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考范文写作练习四(审题+拟题示例+考场佳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有云:“往者不可谏。

”可人们面对过往时,却总喜欢说“如果我当初……”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此题材料有两句话,审题时先锁定材料的中心——过往(往者),再找到两个基本点——往者不可谏(挽回、补救)、如果我当初。

考生应紧紧扣住“过往”行文,且兼顾两个基本点,若忽略其中某一点,即有偏题危险。

“往者不可谏”和“如果我当初”有什么关系?前者是既定事实,后者是假定设想,一“可”一“却”表前后句是转折关系,也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性:虽然“过往”已成事实,不可挽回不可补救,但我们回溯往事时,总会情不自禁地说“如果我当初”。

这道题目具有一定思辨性,主要体现在对“如果我当初”的心理分析。

过去是经历的时光,是走过的路,是人生的历史,是经验和教训。

而“如果我当初”的心理存在多重性:可能是缅怀、留恋、自省、反思、总结,可能是遗憾、怨怪、懊恼、痛惜、悔恨。

有这些心理,其实是人之常情,但要把握一个“度”:
适可而止,是一种必要的心理调剂;过度为之,可能意味着沉湎、耽溺过往,会有负面影响。

考生应具备一定的思维深度,分析人们喜欢说“如果我当初”的原因,分析这一心理的利与弊,又要做延伸思考,探索面对“过往”的更恰当方式,提出合理的应对之策,尝试纾解“往者不可谏”“如果我当初”这组人生矛盾。

那该怎样面对过往?试题暗纳了几个不失巧妙的“机关”:①根据文学积累,“往者不可谏”后一句是“来者犹可追”,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正确路径。

我们珍惜、感恩过去,吸取经验、教训,更保持积极心态,做好充分准备,擘画明天,迎接“来者”。

②根据生活常识,“往者(过去)”和“来者(明天)”之间,还有一个“今者(当下)”。

时间永不止息,顺次流转。

哲人说: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每一个“明天”,很快就是“今天”,每一个“今天”,很快又是“昨天”。

这也提醒我们,如何让过往定格得更美好?那就要把握当下,珍惜当下,善处当下。

但要注意的是,本题关键词是“过往”,是作文主题,不宜一笔带过,而大篇幅写“当下”和“未来”。

【拟题示例】
不谏往者追来者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怀往事以瞻前路。

朝花何必夕拾人生不悔少年时。

往事并不如烟。

回溯过往,以待来者往者可“鉴”不可“谏”。

人生没有“如果”。

过往如烟,当下是路不念过往迎将来。

来日方长,何必追悔。

思往鉴往迎将来。

莫让昨天的雨,淋湿今日行装。

【考场佳作】
范文一:回溯过往,以待来者
两千多年前,楚狂人告诫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这句话被后世奉为警句,但走过人生风雨的人,又总喜欢说“如果我当初”。

那么,人到底应不应该回溯过往?
过往,代表着我们逝去的年华,代表着无法再来的人生。

而追忆过往,可能是懊悔、遗憾、感伤,有的人总叹息生活的不顺,总懊恼曾经的不足。

殊不知,我们都要面对着各自的未来,要去走充满未知与变数的前路。

人最好的姿态,绝不是蜷缩在往事的小木屋中,而是舒展在当下的大风浪里。

但回溯过往,就毫无意义吗?
其实不然。

借助一次又一次的“如果我当初”,我们自省、庆幸、感恩,吸取过往的经验和教训,带着过去的“宝藏”,去
迎接下一次的挑战。

就如在最近的跑酷比赛中获得冠军的商春松,曾是体操运动员,这段经历大有裨益,成为助力她追求新挑战的翅膀。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她都闪耀出新的光芒。

因此,追忆过往不一定是岁月蹉跎的叹惋,还可能是成就今天的蓄势。

除此以外,我们适时停下脚步,回过头想想过去,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抚慰和松弛。

我们的生活节奏可能太快,我们可能对未来充满困惑,那就停下来,去审视来时的路,让我们回忆出发时的热情与初心。

是的,何必只顾匆匆赶路?我们在广袤的沙漠里追逐太阳,也在静谧的夜空下数着星星。

每一次“如果我当初”之后,我们都要拥抱未来世界。

就像那刻苦钻研的科研人员,每一次的总结,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每一次的休憩,都是为了更长远的跋涉。

我们相信,过去已成定局,但现在和未来仍能借助过往的经历,搭建新的高楼。

千年前,东坡先生写下《赤壁赋》,即使过往让他缅怀,而缅怀让他悲伤,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但他仍“侣鱼虾而友麋鹿”,相信“物与我皆无尽也”,也带着来日犹可追的期许。

