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连市第九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大连市第九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裴毅然
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新文学运动以来,鲁迅的《孔乙己》、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
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
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④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
因掌握知识,知识分子自必怀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辈,不安于既有现状。
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
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
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
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
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
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
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
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
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
⑥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处何地有痒痒肉,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一举刨一扛镐的“第一感觉”都往那儿汇聚,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
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来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
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上面不会怪罪,下面不会得罪,官不厌民不嫌,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总是自己。
既然将镜头对准了知识分子,那么还能不搞出几声笑来?谁身上还能没有一点可资嘲笑的“不完善”之处?
⑦孔孟以降,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之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
“三代文武”,标榜
至今。
厚古薄今,从习惯上养成了中国学者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审美传统——“以新为不可知,以旧为不可易”。
⑧一九八〇年代中期呼啸文坛的“寻根派”,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现代社会的“自我”,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根”,从宁静乡村处寻找文化根源,从遥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根”。
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从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文明,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美上却因这一“向后看”得到价值支撑,觅得内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
而知识分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
⑨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集,以“旧”笑“今”也是一种必然。
恰好多读了几年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俚俗们拎出来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
⑩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不成气候缺乏呼应,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激掌一片。
因此,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疯子”夏瑜。
⑪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卖点”。
⑫当然,只要知识分子还作为某种社会集团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因为掌握知识而成为社会关注点,那么,文学中的这一“知识分子待遇”怕是还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会知识化,全都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免却这一“待遇”。
1.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⑩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②再回头去嘲笑旧式人物
③如《药》中新派人物夏瑜④好象也没了多大意思
⑤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⑥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新”意
A. ③①②⑤④⑥
B. ③⑥①②⑤④
C. ③⑤①⑥②④
D. ③④②⑤①⑥
2. 第⑥段加点词“矿藏”在文中的含义是。
3. 第⑧段,作者列举“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的目的是什么?
4. 第⑩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试举出其中一种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 下列分析“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家们创作喜欢向熟悉的自身取材。
B. 自古就有嘲笑知识分子的审美背景。
C. 人们普遍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定势。
D. 知识分子本身微妙的社会身份因素。
6. 作者对未来知识分子在文学中的“待遇”持什么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往的重修,其唯一的目标在将巳经破弊的庙庭,恢复为富丽堂皇、工坚料实的殿宇,若能拆去旧屋,另建新殿,在当时无不更是颂为无上的功业或美德。
但今天,我们须对于各个时代之古建筑负保存或恢复原状的责任。
在设计以前须知道这座建筑物的年代,须知这年代间建筑物的特征;对于这建筑物,如见其有损毁处,须知其原因及其补救方法;须尽我们的理智,应用到建筑物本身上去,以求现存构物寿命最大限度的延长,不能像古人拆旧建新,于是这问题也就复杂多了。
所以在设计上,我以为根本的要点,在将今日我们所有对于力学及新材料的知识,尽量地用来补救孔庙现存建筑在结构上的缺点,而同时在外表上,我们要极力地维持或恢复现存各殿宇建筑初时的形制。
所以在结构上,徒然将前人的错误(例如太肥太扁的额枋,其原尺寸根本不足以承许多补间斗棋之重量者),照样地再袭做一次,这是我计划中所不做的。
在露明的部分,改用极不同的材料(例如用小方块水泥砖以代大方砖铺地),以致使参诣孔庙的人,得着与原用材料所给予极不同的印象者,也是我所需极力避免的但在不露明的地方,凡有需要之处,必尽量地用新方法、新材料,如钢梁、螺丝销子、防腐剂、隔潮油毡、水泥钢筋等等,以补救旧材料古方法之不足;但是我们非万万不得已,绝不让这些东西改换了各殿宇原来的外形。
(摘编自梁思成《曲阜孔庙之建筑及其修葺计划》,《中国营造学社会刊》1935年)材料二:
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是丝绸之路沿线上的重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许言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也是希瓦古城遗迹修复项目负责人。
他接受本版(以下称《世界遗产》)采访时,仍远在尼泊尔参与九层神庙的文物修复工作。
《世界遗产》:此次希瓦古城修复中,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带来了明显效果吗?
