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古建筑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建筑形成的区域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背景
地理位置
温州位于浙江省的南部,濒临东海,地处东经119°~121°16′,北纬27°05′~28°37′之间,属于亚热地啊还杨同学季风气候。

地形
温州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和丘陵,土地结构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
温州的总体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山脉呈东北方向发展,且与海岸线略微斜交,并在东北端深入东海,形成“里亚斯”式海岸,是有优良的天然渔港。

其西北部为中低山区,东南部为丘陵或滨海型河流三角洲平原区。

其山地或丘陵大多有火山沉积岩构成,部分丘陵为花岗岩,最高山峰往往为流纹岩;而呼应河流流向又常常与山脉的走向垂直或近似垂直的大角度斜交,在流水的作用下,地形常常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著名的“雁荡地貌”,成为旅游胜地
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东南沿海被称作“越”。

其中,在
今天的文字地区一带的越族被称作“瓯越”。

瓯越处于浙北良渚文化与福建昊山石文化交界处。

古代温州,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期。

一是在西晋末年,彼时中原大乱,大批中原士族南渡,其中很多人到达了温州(时称永嘉)这次士族南迁,为温州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温州的人文自此而兴。

到了北宋,温州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士族地主消亡,平民子弟可以藉由发愤图强获取功名而进入仕途,因此提高乐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并产生看程朱理学。

第二个发展起是宋室南渡时期,在当时温州已经是实际上的繁华之地,一方面有着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经济资源在此处汇集,另一方面其自身的进步也比较快,所以当时的文字有着较大的发展。

通过对程朱理学的研究,产生了注重功能和效果的永嘉学派。

这种思想也影响了温州的乡土建筑营造业,在温州的乡土建筑中,注重实用的效果的特点屡见不鲜。

南宋是温州文化发展的高峰期,经济的文化的繁荣将会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经济是建筑业打造的必要和兽药条件,而建筑风格却与思想休戚相关一脉相连。

温州历史上,尤其是南宋时期学术思想极为活跃,这也使得建筑界的先进西乡和先进技术在此得以流行。

在这里可以看出,在隆盛的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蓬勃兴起的建筑理由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二、温州乡土建筑的地方特色
1.注重实用
温州地区的民居讲究实用没创作方法是采用与地形相适应的原则,形成了一种开放的格局形制。

所以人们的居舍打都随山就势,使住宅与山势和地形结合们并没有遵从严格的最北朝南的建筑朝向,沿着山脉地形没见着或分散或聚集,或零星或组团,仿佛是与山脉已融为一体,在外部环境装点着建筑的同时,建筑业城乐山峰谷壑的装饰物。

2.建筑平面布局特点
温州乡土建筑中,大户人家的房屋布局一般来说较为严谨、封闭,多表现为“口”、“日”、“目”字等方形布局。

大多数建筑都是采用院落相套、纵深发展的模式,一般都是两到三进的院落,整个家族聚族而居,后代要增加房屋,也多在原有房屋的基础上加建,很少灵位择地而居的。

3.通透开放的建筑主体
对处于乡土环境中的文字乡土建筑来说,在相对严谨的风格基础上,其更体现出了一种开阔畅透的气质,并形成了独有的特点。

虽然建筑在平面布局上呈现出一种封闭的特点,但是人们仍然通过一些方法来达到开敞的目的。

如泰顺,其房屋心
间不设置阑额,显得开阔通透。

通过对当心间增大面宽,取消阑额的手段,可以使主体建筑相当于院落,能够形成一种开敞之势。

整个建筑群对外部还是内部,都体现出开放自然的精神。

4.生动玲珑的屋顶
我国古代建筑的三大部分是台基、构架、屋顶,这也构成了其主要特色。

对于一般的民居,由于平面上很简单,则一般会依靠屋顶来对房屋进行装饰,但这时候屋顶的特色则主要表现在深远的出檐以及出面的披檐上。

温州地区建筑的出檐一般较为深远,一是防雨的需要,二是屋顶荷载较小。

另外,泰顺地区,屋顶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扇面作一坡披檐,用作防雨用,披檐一般直接伸到正面屋檐的部位,两者之间没有斜脊连接。

三、建筑类型
对于温州地区的传统建筑来说,主要分为礼制建筑、居住建筑、文教建筑、崇祭建筑。

其他建筑的等
1.礼制建筑
礼制建筑主要指祠堂。

在温州的各地,家族对先人的祭祀占
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图1祠堂
2.居住建筑
居住建筑的主体是分布最为广泛、数量最多的住宅建筑
对于一般人家,建造宅子的目的就是居住与生活,所以房屋的建造也以满足生活需求为标准,较为朴实自然。

图2 泰顺某民居
3文教建筑
文教建筑在温州地区也是非常的普及,类型也较为多样,最常见的是书院、藏书楼、文昌阁等以教化为目的的各类建筑物
4.祭祀建筑
祭祀建筑也是温州乡土建筑中很重要的一个类型。

