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治疗排卵障碍导致不孕症的研究近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结合治疗排卵障碍导致不孕症的研究近况
作者:唐海芽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20期
摘要:正常排卵需要功能完整的下丘脑-脑垂体-卵巢轴(H-P-O)相互调节,这些部位的功能和器质性改变均匀可影响排卵。

排卵障碍是导致不孕症的一个重要原因;据WHO1985年调查,因不排卵引起不孕者占女性不孕症的29.1%。

从中医以补肾为主,同时配合疏肝,活血,从中药调节人工周期上入手;而西医则以诱发排卵为主。

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治疗本病,可提高疗效。

本文就近10年来有关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词:不孕症;排卵障碍;人工周期;中西结合治疗女子婚后与夫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不受孕;或曾孕育未避孕而又2年以上不再受孕者称不孕。

排卵是生殖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受到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系统(HPOA)功能活动的调节,并受神经中枢及其他内分泌腺功能活动的影响。

卵泡的发育和卵子的排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排卵过程中任何阶段出现障碍,都可以引起卵子不能释放,从而导致不孕症称为排卵障碍;排孕障碍性不孕中医认为主要由肾虚、肝郁以及气血虚弱、血瘀痰凝等所致,排卵功能障碍是造成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

1排卵障碍导致不孕症的病因病机
导致排卵障碍的病因多方面的,祖国医学认为[1],排卵障碍主要责之为肾、胞宫、冲任天癸之间的阴阳失调。

从病机上归为如下五种证形(阳虚宫寒气滞血瘀湿热内壅气血虚弱阴虚火旺痰湿闭阻)。

中医理论认为,卵子是生殖之精,藏于肾,其发育成熟与肾精充盛密切相关、而卵子的正常排出有赖于肾阳鼓动,肝之疏泄,冲任气血调畅,肾精亏虚,卵子难以发育成熟是排卵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肾阳亏虚,排卵缺乏内在动力;肝气郁结,肝失疏泄,不能疏泄卵子排出;冲任气血瘀滞,阻碍卵子排出[2]。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导致排卵功能障碍,而致不孕。

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各种因素引起卵巢功能紊乱导致无排卵,其原因归纳起来有中枢性的影响、全身性疾病、卵巢局部因素;认为由于下丘脑、垂体轴以及与下丘脑有关的内分泌腺体间的正常调节失去平衡,可在各个环节造成不协调而导致卵泡不发育,或卵泡发育到一定阶段停滞不前,卵泡闭锁、卵泡未破裂黄素化以及不出现排卵,或虽排卵,黄体功能不足而致不孕。

2排卵障碍导致不孕症的治疗
2.1中医的辩证治疗中医从病机出发温肾暖宫、调理冲任、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滋阴补血、调经等各方面以辩证治疗排卵障碍导致的不孕症。

中医依据排卵整个过程的不同阶段以调整周期促进排卵做出了多方面的研究;例如:叶玉妹等[3]认为经后期是月经周期第4~14d(增殖期),是阴血的恢复和滋长期,应采用益肾补血的方法。

经间期是月经周期的
第14d左右(排卵期),此时是阴阳交替,重阴转阳的阶段,也是中医调整人工周期的关键,治疗以补肾活血通络,促使排卵为主。

月经期是阳气至重,重阳转阴阶段,此期关键在"通"。

治疗重点是通因通用,用行气活血调经之品。

在此理论指导下治疗52例功能性无排卵患者中排卵39例,有效8例,无效5例,排卵率为75%,总有效率为90%。

其中闭经12例中排卵8例,有效3例,无效1例;功血11例中排卵10例,有效1例,不孕症29例,排卵21例,有效4例,无效4例。

梅氏[4]分4阶段服用,月经周期或撤退出血第5~10d,以滋阴补肾为主,稍佐温阳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覆盆子等,佐以少量肉苁蓉、巴戟天。

月经第12~16d,以活血化瘀为主,自拟排卵汤,药用桃仁、红花、浙贝、皂角刺等。

月经第17~24d温补脾肾,用补中益气汤和六味地黄汤化裁。

月经第25~30d月经来潮,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重用赤芍、枳壳治疗50例,排卵33例,其中妊娠5例,有效12例,无效2例。

毛志中[5]采用月经期服一号方(当归、川芎、熟地黄等);经后期服二号方(黄芪、当归、山药、何首乌、益母草、柴胡等);经间期服三号方(淫羊藿、仙茅、皂角刺、红花等),治疗160例,总有效率为85%。

综上所述,在中医辩证的的基础上调节人体(女性)生殖系统的促进排卵,在治疗排卵障碍上面取得了一定的功效;但因为标准的不统一,所以在啊临床辩证应用上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2.2中医药的循期治疗中药人工周期促进排卵分四个阶段疗法,第一阶段以滋补肝肾为主;第二阶段以补肾助阳为主;第三阶段以补肾疏肝理气为主;第四阶段以通经活血为主。

以补肾-活血化瘀-补肾-活血调经立法的中药人工周期法循期治疗。

近年来做出了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王雪敏、渠玉敏[6]按经间期的先、中、后3期治本病20例,排卵前用首乌、生地、泽泻、茯苓、当归、牡丹皮、白芍各10g,山茱萸、砂仁各6g,女贞子15g,山药20g,鹿茸1g;排卵期用续断、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各10g,女贞子、紫石英各15g,鹿茸1g,川牛膝、川芎、红花各6g,山药20g;排卵后后用鹿茸115g,菟丝子、补骨脂、覆盆子、炒白术,生地黄、续断各10g,党参、紫石英各15g,黄芪30g,砂仁4g,山药20g。