许言:“四原”原则,让古城的地理环境更协调,历史环境更匹配。
维修文物本体时,该原则让文物建筑在“健康”的同时,历史信息又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
但是,公众对文物的认识、理解会有偏差。
让当地民众理解这种坚持,就需要我们给他们讲清楚。
一方面是通过技术交流,在不断交流中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是我们进行宣传。
这在整个援外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我们也是站在人类共同遗产的视角,去做文物保护修复的。
文化遗产没有国界,所以从保护文
化遗产这个角度来交流,更容易让当地的公众接受我们的理念和做法。
《世界遗产》:采用“四原”原则,对修复世界各地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许言:文物好比老人,对文物进行修复,就好比让老人益寿延年。
我们坚持使用“原材料”,使文物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更好,同时也保证文物的安全。
我们还保持“原工艺”和“原做法”,使维修和补配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原物本身,保证文物载体的真实性。
我们还保留文物“原形制”,来体现文物载体的最大信息量。
《世界遗产》:此次希瓦古城修复的经验,对今后的文化遗产修复有何帮助?
许言:文物修复的特殊性是“一事一议”。
每一个文物保护的案例,都有独特性。
对我们来说,文物保护工作也是个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
此次文物修复,对我们将来维修这类建筑有很多积极作用。
(摘编自《中国“文物医生”谈修复》,《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23日)材料三:
2015年的大地震,让杜巴广场的九层神庙严重受损。
九层神庙是一座砖木结构回字形建筑,具有极高的芑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是尼泊尔地标性建筑之一,其修复工程是中国在尼泊尔开展的首个大规模文物援外项目。
地震后的神庙,断壁残垣,险象环生,为了避免更多二次伤害,中方团队先对建筑体进行加固和防漏水处理:无论是底基还是塔楼,全部是里二三层防护架、外二三层支撑架,封得严严实实。
抢险阶段结束后,中方团队尽最大可能搜集、甄别、整理神庙的旧构件,分门别类做好标记,能保留的尽量保留,能利用的尽量利用。
然而,中方的修复理念最初并不为尼方接受,尼方坚持所有受损部分的修复要达到“焕然一新”“返老还童”的效果。
中方团队发现,尽管神庙外墙坑坑洼洼,看似破败不堪,其实墙体依然结实,强行拆掉重砌,不仅会使文物价值大打折扣,也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的结构安全。
为了说服尼方,中方团队赶制了一面实验墙,结果显示,修复的墙面美观且不失历史感。
见到这样的效果,尼方欣然同意了中方方案除了传统理念和工艺,中方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应用在九层神庙修复上。
应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邀请,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利用数字化技术,全面记录神庙的现状和文物历史信息。
这样一来,修复工程的成果将得到可视化的阐释和共享。
(摘编自《中国工匠的高超技艺让我们重获希望》,《人民日报》2019年7月8日)
7. 下列的做法,不属于梁思成修复孔庙计划的一项是( )
A. 修葺设计之前调查建筑损毁的原因。
B. 依照原来尺寸修复孔庙的承重额枋。
C. 不用小方块水泥砖替代大方砖铺地。
D. 在不露明之处用钢筋等加固建筑物。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援外文物修复工程中,针对公众在文物保护认知上的偏差,文物工作者有必要从人类共同遗产的角度进行宣传。
B. 文物保护工作强调文物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因而希瓦古城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协调是文物工作者考虑的首要问题。
C. 古建筑修复案例既具独特性又有共性,孔庙和希瓦古城的成功案例可以给其他古建筑修复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D. 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在文物修复工作中十分重要,不仅能改进建筑材料和方法,还可以记录文物的历史信息。
9. 梁思成先生文物修复的理念影响深远,九层神庙修复工程中哪些做法体现了他的主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借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老百姓与统治者的关系。
历史的演变,王朝的更迭,向来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内容。
无论是官方史书的记载,还是民间演绎的传说,我们都能从中窥到历史真实而有趣的一面。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的新作《N个国王和他们的疆土》收录了11篇小说,讲述国王们的故事,却不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正史”中那些位高权重荣耀无比的国王,作者把他们从宝座上拉下来,还原成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真实“记录”他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体验。
小说中的国王有一些有历史依据(比如李煜亡国的故事),有一些是作者的想象或“重构”。
11篇自成故事,却又仿佛可在各篇章中找到彼此的身影,好似勾画了各自雄踞一方的地图,作者借助想象,以文学虚构抵达“历史真相”。
(摘编自张燕峰《在文学虚构中抵达历史真相》)材料二:
文学与历史是人类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常“历史”既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也指关于历史的记载即历史学,还指与“自然”相对而言的人类“文化”或“文明”。
文学可以对历史进行表征,对历史典籍所记载的故事进行借用与演义,书写过去发生的事件,甚至可以成为历史的见证等,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可以表达对历史的判断或者反思,但是文学又有解构历史和超越历史的冲动。
我们先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历史与文学一个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
实际上,大多数历史著作的确有自己的叙事特征与文体风格。
比如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在
表达对法国大革命反讽性的认识时,就将史实与评价、哲理与文思融为一体,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角度与叙述语调。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似乎是想象性与情感性。
“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
”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
我国古人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
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自然会想起陈寅恪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柳如是别传》所勾画的集悲苦、刚烈与才情于一体的传奇女子柳如是,以至于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是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
但是历史终究是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
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带有比较大的争议。
可以说,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
历史并未在时间中消失,恰恰是叙述赋予混沌的历史以我们所熟悉的形貌。
历史可以做到认识论与本体论二者合一,因为在历史书写中表现与被表现者同时到场,因而历史具有建构性。
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
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无法比较、批评和判断。
培根认为,文学超越历史甚至哲学的地方在于,它不像历史那样依赖记忆或哲学那样依赖理智,而是凭借想象,可以不根据事物的逻辑,既可以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又可以把联系在一起的事物分割开来,造成事物不合法的匹配和分离,形成一种“伪装的历史”。
首先,文学可以借鉴历史著作中的题材塑造历史人物,描述历史事件。
其次,小说常常以过去发生的事件为对象,采用过去时,特别是历史小说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和事件为原型,其叙事的逼真性可以起到类似历史读本的作用。