苏轼为何能成为中国人最好的知己?人生一知己,足以慰风尘。

这大概就是原因。

人生恍惚三万天,过去在浓缩成一个小小的标记,而未来永远值得期待,我们不知道巧克力盒中的下一块是什么口味,但我们可以永远内心滚烫,永远身姿轻盈,永远向着“来者”。

范文二:不溺过往向未来
人生是由无数次选择组成的。

可这样的“选择题”,本来没有所谓“正解”,但我们总在过后,纠结于那些选择是否正确,是否尽善尽美。

可是人生是一条单行道啊。

萨特曾经说,生命是建立在虚无上的舞蹈。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

我们的选择,完全是自己的自由,而后果也仅能由自己承担。

我们享受选择的自由,也势必承担选择的责任。

让我们免于这“孤独的囚笼”的方法,就是不溺于过往,清醒向未来。

当初的选择无法改变,其责任在于自己,认识到这样的残酷真相后,我们不妨思考,自己对于当初选择的评判标准为何?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在这个“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手段凌驾于目的,人们总是说着“先实现经济自由,再追求诗和远方”,可到最后,却一直站在通往终极价值的“金钱的桥梁”上,久久不下;而有些人一直守着初心和赤诚的堡垒,却寂寂无闻。

这两类人彼此相视,会不会都生发出“如果我当初”的感慨呢?但若知晓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存在不可分割的裂痕时,我们的心会更坦然无滞。

又何必总苛责“当初”呢?
过往固然不可停留,但不溺于过往,不意味着割舍过往。

比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就算我们当初的选择不慎,用你新生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分析,总能从中找到借鉴与警醒之
处。

过去的场面,若在今天再次遇见,你是否还有同样的选择?我们思考过往,并非纠结与徘徊,而应为了今天能“清醒地战斗”,为了明天能“理性地生活”,汲取经验的养料。

未来的画卷正在不断展开。

认识现在,立足于对过去清醒的反思,与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与奋斗。

在当下,错选大学专业的,被调剂到其他专业的,或者从事和专业无关的工作的,比比皆是。

他们有的调整姿态,攻坚克难,将自己的兴趣、专长与所学专业结合,成了交叉领域的“斜杠专家”;有的则遵从价值理性,不将就不违心,坚持走自己的路。

这几年人气很高的明星学者杨雨教授,高考时所填志愿皆是汉语言专业,却被调剂到了法语专业。

现在的她,因未放弃对汉语言的热爱,成为古代文学教授,而她讲出的法语依然流利动听。

我想,她在回眸过往时,应该多是感恩,而非怨尤。

要明白,过往的选择,自有其道理。

不可沉溺过往,不必懊悔当初,不要陷入那个温和的良夜。

我辈青年,站在今天的黄金时代,以不屈不挠的努力,勇敢地奔向未来吧!
范文三:捧一手过往,照前路光明
时间是光,以平和的姿态缓缓驶出岁月的痕迹。

我们无法留住从指缝间溜过的精灵,但时而捧起它,凝视它,我们借助过往的流金岁月,依稀又映照出前路的光明。

马尔克斯曾说:“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
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

”既已驶过先前的森林,就难以闻得那花香,听得那虫鸣,只好远远地回望。

逝去的已然逝去,纵然捶胸顿足,纵然无语凝噎,仍免不了日落西山,残红入土。

可历史已然冰冷,但内部仍尚有余温。

来到记忆中的过往并非陷于泥淖的沉沦,还可以是从往昔的河床上淘金,捡拾那些熠熠闪光的。

细细地装入脑海,再伴着一声“如果我当初”的戏谑式的叹息,用过往的光照清前方的迷雾,不亦是宝藏与财富吗?
纵然说“往者不可谏”,但目的是“来者犹可追”,追逐将来与前路一直是积极的勇士共同的追求。

“不可谏”并非忘却,而是一种不耽溺的姿态。

何必在过往里纠缠浑噩?不如借回溯过往,以擘画来者?
其实,不论是“不可谏”的向前看,还是“悔不当初”的向后叹,都不过是我们处在时光之旅中的常态。

没有人能不看未来的路,龟缩于过来;也没有人能不忆往昔的岁月,不见过往者,没有将来。

二者并非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而是人性矛盾统一、人生臻于完善的行为方式,也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将过往岁月的点点碎金熔铸成红楼一梦;《活着》中的老人福贵度过了何其不幸的过往,仍于人生旷野中放歌前
行,诠释“活着”的意义;莫言从老家高密,陈忠实从白鹿原中,搜寻记忆的余味,最终酿成牵人心魂的甘醴;《平凡的世界》里的周文龙不过多停留在过往的错误中,反而锻炼成了党的好干部。

我们安然地回忆过往、汲取力量,亦更坚实地处当下、迎来者。

回头来看,“如果我当初”带着些遗憾与悔恨,恰又是奋进、向前的理由;“往者不可谏”存着些坚定与积极,也恰是回视、总结过往的最佳状态。

它们从未分别,只是在用一进一退的方式,告诉着你成长的真意。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

借我瞻前与顾后,借我执拗如少年。

捧起冰凉的一手过往,照温暖前路,迎朗月入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