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

3.北京时间3月10日凌晨,太阳、地球和月球排成近似一条直线,月球和太阳处于地球两侧,此时月球距离地球更近一些,我们可以观察到美丽的“超级月亮”。

(1)超级月亮的月相最接近下图中的________。

(2)下列关于超级月亮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

①她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②她的天空一片漆黑,看不到任何星星
③她表面的环形山都是火山活动形成的
④地球上的人看不到她的另一面,是因为月球只是围绕地球公转,没有自转运动
⑤她的昼夜温差很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大气和水的调节与缓冲作用
(3)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是月球上的6倍,在月球上重350N的宇航员(包括随身装备),他和他的装备总质量是_____kg,从地球到达月球后,他的总质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4.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技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

②挑选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

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

结果记录如下表
组别A B C D E F
温度/℃101520253035
发芽率/%487482948675
请分析回答: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

(2)为了在20~30℃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________(简要说出操作方法)。

5.为了探究环境温度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小金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①选用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菜豆种子60粒,将种子随机平均分成3组,分别放入三个垫有二层湿滤纸的培养皿内。

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到4℃、25℃、40℃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

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步骤③__________。

(2)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

(3)有同学说上述实验材料过于浪费,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了。

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

(4)小周同学用另一种植物种子做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4℃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其它二组。

请推测该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是__________。

6.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老师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两只被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
(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情景。

他采取的调节方法是______。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丙和丁所示。

他发现丁中U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丁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你认为小明的结论可靠吗,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多次改变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并比较每次的深度及相应的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这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换用其他液体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当探头在下列液体中的深度相同时,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最大的是______。

A .酒精(330.810kg/m ρ=⨯酒精)
B .植物油(330.910kg/m ρ=⨯植物油)
C .盐水(331.110kg/m ρ=⨯盐水)
7.某雷达工作时,它可以定向发出电磁波,电磁波信号间隔为10-4s 。

一架飞机始终在雷达的某一方位上作直线飞行。

下图所示为雷达屏幕,屏幕上方有标尺,p 1、p 2是雷达发出的电磁波信号,n 1、n 2是p 1、p 2由飞机反射回来后雷达接收到的信号。

设雷达匀速扫描,请根据下图所示分析处理下面两个问题:
(1)飞机是朝着雷达飞行,还是远离雷达?________________;
(2)当p 1信号传播到飞机时,飞机距雷达多远?________________。

8.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实验中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这样做的依据是________,从而测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

(2)在实验过程中,小江同学记录了开始拉动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的关系,并根据测量数据作出了如图丁所示的图像。

在进行实验丙的探究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的关系可以用图像中曲线________(选填A 、B 或C )来表示。

图像中d 点表示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类型是________。

(3)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而另一组的小华得出的结论则不同,小华设计的是将图甲中的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

他由此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受力面积的减小而减小。

你认为小华的结论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

9.下图是小明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此实验是根据________原理测出摩擦力大小的;
(2)小明刚开始拉木块时,水平拉力逐渐增大,但木块仍静止,木块所受的摩擦力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木块被拉动,且越来越快,小明读出某一时刻弹
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他认为这时摩擦力的大小为3N,他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___;
(3)改正错误后,小明完成了探究过程,比较乙、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10.小梦乘坐竖直升降电梯从一楼到六楼,刚上升时有一种向下沉的的感觉,快到六楼时
却有一种向上飘的感觉。

小梦猜想这种感觉应该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大小有关。

于是小
梦把压力传感器放在电梯地板上,将一物体放在压力传感器上,探究电梯上升过程中压力
传感器示数变化,每隔1s记录一次数据,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01234567891011

t/s

10.011.511.010.510.010.010.010.09.59.08.510.0力
F/N
(1)根据上表数据,请在图中绘制出电梯整个上升过程中压力传感器示数F随时间t变化
的图象。

____
(2)分析图象可知物体的重力为____N,由图象还可以获取的信息有____(写出一条即
可)。

11.下表是品牌电动机的相关信息。

求:
整车质量轮胎的总面积
1500kg0.12m2
(1)该车行使54千米,用时30分钟,此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_______
(2)当车辆正常停放时,轮胎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帕?_______
(3)若该车内乘客总质量为300kg,匀速行驶时,阻力是汽车总重力的0.02倍,求汽车
牵引力是多少牛?_______
12.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先把一个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
再把一个可折叠的半圆形的屏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此屏由两个大小相同的扇形面E、F连接而成,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屏上的直线ON为屏F可绕其转动的轴线,且垂直于镜面。

使一束光贴着屏E沿AO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就可以通过反射光OB的情况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在图甲所示的情景中,若使一束光贴着屏F沿BO射到O点,则经镜面反射后的光将沿OA射出,这说明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的(选填“可逆”或“不可逆”)。

(2)如图乙所示,若以轴线ON(法线)为轴,在水平面内将屏F向后转动,则在屏F上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

(3)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

13.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小金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取4个罐头瓶,编号1-4,每一瓶底放6层餐巾纸,每一瓶中放入10粒大豆种子于餐巾纸上。

