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保护技术的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档案保护技术
海南医学院档案馆黄东霞
一、档案保护技术的含义
(一)档案保护
档案保护是对档案实施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通过研究档案材料的组成、结构的变化规律,确定档案保护的技术标准与方法,采用相关的技术措施和方法,改善档案的保管条件,修复受损档案材料,延长档案使用寿命,使档案更长久地为社会服务。

档案保护主要包括档案材料的分析、保管条件与保护方法的研究、技术标准的制订、修复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以及数字技术在信息转换中的应用。

(二) 档案保护技术
主要研究档案制成材料的变化规律和科学保护档案的方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利用。

档案制成材料是指承载档案内容信息的物质材料,一般由载体材料和记录材料组成。

档案制成材料习惯上还称为档案实体,它在不适宜温湿度、光、空气污染物及有害生物等环境、生物因素影响下会受到损坏,为防止其损坏和减缓其损坏速度,更好地保护档案,需要研究改善档案保护条件的各种措施及修复损坏档案的技术方法。

二、档案保护技术工作方针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防:防止减缓各种不利因素对档案制成材料的损坏,改善保管条
件。

•治:对损坏档案进行修正、恢复,去除档案中对耐久性不利因素,恢复原来面貌,提高耐久性。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采用各种必要的条件和科技手段,尽量避免档案损害的发生是档案保护的最终目的。

因此,对档案保护来说,首先是防止虫、霉、光、尘、水、气等对档案侵害的发生,变被动为主动;其次才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治理,修正档案保管条件,修复受损档案实体。

要无“病”先防,防治结合,才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档案的保管质量。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基本指导思想的原因:
第一,目前档案部门保存的档案大量没有损坏,所以怎样减缓其损坏是重点,只有做好预防工作,才能减少治理工作的任务,这是档案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

如果只重视治理工作而忽视预防工作,就会造成治不胜治的现象。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不仅内容,而且各种标记都是历史痕迹,一旦遭到损坏,很难使其恢复原貌。

这就要求档案保护部门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减缓档案制成材料的损坏速度,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

第二,档案保护部门在档案保护工作中强调以防为主,并不是说治理工作就不重要了。

档案制成材料是物质材料,是在不断变化之的,总有一天会损坏的。

档案制成材料如果遭到损坏,不及时采取治理措施就会使损坏继续蔓延,一些珍贵的档案无法挽救。

因此,治理工作
的任务在档案保护技术中是永远存在的。

“防”和“治”是档案保护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必须贯彻执行。

三、档案保护技术
(一)档案形成时的保护
采用科学合理的程序加强档案形成时的保护,使得档案更具耐久性。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选择优质的档案原材料
(1)优质纸质档案的材料主要是耐久性的植物纤维和抗老化的字迹材料。

优质植物纤维有中性纸张的棉纤维和韧皮纤维,原材料有棉花、破布和檀树皮等;抗老化的字迹应为以碳黑为色素成分的材料,如碳素墨水、黑油墨和激光打印字迹等。

选用耐久的档案用纸中性纸张。

字迹材料及其耐久性
字迹材料是纸质档案书写、印刷时使用的记录材料,其耐久性直接决定纸质档案的寿命。

就字迹材料本身而言最耐久的色素成分是炭黑,炭黑是性质较特殊的无机颜料;比较耐久的色素成分是颜料,一般无机颜料性能优于有机颜料;不耐久的色素成分是染料。

字迹材料和纸张结合的牢固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字迹材料的耐久性。

最耐久的转移固定方式是结膜方式;比较耐久的是吸收方式;最不耐久的是粘附方式。

结膜方式:最耐久字迹材料:墨、墨汁、黑油墨(笔:1:5油
较耐久字迹材料:彩色油墨、红印泥
吸收方式:最耐久字迹材料:碳素墨水
较耐久字迹材料:蓝黑墨水、铁盐晒图线条
不耐久字迹材料:各种彩色墨水、圆珠笔、复写纸、
印台油、重氮盐晒图线条
粘附方式:不耐久字迹材料:石墨铅笔、彩色铅笔
纯蓝墨水和红墨水、手写复写纸色素成分为染料,印台油、重氮盐晒图线条(蓝图线条)色素成分为有机染料,耐光性和耐水性都差,不适于做档案字迹材料;铅笔字迹固定方式是粘附的,容易被擦掉,都不耐久。

