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飞红滴翠记黄山》学案(新版)苏教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3《飞红滴翠记黄山》学案(新
版)苏教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

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

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
1,创设情景,自己设计导入语。

2,积累词语
地壳()澎湃()万壑藏云()
阴晦()温馨()犀牛望月()
山峦()娇娆()浮想联翩()
崛起()苍穹()仙山琼阁()
3,自己查资料,认识黄山:黄山的成因、地点、风景特点等内容。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用概括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介绍了黄山的那些方面的知识。

2,本文的材料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哪几条线索?
3,文章从地质史上黄山的形成,写到黄山诸景: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温泉六个方面景物的文字。

写出每一种景物的特点。

4,作者着力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

作者是怎样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的?
5,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

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6,思考,作者说,“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

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

”这里,“外在美”和“内在美”各指什么?
三、达标检测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均有一个是错误的,请划出并在后面括号里订正。

A.地壳(qiào)澎湃(bài)挺拔(tǐng)崛起(jué)()
B.稠密(chóu) 虬(qiú)枝翘首(qiào)旭日(xù)()
C.瑰宝(guǐ)沟壑(hè)犀牛(xī)巍峨(é)()
D.千仞(rèn)云霄(xiāo)妖娆(ráo) 温馨(xīng)()
2、给下列短语补充完整
万丈深含欲放悬崖壁千百态浮想联高入云
3、作者侧重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各有什么特点?
4、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选段在线
(一)①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②黄山是长江与钱塘江的分水岭,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全山面积大约1200平方公里。

号称方圆500里的黄山,是祖国大地上的一块瑰宝。

③从高空俯视,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

可谁能想到,眼前这座黄山,竟是亿万年前地壳中的帆布背包凝固后形成的花岗石群;这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群峰,竟是日晒雨淋、水流侵蚀这些大自然的能工巧匠“雕刻”“装饰”的结果!地质学家告诉我们,两亿多年前,黄山这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过了一亿多年,海水退去,留下了一片丘陵。

以后在猛烈的地壳运动中,地层断裂,岩浆活动,形成了黄山的基础。

到了距今7000万年到6500万年前,地质学上称为新生代第三纪的地质时期,我国大陆上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黄山大约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在距今二三百万年时,地球进入了第四纪冰川时代。

由于长期受寒冷气候影响,黄山山体受到了较大侵蚀,地形变化很大,形成种种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

真是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

游人们来到黄山,自然要浮想联翩,寻根问底,神游天外了。

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中的“五岳”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霞客是____(朝代)地理学家、旅行家。

2、“瑰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从地质上介绍了黄山的形成,黄山是如何形成的?大约形成于什么时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说说第③段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写出了黄山什么样的景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