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15篇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1
假期在季部长的推荐下,有幸能读得《把时间当做朋作》这本好书。
对初入职的我来说,在这个年纪读到这样的好书真是一种幸运。
正如书的序言所说:“这不是成功学书籍,不是心灵鸡汤式的书籍,不是讲大道理的书,更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翻的书。
”
现在市场上,关于速成的成功学书籍实在是多,迷茫、困顿的时候我们就拿这样的成功学书籍来自我安慰、自我鼓励。
实际上,速成是绝无可能的。
我们都知道养成习惯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的,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而要一下子改掉坏习惯,可能需要我们用养成习惯的同样时间成本去换来。
所以我们要正视这样的问题,想要速成,反而会打击我们的信心,只有明白成功是一步一个脚印去实践的,我们才能放下浮躁的心脚踏实地。
这本书除了告诉我们速成是不可能的之外,还告诉我们完美是不存在的。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人无完人”。
人都难以是完美的了,更别说要靠人去完成的事情。
我们承认了这一点,才会给自己制定切实的目标计划,不断地努力接近完美。
对从事教师这一行的我来说,读这本书还有一个最大的感受,那就是:未知永远都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记录与积累。
每个人生来都是以无知为起点的,而成长之路就是求知之路。
我们在教育我们的学生的时候,也要灌输这种思想,学会记录并去探索,让自己成为一个用心的人。
用心做事,这个世界才会用心对你。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2
其实,在读完这本一看名字疑似烂大街的时间管理心灵鸡汤文时,我已在阅读过程中写了不少感想感悟。
以前很少看这类型的书,大多是看一些专业相关的书。
但至少这本《把时间当做朋友》,我看了以后觉得很值,也反省很多,经常看了一段便需要掩卷沉思一番。
有对之前活过的人生的一个简单回顾与总结,有对自身心智的仔细审视,有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展望。
时间的属性决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更改。
我们并不是要去改变时间,而是改变自己,通过管理自己改变自身的时间属性。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的风景你会意想不到。
心智的力量——实践出真知知识科技发达的现在,想要获取知识实在容易。
少,不好;多了,也不好。
我们需要去甄别知识的可靠性,我们渐渐地更依赖去看别人的经验、请教别人问题,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去实践得到答案。
如果你有条件去实践得到问题的答案,尽早去行动,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别人的经验永远比不过自己的经历。
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心智的力量——改变态度,而不是去抱怨抱怨最浪费时间,即便抱怨得正确。
抱怨不仅要花费时间,还会引发负面情绪,使你丧失斗志。
同时最重要的是,抱怨本身不会改变任何事实。
生活中有太多事可以让我们不停地去抱怨,抱怨公司、抱怨上司、抱怨应试教育。
有些人说不抱怨不行啊,那还让我怎么去发泄啊。
天呐,这么多正面积极的发泄方式你却要偏偏选择对自己伤害最大的一种,我还能拿什么拯救你?
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考试,因为考试意味着需要努力才能拿到通行证,否则就成了拦路虎。
如果,避不开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获得通行证,与其抱怨不如热爱。
只要你去改变你的态度,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会因此发生转变。
很多人总是对那些无趣的事(很容易就能发现身边的同学同事对他们自己上的课或是做的工作都提不起多少兴趣,整天抱怨课程本身无聊;讲课的老师水平差;工作没有意义,总是做重复的事。
整天哀怨,成熟的人会改变自身的态度来使这些变得有趣。
心智的力量——自省“吾日三省吾身”,不仅是反省,也是总结和计划。
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有冲劲是必须的,但也要牢记“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
目标同一个,实现的道路有许多条,但如果连目标的可行性都没了,这条路怕是会让你迷失方向了。
自以为是最可怕,需要不断的质疑自己,质疑自己所学所想所做,往往有不一样的思想火花产生,也能让我们不断进步。