几种新型字迹材料的耐久性:
静电复印字迹材料是墨粉—较耐久字迹材料;
激光打印字迹材料是炭黑,它的转移固定方式是粘附和结膜结合,较为牢固—较耐久字迹材料;
喷墨打印的过程是由计算机输出信息控制矩形点阵中的特定喷嘴向纸张喷出墨液并被迅速吸收形成线条连续的字迹或图形。

正是这种墨液本身的性质从根本上剥夺了喷墨打印字迹成为耐久字迹的权利:墨液采用各种染料溶解而成,所以这种吸收字迹除了极易扩散还怕光怕热怕溶剂污染,所以不能作为档案字迹采用。

针式打印所用的字迹材料是由大量不干性油如甘油等调稀有机颜料或染料而成的色浆(浸染在色带上使用)。

针式打印字迹是易扩散
•热敏传真字迹—不耐久字迹材料;
(2)新型档案材料的耐久性
胶片的耐久性
胶片档案以片基为载体,以感光层(乳剂层)为记录材料。

主要有照片、底片、电影胶片、缩微胶片等。

照片档案的优质原材料是耐老化的片基与卤化银感光材料。

目前相当多的机关档案室和档案馆的照片档案只有相片,没有底片。

即使是有黑白色底片,现在市场上难找到冲洗相片的设备了。

人们都在使用数码相机,在电脑中处理,就可看到形象了,连相片都没有冲洗,甚至可以修改,为了保存相片的原貌,起码要把原始相片冲洗归档。

磁性载体的耐久性
磁性载体是用磁记录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变成电信号再转换成磁信号记录在磁性材料上,需要时用专门设备还原的记录。

目前常用的有磁带、磁盘。

磁带可分为录音磁带、录像磁带和计算机磁带。

磁带由带基和磁层构成。

磁盘分为硬磁盘和软磁盘。

硬磁盘是安装在计算机主机箱内的外存储器。

是较理想的磁性档案载体材料。

软磁盘是可以脱保存和异机使用的外存储器,软磁盘耐久性较差,不宜用作永久长期磁性档案载体。

光盘的耐久性
光盘档案的优质原材料是聚碳酸酯盘体材料与碲系合金存储介
质等,即优质的金盘。

2、采用科学的工艺,运行良好的档案存储方式和设备。

声像档案的信息存储方式、存储设备的运行状态对档案耐久性则更为重要。

激光记录档案的光盘加工、规模复制、存储设备的运转及记录介质的变化等与档案耐久性直接关联。

因此选择质量稳定、技术成熟的刻录设备很关键。

3、形成档案的外部条件要科学合理
档案形成时的各种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大气质量、光照指标等因素,对档案的性能与耐久性有很大影响。

若处于适宜的条件之下,就会对档案的耐久性产生有利的作用,反之,若处于不适宜的条件之下,也必然会对档案的耐久性产生不利的影响,缩短档案的使用寿命。

(二)档案接收时的保护
档案在接收进馆(室)时需加强保护,以利于后期的保存与利用。

档案接收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1、检查档案状况
档案入库前应进行检查,了解档案状况,如档案材质、字迹褪变及虫霉破坏等。

检查档案时发现有不利于档案保存的情况必须进行相应的保护处理。

对新接收的档案,必须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做到先消毒、后入库。

2、填写保护工作记录单
在登记接收档案的过程中,要记录有关档案保护方面的信息,如
档案载体材料的种类、形式,现有状况及是否需要作保护性的处理等,为后期档案的处理与修复等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档案保存中的保护
1、创造保存档案的适宜环境
档案绝大多数时间是处于库房保存,适宜的库房环境有利于档案耐久性,不当的环境必然会破坏和影响档案信息稳定性及持久性。