再次,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作家创造的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融通性,文学或多或少要参照现实世界,特别是再现型文学的纪实性可以形成准历史风貌及认知属性。
此外,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
在西方的法律传统中,见证相当于目击。
文学艺术,不但有传达见证的功能,更有以自身为见证人的任务。
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文学的历史表征从不同的角度重述了历史,凸显了事物的多种存在样态,宣扬了美德,增加了美感。
(摘编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材料三:
文学和历史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精神生产的产物。
文学和历史具有不可分割的相通性和互融性,这是因为历史著作、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往往渗透着文学式的虚构、文学式的夸张语言及文学家的观察与思考;而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也无法摆脱对历史的依赖。
从读者和后人的角度来说,叙述历史时掺进了虚构的成分似乎是难以苟同的,因为在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向认为历史是真实可信的。
从文学与历史的相互关系来看,中外很多史学家分析判断历史著作中虚构的
成因、文学的色彩,从而可以揭示出历史与文学在“虚构”这一问题上的共同性,进而探讨文学创作与历史写作中的一般规律或相互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和希罗多德的《历史》是神话和民间故事入史的例子。
它说明由于时代久远,史料本身就是虚构的。
上古时代距今几千年,人们难以认识,而神话和民间故事在人民口头相传中像滚雪球似的逐渐形成。
它以幻想的形式,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所以神话实际上是上古劳动人民思想观念的反映。
这既是文艺,又是历史的影子,是历史上突出片段的记录。
上古历史就是依靠对神话传说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上古世界。
(摘编自张玉雁《试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定位》)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学家和小说家具有相似性,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
B.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
C.文学和历史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不可分割的相通性和互融性。
D.文学创作不能形成类似历史的认知效应和超越历史的叙述效果。
11.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神话和民间故事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
B.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有可能摆脱对历史的依赖。
C.文学无论何时都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
D.文学应根据事物的逻辑,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12.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史记》中,司马迁在描写屈原以及李广父子时,倾注了无限同情。
B.“三吏”“三别”被视为对唐代由盛转衰时期民众生活疾苦的忠实纪录。
C.《雷雨》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D.《三国演义》丰富了人们对诸葛亮、刘备等三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基本认知。
13.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4.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①
①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
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
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
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
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
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
用,指日以望。
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②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②,独喜为人言之。
人无贤愚,见者倾倒。
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
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
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
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
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
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
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
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
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③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
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
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
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④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
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
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
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③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④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⑤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
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
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
夫趋俗之士师师⑤,持正之士谔谔。
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
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
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
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⑥,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
因书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注释】①本文写于吴纯甫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
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部”指即将赴京会试。
②施设:施展才能的机会。
③褐:粗布衣衫。
④锡:同“赐”。
⑤师师:庄严恭敬的样子。
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
⑥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15.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邃于文邃:精深
B. 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向方:遵循正道
C. 群疑豁如豁如:晓悟,明白
D 而比年以来比:等到
1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悦而忘其归也而又惜其晚也
B. 当道者往往叹息故与先生游者
C. 士之有志者用之者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