②将1-4号瓶做了如表所示不同的处理,5天后取出观察到如表所示的实验现象。

编号处理方法实验现象
1不做处理盖上瓶盖放入25℃的培养箱中不萌发
2不做处理盖上瓶盖放入 5℃的培养箱中不萌发
3向瓶中加水至餐巾纸湿

盖上瓶盖放入 5℃的培养箱中不萌发
4向瓶中加水至餐巾纸湿

盖上瓶盖放入25℃的培养箱中萌发
请回答:
(1)1号瓶与_____号瓶组合,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_____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比较分析3号瓶和4号瓶的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1号瓶和2号瓶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吗?__________________。

(4)4号瓶中有1粒种子没有萌发,可能原因是_______。

14.下表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设计,请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培养皿编号种子的数量(粒)种子所处的环境(其他外界条件均适宜并相同)
A3培养皿底部垫有浸湿的滤纸或纱布20℃
B3培养皿底部垫有干燥的滤纸或纱布20℃
C3培养皿底部垫有浸湿的滤纸或纱布–10℃
D3培养皿中的种子被水淹没20℃
(1)用培养皿A与C进行对照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用________两组培养皿做对照实验。

(3)本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

(4)如果选择上表中的最佳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结果种子未能萌发,对此应从什么方面寻找原因?________
(5)如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应该让种子处在与上表哪个培养皿相同的环境中?________(6)若要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请你帮助完成下面的实验。

第一步:配制营养液
第二步,取两个烧杯编号E、F之后,各垫上纱布,再放入一定数量的种子
第三步:定期往E烧杯中滴加营养液,往F烧杯滴加________,并将其置于适宜的温度下。

第四步,几天后观察萌发情况
对于种子萌发的情况,预期的结果是________。

(7)种子萌发生长出的茎和叶,是由胚中的________发育而来。

15.小科在做筷子提米的实验时,开始没有成功,纸杯会往下掉;加入适量的水,过一段时间后能成功提起纸杯,如图所示。

请回答:
(1)筷子提着纸杯静止在空中时,若把纸杯和米看成一个整体,它受到的重力和筷子对它的_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
(2)加水后,成功将米提起的原因是:加水后_______;
A.筷子变的更光滑,使摩擦力变小
B.增加了米的重力,使摩擦力变大
C.米吸收水膨胀,米对筷子的压力增加,使摩擦力变大
(3)要让实验成功,除了加适量水之外还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清水A B促进抑制无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4)①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盐度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组种子所处环境中除盐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A组浸泡在10%的食盐水中,B组种子应该浸泡在清水中,以形成对照实验。

②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因此,在该实验中,实验组是A组,对照组是B组。

(5)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与实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必须围绕做出的假设来得出结论,因此①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促进大豆种子的萌发;②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抑制大豆种子的萌发;③如果种子萌发数A与B相差无几,说明10%的食盐水对大豆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

考点:盐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角膜、晶状体、玻璃体随着波长的增加,莴苣
种子的萌发率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再减小到0
【分析】
(1)根据图甲了解眼球的结构,然后从右到左依次描述即可;
(2)根据图乙确定凸透镜对红光和蓝光的偏折能力大小,然后根据“偏折能力越大,光线与主轴的焦点离凸透镜越近”的规律作图即可;
(3)根据图像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
(1)[1]根据图甲所示,有害短波蓝光不同于A、B波蓝光的是它能依次穿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从而导致视网膜细胞衰亡。

(2)[2]根据图乙可知,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能力小,对蓝光的偏折能力较大。

当与主轴平行的红光和蓝光经过凸透镜后,凸透镜对蓝光的偏折能力大,所以蓝光与主轴的焦点比红光的焦点离凸透镜更近,如下图所示:
(3)[3]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的波长之间的图像关系可知,随着波长的增加,莴苣种子的萌
发率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再减小到0。

3.D ①⑤ 210 不变
【分析】
(1)月相变化示意图如下:
(2)月球的表面除了岩石及其碎屑外,几乎什么都没有,既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环形山,即月坑,研究表明,环形山主要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的产物。

(3)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度和状态等的改变而改变,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用G =mg 来进行计算。

【详解】
(1)[1]发生超级月亮时,太阳、地球和月球排成近似一条直线,月球和太阳处于地球两侧,所以此时的月相是满月,D 图最接近。

故选D 。

(2)[2]月亮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①说法正确;
在宇宙中,恒星会自行发光,所以在月球上是可以看到星星的,②说法错误; 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主要是陨石撞击形成的,③说法错误;
地球上的人看不到她的另一面,是因为月球不仅围绕地球公转,同时还以同样的速度自转运动,④说法错误;
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大气和水的调节与缓冲作用,⑤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可知,说法正确的有①⑤。

(3)[3]因为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是月球上的6倍,所以在月球上重350N 的宇航员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
G 地=6G 月=6×350N=2100N
根据G =mg 可得,他和他的装备总质量
2100N 210kg 10N/kg
G m g ===
[4]因为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会随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从地球到达月球,他的总质量不变。