因此,保存中的保护工作就是创造档案保存的适宜环境。

包括调控好库房温湿度;防止光照,特别是紫外线照射对档案的破坏;此外还应防止大气污染物,电磁辐射及有害生物因素对各类档案的破坏;保持库房的清洁度和良好的通风状态,从而使环境因素有利于档案使用寿命的延长。

(1)档案库房的温湿度
温湿度的基本概念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空气的温度表示空气的冷热程度,简称气温。

衡量温度高低的标尺叫温标,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温标有三种: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绝对温标。

我国目前档案库房温度监测,一般使用摄氏温标。

湿度:是表示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

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种,同时饱和湿度也是空气湿度的重要概念。

①档案库房温湿度标准
国家档案局《档案库房技术管理暂行规定》制定了温湿度标准:一般档案库房(含胶片库、磁带库):温度14—24℃,每昼夜允
许波动幅度±2℃;相对湿度45—60%,每昼夜允许波动幅度±5%。

母片库:温度13—15℃;相对湿度35—45%。

我国各类档案库房温湿度适宜范围
库房种类温度范围相对湿度范围
纸质档案库房14~24℃±2℃45~60%±5%
金属唱片档案库房18~20℃<50%
塑料唱片档案库房<20℃50%
录音磁带档案库房15~22℃40~60%
黑白胶片及其照片库房10~20℃55~65%
彩色胶片及其照片库房13~17℃55~65%
机读档案库房15℃±5℃60%±5%
缩微品档案库房15~25℃25~40%
注:±2℃、±5%指一昼夜允许波动幅度
各国国家档案馆对温湿度的规定
②高温高湿的危害
高温对档案的危害
物理性影响。

高温会使纸质档案的纸质失水而变脆,会使耐热性差的油溶性字迹发生油渗扩散现象,会导致字迹、线条、图像模糊不清,高温能导致胶片粘连,使片基变硬发脆,乳剂层软化。

高温会使磁带磁性消失,并加速带基的分解,使科技档案蓝图、缩微重氮片、微泡片遭到破坏。

化学性影响。

高温会加速档案制成材料内部和外部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化学反应。

如酸性水解反应、光氧化反应、酶解反应等。

每升高10℃,一般化学反应会加快1倍左右。

生物性影响。

高温有利于档案害虫和霉菌的生长繁殖,加速对档案的破坏。

一般有害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为18—28℃;档案害虫最适生长温度一般为22—32℃。

在最低生长温度基础上每升高10℃,微生物生长速度加快1倍以上。

高湿(70%以上)对档案的危害
物理性影响。

高湿会造成纸张物理性水解。

降低纸张强度;会使耐水性差的字迹扩散褪色;会使照片和胶片乳剂层吸水膨胀后变形,使银粒位移,影响影像清晰度;还会使磁盘磁带层脱落。

化学性影响。

高湿会加快纤维光氧化反应;酸性气体和档案酸性物质遇湿会产生酸性水解反应;灰尘遇高湿会产生胶状物质,使纸张、胶片粘连。

生物性影响。

档案微生物和档案害虫一般最适生长湿度是70——90%(霉菌72%,昆虫70-90%),高湿有利于档案有害生物繁殖,加快其对档案的危害。

③库房温湿度的调控
A、密闭
a、整体式密闭
整体式密闭是对整个库房采取密封措施。

首先是墙体、地面、顶板的隔热、隔潮。

其次是要重点搞好门窗、通风孔等部位的隔热、隔潮、遮光处理。

外窗密闭要防止“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就是白天可见光的短波可以透过玻璃窗把热量带入室内,夜晚室内墙体、地面和空气中的热能长波幅射不能穿透玻璃散出,在室内积累聚热,形成超高温环境。