1剂/d水煎服,1个月经周期1个疗程。

结果:妊娠14例,显效1例,好转4例,无效1例。

张丽萍、杨伍凤[7]用补肾法治疗本病22例,经后期用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肉苁蓉、淫羊藿各15g,肾阳虚加仙茅6g,巴戟15g,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5g,10剂;经前期用淫羊藿10g、泽兰9g、菟丝子20g、枸杞子、熟地、肉苁蓉、益母草、桑寄生、巴戟天、锁阳各15g,共7剂。

1剂/d 水煎服,连用3个月经周期。

结果,妊娠率达54.5%,排卵率达70%。

经上资料表明单纯中药在治疗调节排卵障碍导致不孕症有一定的发展趋势同时仍存在问题,中药在调节人体性激素平衡的方面仍有一定的缺陷,有待更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2.3排卵障碍导致不孕症的中西结合治疗在中医辨证调整周期的基础上结合西医的促排卵和健全黄体功能来治疗排卵障碍导致的不孕症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例如:赵志芹[8]治疗13例因排卵障碍引起的不孕症患者,月经第5d开始服促卵泡汤,以熟地、当归、首乌、菟丝子、肉苁蓉为主,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肾阳虚者加仙茅、人参,同时口服西药克罗米酚50mg 1 次/d,连服5d,月经干净第4d、第7d加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000IU 肌肉注射。

月经第11d继服中药促排卵汤(当归、丹参、红花、泽兰、香附、益母草,连服5剂) 以活血去瘀;月经后期服用促黄体汤(熟地、炙首乌、川断、肉苁蓉、巴戟天、龟板、当归,服7剂) 。

经过治疗,
大部分患者获妊娠,少数患者由于月经周期不规律需拉长时间。

陈瑞红等[9]治疗本病40病,中医治疗主方为鹿角霜、熟地、山萸肉、丹皮、香附、茯苓、泽泻、党参、益智仁各10g, 菟丝子15g, 山药20g。

经后期服主方;经间期于主方加桃仁、红花、丹参等;经前期于主方加仙茅、仙灵脾;经期服桃红四物汤。

西医治疗均口服克罗米芬50~100mg/d,经周第5d始连服5d。

3个月疗程。

结果,妊娠13例,好转22例,无效5例。

付金荣等[10]治疗本病32例,中药:自拟助黄汤,主要为当归、肉苁蓉、淫羊藿、鸡血藤、香附等,经周第5d始服,到下次月经来潮前停服,经期不服药或据情况以桃红四物汤加减;西药:经周第5d始服克罗米芬,50mg/d,连用5d。

3个经周1疗程。

总有效率90.6%,妊娠率59.4%。

3关于中西结合治疗排卵障碍导致不孕症的认识
中药人工周期以"补肾-活血化瘀-补肾-活血调经"立法调节周期以治疗排卵障碍导致的不孕症。

在形式上同西医雌孕人工周期替代相似,但两者有本质区别。

其不像后者被动地,人为地补充雌孕激素,而是根据中医学关于"肾主生殖"、生殖与肾气-天癸-冲任-胞宫之间有密切联系,"天人相应"等理论观点,并吸收现代医学关于卵巢周期性变化及对子宫功能的影响的认识而创立的周期性用药疗法。

现代医学以雌孕激素类药物为主来调节体内激素以促进排卵和健全黄体功能,其作用亦是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而中医辩证在于了解机体的内环境,从患者的体质、病因、病理、症证的实质考虑,在治则上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充沛,脏腑功能协调,在调动全身正常生理功能后逐渐恢复性腺轴。

故中西医有机结合,治疗本病,既可收到近期明显效果,又可使其疗效巩固,不失为治疗本病的有效途径。

4结语
中西医结合诱导排卵优势明显:疗效肯定,降低西药毒副反应,使西药用药量少,费用降低,降低副反应;中医自古对女性内分泌失调的治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对由于复杂因素致病的女性内分泌失调有着整体的认识与把握,中药是其中有效的干预手段,针对其个人体质及临床表现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辨证处方或综合调适方案。

结合西医的运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西药的副作用,通过中医的临床辨证发挥中医的优势互补了西药的不足之处。

中西药合用不易产生耐药性,并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加强综合治疗与序贯治疗, 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特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综观上述资料近年的研究,尚有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加以完善,寻找更合理的中西结合治疗方案;使排卵障碍导致的不孕症以得到更有利的结合治疗;以更好更快地减轻患者痛苦,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广宇.张潮,王建宇,等.不孕不育症中医诊治精要[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5.
[2]姜向坤,李云,张丽娟,等.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的机制探讨[J].山东中医杂
志,2000,19(6):326-327.
[3]叶玉妹,孙卓君叶.中药人工周期促排卵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8):480-481.
[4]梅彬.中西医结合治疗PCOS[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1):38.
[5]毛志中.中医药周期治疗无排卵性不孕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4,(2):18-19.
[6]王雪敏,渠玉梅.中药循期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J].河南中医,2001,21(2):54.
[7]张丽萍,杨伍凤.补肾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22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1,33(12):24-25.
[8]赵志芹.中西药结合促排卵治疗不孕症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9):855.
[9]陈瑞红,具春花.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40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
坛,2000,15(2):44.
[10]付金荣,胡晓梅,李祥云.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功能障碍不孕症32例[J].福建中医
药,2001,32(4):32-33.编辑/哈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