4.小麦种子发芽率在 25 摄氏度时最高在20℃到30℃之间设置5组不同温度(如
21℃23℃25℃27℃29℃)重新进行以上实验,测得各组发芽率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种子的发芽率先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了25摄氏度后,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少,25℃时,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最高为94%。

因此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小麦种子发芽率在 25 摄氏度时最高。

(3)对照实验应有对照组,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了在20~30℃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在20~30℃之间分别设置5组不同温度即21℃、23℃、25℃、27℃、29℃,重新进行以上实验并测得各发芽率。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的特点。

5.观察并纪录每个培养皿中菜豆种子萌发数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水分不同意一粒种子有偶然性低温(寒冷)地区
【分析】
对照性的探究实验应注意变量的唯一性。

我们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有①外界条件--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②自身条件--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
(1)步骤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到4℃、25℃、40℃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

因此步骤③可以通过观察统计一段时间后种子萌发数量来判断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因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因此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提供菜豆种子萌发时所需的水分。

(3)若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则因为实验中种子的数量太少,1粒种子实验会出现偶然性,实验结果不可靠。

(4)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小周同学用另一种植物种子做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4℃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其它二组。

推测该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是低温环境(寒冷环境)。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的特点。

6.B 不可靠,因为实验时压强计的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 探究液体深度与液体压强的大小关系 C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探究液体压强特点实验的掌握与理解。

【详解】
(1)U 形管右端液面比较高,就说明U 形管左端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大于大气压;只要取下软管,重新安装,让U 形管左端液面和大气相通,这样U 形管两端的液面就是相平的,故B 符合题意;
(2)由图丙和图丁所示实验可知,实验时压强计的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不能根据图丁中U 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而认为图丁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3)改变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即变量为液体深度,故是探究液体深度与液体压强的大小关系;
(4)由公式p gh ρ=可知相同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故高度差最大的是盐水,故C 符合题意。

【点睛】
掌握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会使用压强计,会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是顺利解答本题的关键。

7.飞机正远离雷达飞行 7.5×103m
【详解】
(1)由标尺上的时间刻度可以看出,第一个雷达信号P 1从发出至返回历时为10个小格,第二个雷达信号P 2从发出至返回历时为11个小格,即第二个雷达信号从发出至返回所用时间较长,表明P 1、P 2两个雷达信号分别遇到飞机时,第一个信号与飞机相遇的位置离雷达较近一些,第二个信号与飞机相遇的位置离雷达较远一些,可见飞机是朝着远离雷达的方向飞行的;
(2)在图上,P 1、P 2间相距为时间标尺上的20小格,由题意知连续两个脉冲间的时间间隔为10-4 s ,故时间标尺上的每一小格代表的时间为△t =5×10-6 s .
由图可以看出,信号P 1从发出至返回被雷达接收到(图上的n 1)历时为10个小格,则这段时间为:
t =10△t =5×10-5 s
信号P 1自发出后,经过
t 2
就遇到了飞机,则信号P 1传播到飞机时,飞机与雷达之间的距离为: s=vt=3.0×108m/s×2.5×10-5 s=7.5×103 m .
【点睛】 本题是典型的回声测距题型,应注意计算距离时所用时间t 为双程旅行时间的一半,解题关键是要根据题意确定图中一小格所代表的时间。

8.二力平衡(物体匀速运动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A 静摩擦力 不正确,出现了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变量
【分析】
(1)只有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它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相互平衡,即F =f ;
(2)根据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对实验中摩擦力的大小进行比较,再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确定三个测力计示数的大小,进而进行判断。

将d点的拉力与a点进行比较,确定此时A是否在运动,如果在运动,那么受到的就是滑动摩擦力;如果没有运动,那么受到的就是静摩擦力;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

【详解】
(1)[1]实验中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这样做的依据是二力平衡,从而测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

(2)[2]丙图和乙图比较,压力相同,丙的接触面更粗糙,所以摩擦力f丙>f乙;乙图和甲图比较,接触面相同,乙中的压力大,所以摩擦力f乙>f甲;那么摩擦力的排序为
f丙>f乙>f甲
因此图像中的曲线A表示丙图。

[3]图像中的“d”点的测力计示数小于f丙,那么此时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

(3)[4]要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必须控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再改变接触面的大小,而小华的实验中出现了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变量,因此不正确。

9.二力平衡变大没有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分析】
(1)当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相互平衡,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可知,此时的滑动摩擦力等于拉力;
(2)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摩擦力的变化;当测力计的示数为3N时,木块做加速运动,

此时它受到的不是平衡力,即拉力F f
(3)分析乙、丙两个实验中,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然后根据控制变量法得到结论。

【详解】
(1)[1]此实验是根据二力平衡原理测出摩擦力大小的。

(2)[2]小明刚开始拉木块时,他的水平拉力逐渐增大,但木块仍静止,那么它受到的静摩擦力与拉力相互平衡,即木块所受的摩擦力变大。

[3]木块被拉动,且越来越快,小明读出某一时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他认为这时摩擦力的大小为3N,他操作中的错误:没有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3)[4]乙和丙实验中,木块对接触面的压力相同,毛巾的接触面更粗糙,因此测力计的示数更大,那么得到结论: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