b、局部式密闭
在整体式密闭效果不理想或需要对重点档案加强保护的情况下
采取的局部式密闭,是用箱、柜、盒、皮等装具对档案资料进行密封的措施。

多层包装的相对密封法是我国档案、图书、文物的传统保护法。

将珍贵档案、图书逐层用绸布、纸(木)盒、布(棉)套包裹,然后放入箱柜中保存。

B、空调机制冷。

空调机蒸发器在降温过程中还有一定去湿作用。

空调机有一定去湿能力,但不能代替去湿机,高温高湿地区还应配备去湿机。

空调机和去湿机的选择应稍大于规定标准,以便有效控制温湿度。

C、去湿机除湿
库内潮湿空气经过去湿机的蒸发器,由于蒸发器内的制冷剂吸收热量而使蒸发器表面湿度低于空气露点温度。

这样空气中的水分就凝
结成水珠析出,而使空气的绝对湿度降低。

采用吸湿法必须与密闭结合,否则无效。

去湿机去湿能力与房间使用面积的关系是:2千克/日适于4-7
平方米;3.5千克/日适于7-11平方米;5千克/日适于11-16平方米;
8.2千克/日适于17-26平方米;12千克/日适于26-39平方米;18
千克/日适于35-59平方米.
D、通风调控温湿度
利用库内外通风,置换库内空气,降低库内温湿度,改善库内空气质量,是一种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

通风口的设置应将进风口设有背阳面的较低部位,出风口设在向旭面的较高部位。

通风应遵循“通风四项基本原则”。

a、库内的温度湿度都高于库外时,可以通风。

b、库内外的温度相等,而库内相对湿度高于库外时,可以通风。

c、库内外的相对湿度相等,而库内温度高于库外时,可以通风。

d、库内温度高于库外,而库内相对湿度低于库外;或库内温度低于库外,而库内相对湿度高于库外时,则需经过计算来判断,计算方法是分别计算出库内外绝对湿度,如果库内绝对湿度大于库外,则可通风降湿。

反之则不能通风。

绝对湿度=相对湿度X同温度下饱和湿度X 100%
通风调节库房温湿度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根据以上原则调节库内温湿度时,要注意天气的选择,不能在雨后一二个晴天内通风,同时还要注意一天中的时间选择。

若通风是为了降湿最好是在早晨,因为早晨库外绝对湿度最低。

第二,通风要与密闭等控制手段结合起来。

此外进出口的设置要适当,防止出现死角。

第三,注意防尘,防有害气体、防虫、防鼠。

在通风处要设过滤、净化装置,若以门窗为通风口,应装有纱门、纱窗。

第四,在通风过程中,应随时监测,一旦库内空气不符和通风的一般原则时,应立即停止通风。

若库内外温湿度相差过大时,通风时要缓慢,或停止通风,以免造成库内温湿度波动太大。

第五,通风中应严防库内结露。

(2)档案的防光
A、光对制成材料的危害
●对纸张的危害—直接破坏纤维素,纸张强度降低,颜色发黄;加速纤维素氧化,在潮湿条件下,破坏性更大。

●对字迹的危害—色素成份中的发色团遭到破坏,引起字迹不同程度退色。

●对胶片的危害—影响片基稳定性,导致片基柔性下降,脆性增大;会使胶片粘结,影像不清。

●对磁记录档案的危害—加剧磁性分子运动,破坏磁记录档案信息;改变磁状态,影响磁记录档案耐久性。

●对光盘档案的破坏—使其外保护层软化,加速老化;紫外线会使光盘表面平直度下降,误码率升高。

B、防光措施
●合理确定档案库房照度标准。

库房照度不低于50LX(勒克司)、阅览室照度不低于150LX。

●限制光的照度值。

窗户位置—减少光通量北 < 南 < 东 < 西
窗户结构—减少光通量无窗、小窗、狭长窗、多层玻璃窗、百叶窗窗户玻璃—减少光通量毛玻璃、花纹玻璃、吸热玻璃、茶色玻璃、彩色玻璃
窗户遮阳—减少光通量厚窗帘、遮阳板(水平式、垂直式、综合式、挡板式)
●减少档案利用过程中的辐射强度和作用时间。

