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区稻渔绿色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龙区稻渔绿色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建议
摘要:马龙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具有先天优势,但在迅速发展中,尚有专
业种养技术水平低,产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长等问题,急需创新
发展理念,强化技术推广、增加资金投入等。
关键词:稻渔综合种养建议
马龙区位于云南省东部,隶属曲靖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具有良好的区位、生态、交通、设施等先天优势。
稻田养渔历史悠久,上世纪90年代后蓬勃
兴起。
2018年发展稻渔面积达1.4万余亩,优质稻产量达6720余吨,优质鱼产
量达440余吨,实现稻鱼综合产值4000余万元。
1.马龙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
1.1养殖模式。
针对县城西距昆明市90公里,东距曲靖市主城区18公里,320国道、杭瑞高速公路和贵昆铁路横惯全境,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平均
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13.8 ℃,年平均降雨量993毫米等区情农情,主要推
广以下两种发展模式。
稻—蟹绿色共作模式:近年积极引进优质蟹进行综合种养,这一养殖模式养
殖相对成本大,养殖技术要求高,加之气候适宜,地域环境好,竞争优势突出,
深受中高端消费者喜爱,市场供不应求。
稻—渔绿色共作模式:发展至今已20余年,投放优质鲤、鲫鱼进行综合种养,这一模式养殖的水产品优质、价格实惠,且适宜当地及周边群众饮食习惯,市场
占有率高,加之技术难度不高,受农民群众接受,是马龙区普遍推广的模式。
1.2 技术要点。
一是田间工程建设。
在整田前采用挖机开挖渔沟、渔溜(坑)。
沟、溜面积占田块面积的5%—8%。
根据田块形状及走向距田埂3—4米开挖深
0.8—1米深渔溜。
与渔溜相连通开挖“井”、“十”、“一”字形宽80CM,深50CM的
渔沟,同时加高、加固田埂,加高至0.6米,加宽至1.2米,并锤打夯实。
在田
块的进排水口均安置鱼栅孔目1CM金属丝制成的大小适宜的拦鱼栅。
二是田间种养殖管理技术。
根据当地气候环境特征种植相适宜的水稻品种,在秧苗移栽前施
足底肥,5月中旬前完成秧苗移栽,沟、溜边需合理密植。
待秧苗返青后每亩投
放规格为200—300克左右的鲤鱼25公斤。
投放前用3—5%食盐水浸泡鱼体10—15分钟,投放时注意水温差。
在给水稻施肥施药时主张每田块分时分区(即:把
一块田分作一个、二个或多个区,先施一个区,次日或隔日再施下一区)施肥喷药。
提倡选用优质、安全、高效肥料进行施肥,采用叶面喷施与根部追施相结合。
根据水稻生长周期足施农家基肥,精施分蘖肥、穗肥。
在病虫害防治管理中,采
用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提倡绿色防控,
采用诱虫灯光、昆虫性诱剂、生物天敌等无害化生物防控技术。
可采用饵料场挂
袋防治鱼病,定时、定量、定质投喂磨碎、浸泡过的玉米、麦子等饵料,同时要加
强日常生产管理。
三是收割捕捞。
抓住收割稻谷及中秋、国庆时节将田水放干,
将鱼驱赶至渔沟、渔溜里面捕捞。
1.3产业效益。
稻田综合种养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上均取得明显成效。
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水稻为鱼提供栖息场所,鱼粪
便为水稻提供所需营养,同时摄食田间害虫卵子、杂草等,减少农药、化肥的施
用量,节约了生产成本及劳力。
经多年的示范样板监测,平均可减少30%—50%
的农药、化肥施用量。
“稻因渔而优、渔因稻而贵”,稻渔综合种养,可实现亩产
值2800元以上,亩均可增加产值2000元以上。
稻渔绿色生态种养确保稳粮促渔,
提质增效,大大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粮食安全生产。
1.4存在问题。
马龙稻渔综合种养虽然历史悠久,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从业者产业发展理念不强,积极主动性不高,有等、靠、要政府扶持思想依赖,
资金投入不足,专业种养技能不高,产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化龙头
企业不强,带动力弱,产业链发展不深。
2.发展建议
下步,马龙区应紧跟全国渔业发展步伐,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满
足群众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的需求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
主线,以渔业产业兴旺、渔农生活富裕为着力点,全力构建马龙稻渔产业绿色优质、高效生态向好发展。
2.1 统筹规化,政府引领。
结合马龙实际,从全区整体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统
筹规划,并选取规模化种养殖大户为示范主体及以素有“渔米之乡”美称的张安屯
街道为突破口,高标准、严要求举办示范样板,带动全区宜渔稻田发展,进一步
加大对种养户的培训力度,做到一户至少有一个明白人。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在
投放鱼种、田间工程建设上给予积极补足,科技人员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给
予全程指导。
2.2 龙头带动,规模发展。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及能做事的
新型农业人才,强化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发展。
同时加大苗
种培育力度,为养殖户提供优质水产苗种。
2.3加大宣传,创建品牌。
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微信、影视拍摄等宣传稻渔综合种养在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绿色生态上的重要作用,通过当地美食节、
樱花节、摸鱼节及其它推介活动积极推介稻田鱼及优质米,提高产品知明度及品
牌价值,扩大影响力及市场占有率。
2.4促进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稻渔综合种养的基础上与产品加工流通,休闲渔业、电子商务及其它行业有机整合,协调发展,提升渔业庄园服务水平,
让来者有所观、有所品、有所乐、有所买,积极丰富休闲垂钓模式、观光体验、
餐饮采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