由于相间信奉这些神明,所以对于祭祀的建造也是非常的重视
图三庙宇
5其他建筑
其他建筑范围很广,比较杂,相对于上面的建筑,他们规模小,范围不大,并且构造上也和上述的建筑有着一些区别。

这些建筑包括溪门、牌坊、亭榭、门楼、廊桥等。

图4.泰顺编木拱廊桥
图5.瑞安观音寺石塔
五、木作技术论述
1.中国的传统建筑,其单体建筑物的空间和形体挤不上是由大木构架去企鹅等的,温州地区的古建筑也是如此。

建筑的平面一般为长方形的,或者由正方形组合而成的曲尺形、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

图6.泰顺雪溪胡式小宗祠
宗祠和庙宇的主厅和厢房的当心间一般全部敞开,不做装修,这时候的房屋已经类似于厅,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屋了,这也符合其作为公共建筑的特点。

祠堂和庙宇中的正殿大多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采用七架前后廊的形式。

图7 开场通透的祠堂
2抬梁架
在宗祠和庙宇中,当心间一般采用抬架梁,以获取较大的室内空间
图8.永嘉叶氏宗祠
3插梁架
插梁式框架的结构一般是将承重梁的梁端插入柱身。

其能承重和传递上部传来的载荷。

图10. 民居差梁架
4.穿斗架
由于差梁架的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穿斗架则显得较为少见。

在一些普通民居的山面或可见到一些捡漏的穿斗架的影子,但并非梁架的主流
5.楼层构造
在一般的二层民居建筑内,二层上除檐柱以外的其他柱子均与底层相应的柱子拉通,采用通柱;而檐柱后退半步左右,立于底层前(后)廊的乳栿之上。

这种方式简化构造,利于房子稳定。

图11.楼层二层构造
6.减柱造
古代的“减造柱”的做法,即将建筑中的部分柱子去掉,以获取大的室内空间。

在温州的乡土建筑中,“减造柱”的做法是将心间的两颗前内柱减去,代以一根横跨的大额,来支撑两榀四缘栿。

图12.减柱造大额
2.柱
1.柱础
建筑中在抬基上立柱的地方一块方形的柱顶石(泰顺当地称之为磉盘),柱顶石之上柱子之下则为柱础(泰顺称之为磉子)
图13.圆形柱础
3梁
1.月梁
月梁并非完全拱形,由于两端为弧形,可以减少梁端剪力,有利于梁的承载能力
图14.月梁
2.直梁
直梁较为普遍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民居和部分宗祠。

民居中的直梁在一层和二层均有,在底层所采用的密梁平顶式木构架中,其主梁和次梁大多为直梁。

图15.台数学溪胡式小宗祠厢房
3劄牵
劄牵的应用在温州的乡土建筑中非常广泛,一般用在乳栿之上,或者置于柱头栌斗内,在泰顺一般称其为(泥鳅梁)。

图16.劄牵
4.枋
枋在整个结构中部承受竖向荷载,主要起到拉结作用。

在温州的乡土建筑中,可以分为檐柱上的阑额、榑下的承榑枋、以及位于承重梁下的“杴”
(1)阑额:一般阑额大多为月梁,但其两端均为平直,两端插于檐柱上,其上一般不施补间辅作,所以完全不承受压力,仅仅起到联系拉结作用。

图17.永嘉康乐亭
(2)承榑枋:尺寸一般较小,仅在榑下有薄薄的一层木板作枋子之用。

图18.承榑枋
(3)杴:对于室内横向承重梁之下的“杴”一般采用直梁形式
5.4.1斗拱
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图19.柱头斗拱
5.4.2斗
温州乡土建筑的斗以圆形、方讹角形为主。

在一些建筑中做法不固定,变化形式多。

1) 栌斗:檐柱的柱头和几乎每一颗内柱的柱头基本有一个栌斗存在,大多为圆形或者讹角形或者莲花形
图20.柱头圆栌斗
5.4.3栱
栱的使用在温州的乡土建筑中也是普遍的,相对于官式建筑中负责的栱昂组合,这里的栱则较为简单
图21.永嘉苍坡溪门
5.4.4昂
昂是斗栱中非常重要而有特色的一种构件,骑在斗栱中斜置,起到杠杆作用
1)下昂
在传统建筑中,下昂一般用于檐下斗栱,可有效增加部初步挑的距离
图22.下昂
2)上昂
上昂所起到的作用,是在高差较高、需要的铺作层数较多,而出挑距离必须要尽量缩小的情况下,采用头低尾高的上昂可以在较短的出挑距离内获得挑得更高的效果
图23.上昂
5.4.6斗栱的组合
1)计心造:一般仅仅是在最为跳端头施令栱,以及在栌斗口内施泥道栱,而其中间各跳,则多不施横栱
图23斗栱组合
2)斗口跳:由栌斗口指出华栱一跳,上施一斗,直接承托撩沿方的做法
图24.斗口跳
5.5榑和椽子
5.5.1榑
榑是位于梁头或者柱头之上的构件,上面承椽子,是重要的承重构件
5.5.2椽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