●滤除入库紫外线。

利用深色玻璃、花纹玻璃;
利用紫外线吸收剂(吸收膜、KH—1型涂料);
库房内光源以白炽灯或过滤紫外线的荧光灯为宜。

●避光保存
为了防光最好设计无窗库房,但要解决好照明和通风设备。

有窗库房应注意窗户的朝向,东西不宜开窗,南北窗户要小而少。

窗上应有遮阳设施。

窗玻璃应有过滤或减弱紫外线的功能,可用毛玻璃、花纹玻璃、彩色玻璃或在玻璃上喷涂或粘贴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涂料或薄
膜。

不宜采用发射有紫外线的灯光,否则应设置防紫外线的灯罩。

应当发挥档案装具在防光中的作用,减少档案露光的机会和时间。

档案在整理利用和转移过程中要注意防光问题。

要尽可能减少使用原件复印,复制文件时也要注意强光对文件的危害。

(3)防火。

严禁烟火,定期检查线路。

档案馆(室)消防系统有:灭火器、火灾探测报警器、自动灭火装置等。

(4)保持库房清洁。

(5)档案有害生物的防治
A、档案中常见的霉菌
a、危害档案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常见的有:根霉、毛霉、曲
霉、青霉、木霉等。

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碳素、氮素、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以及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霉菌对档案的危害主要是产生酶降解纤维素;产生色素污染档案;增加酸度加速水解;增加湿度引起酸化;产生毒素,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档案利用。

主要表现是:使档案制成材料变质;生成霉斑,增加纸张酸性;使档案粘连。

b、库房最有效的防霉措施或关键措施是: 控制好库房的温度和湿度。

C、档案消毒除霉的两大类方法:
化学消毒法(利用化学药品对档案、档案装置进行擦拭或熏蒸达到消除霉的目的。

甲醛、邻-苯酚、环氧乙烷)
物理消毒法(利用真空加热,辐射等物理方法杀死霉菌达到消
毒除霉的目的。

真空消毒、远红外辐射消毒、微波消毒、钴60-γ射线辐射消毒)。

B、常见的档案害虫
档案窃蠹、烟草甲、家白蚁、蜚蠊、毛衣鱼等。

档案窃蠹是海南危害档案的主要害虫,它能啃食和消化纤维素,造成纸张字迹失缺。

对档案窃蠹、烟草甲、毛衣鱼等进行低温冷冻杀虫,如低温冰箱、冷柜、冷库等;当温度为-15℃时,冷冻需5-7天;-20℃时,冷冻需3-4天;-25℃时,冷冻需2-3天;-32℃时,冷冻需1-2天。

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档案装入塑料薄膜袋中密封,必要时再装入纸箱包装,然后放入低温设备中,开启设备后随机监视温度变化,达到所需温度后保持规定天数。

冷冻结束后,将档案取出,保持密封状态置于常温下24小时以上,然后才能开封上架。

家白蚁(白蚂蚁),可用白蚁净干扰剂杀灭;
蜚蠊(蟑螂),可用灭蟑药笔、药粉杀灭。

C、鼠类的危害:以其尖利的牙齿啃咬档案,档案会变得千疮百孔,甚至变为纸屑,老鼠对档案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其杀灭方法常见投放灭鼠药剂。

2、库房的科学管理与安全
档案库房管理制度
1、档案库房是保存档案的重地,非库房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入内。