心智的力量——计划性我是一个喜欢计划,但执行力不够,拖延症老犯的矛盾体。
许多计划最终没有按时完成甚至之后也不会去完成,事后会懊恼一会,然后开始找借口说服自己,给自己一个安心的理由,“这次安排的计划太多了,做不完也没办法”、“期间计划外的事情这么多,怎么完的成啊”、“都忙了一天了,休息一下也是应该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总结一下——这个计划没完成也没什么大不了,下次一定好好完成。
说的严重点,我其实根本就没有重视计划这件事。
还是喜欢给自己定计划,为什么呢,因为我喜欢给自己有一个安心放松的理由。
在大学期间喜欢给自己制定周计划表,但往往是322结果(前三天按时完成,并且有热情,之后的两天开始拖拉,不能按时完成,最后的两天基本不去执行了)。
当我发现这个个人规律的时候,放弃了计划,觉得随性更适合我,并自认为计划对我没什么用。
当我开始阅读本书,第一次看到“心智的力量”,静下心来反思后,我决定重新拾起计划。
心智的力量——执行力当计划完后,马上去行动,我相信很多人在计划刚开始的时候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做出计划之前心里一定想着去好好完成的。
但像我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理想与懒惰并存的人来说,长期坚持的去执行计划——这件事很难。
有执行力的人不会拖拉,不管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有多长,都能坚持做下来。
我欣赏,也希望成为,同时也在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仔细想想,我为什么经常被其他事打断计划,因为我贪心,我想都做好——不管是计划内的事还是计划外的事,但太多的事实告诉我,要想做好每件事,你得先专心做好一件事。
心智的力量——学习能力人刚出生并不与其他动物有多大区别,而我们之所以在地球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仅相较于其他生物来说),学习能力成就了人类。
学习某样技能,总体进展基本符合阶梯状增长。
有的时候,你会很长时间没有一点点进展,但在未来的某一刻开始感觉突飞猛进,所谓醍醐灌顶,一通百通,之后则又是一段“平台期”。
高手为何总是感到寂寞,因为他们就是孤独着过来的,试问多少人在“平台期”决定半途而废。
学习是自发性的。
学生总是因为不喜欢老师而拒绝学习,而原因总是千奇百怪甚至无理取闹——他的上课风格不喜欢,他曾经为难过我故意叫我起来回答我不会的问题等等。
老师是来帮助你学习的,而不是要求你学习的,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作为拒绝学习的借口。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现在这个思想很多人都能接受并在实践,自以为学会了往往带有个人欺骗性。
清楚明了地表述你自以为了解的东西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
有的时候,你没能给别人讲清楚,可能是你自己没想明白。
更多的时候,被教者的提问,往往会令你发现你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
不要吝啬你的时间,不要吝啬你的精力,更不要目光短浅,记住,教别人等于自己学,只有学好的人才可能教会别人。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的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的永远都是尊重。
心智的力量——自制力读李笑来先生对时间的理解,越阅读越心惊,我的过去以及未来到底还要浪费多少时间才能明悟——时间从客观上看恒定向前的,从
个体上看是可控的,让自己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让大脑控制你。
这里的大脑,我个人的理解是被感官支配的低级控制中心。
睡懒觉,真的挺舒服的,你的感官带给大脑的愉悦让大脑决定不要起床,继续睡懒觉吧。
这样的大脑太容易被感官的舒适达到满足状,往往失去了更深层次更复杂的行为所带来的心灵愉悦。
心智的力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遗忘”是我们的自我保护功能。
如果不经常整理已经输入到大脑的信息,过段时间这些信息就会变得无序,“明明记得但死活说不上来”就是这样的例子。
文中多次提到记笔记,而且李笑来先生特别强调使用纸和笔来记,我当时第一个想法是现在电子产品如此发达,记笔记早就搬到各种云笔记等软件上了,多方便,随时随地都能记,还能有效保存。
但之后也确实发现了不足之处。
首先用纸笔记录对我来说可能印象会更深一些,其次用纸笔在记笔记的`方式和风格上有更多选择以及个人色彩,而这些对于深度依赖云笔记的我来说体会会深一点,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我记在云笔记上的笔记不会经常去翻阅,也就导致过一段时间偶然翻到自己以前的笔记时,发现以前的笔记太粗糙了,然后懒惰的我就随之而去......