2、每间库房要确定具体安全负责人,负责库房内一切安全
工作。

3、库房钥匙由库房管理人员负责保管,不得转借他人。

非档案馆人员禁止进入库房。

4、库房内要有足够的合乎要求的档案装具,档案不得随意堆放;库房要保持清洁整齐,注意空气流通。

5、库房内要有严格的“八防”措施(防火、防潮、防尘、防虫、防鼠、防盗、防高温、防强光);库房内的温度应控制在14℃-24℃之间,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5%-60%之间,库房管理人要认真记录库房内当日的温度和湿度。

6、库房内禁止存放非档案用品及个人物品;严禁任何人吸烟和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库房;库房内不准使用台灯、电熨斗、电暖器等电器设备;库房内必须配备报警装置、灭火器材,并确定专人管理;灭火器材要放在固定位置,不准随便移动,要定期进行检测,;房管理人员必须会使用灭火器。

7、库房内不准办公、开会、会客和住宿,房管理人员离开库房必须锁卷柜、闭灯、锁门。

8、房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库房内各类档案进行清点,做好清点记录。

9、库房安全负责人要经常检查库房的安全,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排除;若个人无法排除,应及时向领导汇报予以解决。

档案库房内应严禁吸烟、吃、喝或存放食物。

库房内必须清洁,不得有垃圾和其他任何对档案有害的物质存在,档案柜架、贮藏器具和卷盒上的灰尘可用一次性擦布清除,也可用吸尘器除尘。

如果柜架特别脏,或已发现柜内有个别长霉的材料,可采用湿法去污消毒。

具体方法可用来苏消毒水(邻苯基苯酚)擦拭,操作时要戴上橡皮手套,去污完毕,要等柜架完全干燥后,案卷方能上架。

档案库房内应使用不产生有害气体的去污用品和溶剂。

在库房中不可放置任何植物,以免因有水与土而招致昆虫等入内。

(四)档案提供利用中的保护
1.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保护
档案在提供利用过程中,必须制定保护性规章制度。

阅览室的规章制度及借阅手续必须始终如一,坚持不渝地贯彻执行。

阅览室管理人员应向利用者宣布有关档案借阅的规定、程序。

阅览室须知等规章制度,利用者进人档案阅览室时要登记,所带物品均应集中放在指定地方,不准随身带进阅览室。

对于等待修复的破损档案,不应提供利用。

当有复制品时,不应再提供利用档案原件。

档案库房不对利用者开放。

利用者在使用档案材料时应接受监督。

档案材料不得在不同利用者之间传阅,有条件的档案馆可在阅览室等区域安装遥控电视监视系统。

严格控制利用者的一次阅卷数量,对于那些价值很高的档案材料,可以规定每次只能借阅一卷或一件。

在外借整盒或整卷档案时,还应
认真清点卷内文件的件数并写在卷夹外面醒目处,以便借阅者在取、还材料时清点。

利用者须交还所有的档案材料之后方准离开阅览室。

2.档案展示中的保护
在展出档案原件时必须加强保护措施。

展厅的光源须采取预防措施使展品免受紫外光的辐照。

具体方法有贴紫外光过滤膜,在光源上装有紫外过滤器,用有机玻璃制造展品柜等。

展品柜内微环境的温湿度必须保持在适合存放档案范围之内。

档案原件最长展览时间为3个月。

若长期将展品暴露于光线之下,受光照射引起的理化反应,会不同程度地损坏档案材料,即使把它们放回原处,这种反应还会继续一段时间。

四、受损档案的修复
(一)档案修复的基本原则及技术
对破损档案进行修复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技术工作。

在整个修
复过程中,要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第一、尽量保持档案的历史原貌,维持档案真实性和原始性。

第二、合理选用修复材料,有利于档案长期保存。

第三、确保档案安全,修复前要对修复方法、修复材料进行研究试验,方可实施。

第四、尽量选用可逆性材料和修复方法,以便还原和重新修复
档案修复技术,是指恢复和加固已经损坏或面临损坏的档案的
技术,包括去污技术、去酸技术、字迹恢复技术、载体加固技术、
修裱技术等。

1、档案的修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