当我意识到这一严重的后果是在写一篇技术__的时候,记得以前有做过这方面的笔记,当我找出来的时候发现当时记的笔记完全不能用。
突然意识到我记笔记的意义变得没有意义了,决定改变(吃一堑长一智啊)。
当我正烦恼我实在太依赖云笔记了,不想转变为纸笔记录的时候,意识到问题更多的是出在自己对笔记的态度上面。
记笔记不是记录下就完事,它的作用是经常去翻阅梳理,使脑中的信息有序的排列起来,最终成为属于自己的知识。
记笔记需要不断的去完善和扩展,定期的去整理自己的笔记,包括分类,修改理解不全面的观点,添加新的相关知识点等等。
慢慢的,你的每一篇笔记都在进化,你能清晰的感觉到他们的成长。
这种感觉,非常棒。
最后,谈谈对努力的理解。
书中对努力有一段引用: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其实,所有的人都须要努力。
我很认同,努力和奋斗不应该被强调,不应该是被人鼓舞或受到刺激后才去做。
“每个人都面临着自身一定的局限,而现实又是‘资源不仅稀缺,并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每个人都要努力、奋斗、挣扎,无论他原本是什么样子。
”努力在很多人心中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因为觉得努力是额外的付出,不努力的时候也是正常的。
但其实努力和吃饭睡觉一样,应该被平凡化,甩开“额外的付出”这个包袱,会更愿意去努力。
你需要和时间赛跑、竞争,你更需要和时间做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3
读书明智,读书明理;自从读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后,我算是明白一个道理:时光是个巨大的碾压机,压过了布满青苔杂乱的小径,也压过了繁华车水马龙的街道;只有善于经营它的人,脸上才会笑靥如花。
读书读书,读的是书,学的却是智慧。
这本书,适合各行各业的管理者。
管理公司、管理员工、管理学生,甚至管理自己人生。
我想,我属于后面一者。
这本书中,作者李笑来用最简单朴实的文字,最真实的经历与感受带给读者心理上的共鸣与灵感。
李笑来用自己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事例来告诉我们,只有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你才会最终收获成功与快乐;只有善于管理时间和生活,你才能在工作与生活中得心顺手。
仔细一想,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现在要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协调与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开展最高效的学习,并能够充实自己的课外生活,从而在课余生活中锻炼以及提高自己?这是我们每个大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做好了这些,我想,我们的大学生活是圆满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合理地经营好自己的时间,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之旅。
首先,管理时间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笑来用自己的经验告诉管我们理时间是成功的核心要素;从心智的角度来阐明管理的重要性,在有限的生命中,有的人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熠熠发光;而有的人却在追逐梦想的路上退缩不前。
这不仅仅是因为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有更显赫的家庭背景,或者是他有更光鲜的外表。
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有更优秀的心智力量,他们善于和时间做朋友,从而成为了众人中的佼佼者。
怎么样去管理?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的策略,即学会用纸笔来记录,记录时间的开销与计划。
在纸上列好了自己还要做些什么,明天应该做些什么;这不仅让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有了条理、有了合理的规划;同时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鞭策与鼓励。
其次,磨刀不误砍柴工。
不管是大学阶段的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在平衡生活与其二者都是要讲究方法的,就像荀子曾说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快捷小道,与其花时间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还不如“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学习并拥有更多的技能;与其让自己时时刻刻都活在忙碌中,还不如掌握更多的方法技能,事半功倍。
再者,我想说的是“耐心”。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
在我看来,任何工作都需要耐心。
不用作者来说,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失败的原因大多源于“耐心”二字。
管理时间需要有耐心,处理繁琐事物同样需要耐心;学好功课更加需要耐心。
而耐心最根本的策略就是“坚持”。
最后,以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来收尾:“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
”我们要记住,唯有耐心地和时间做朋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不懈努力着;只有这样才不会荒芜自己的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自己经历过的年岁里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4
1.时间不可管理,无论如何它都是一直流逝的,我们能够管理的使我们自己。
2.必须开启心智,明白问题出自自己身上,解决方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积累。
3.元认知能力:我们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是否是合理的思考方式。
就是思考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4.多学点技能总归是用得上的。
永远不要停止学习。
5.拒绝浮躁。
浮躁的原因:期望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以及不懂有些事情的阶段是无法跨越的(比如十月怀胎)
6.大部分事情速成是不可能的。
人们需要速成的根源:欲望无限,要完成的事情太多,另一方面对自己满意度不断下降。
解决方法:接受事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来改变。
7.想要什么东西,需要用我有的东西去“换”,很多人浮躁因为他们想要的太多,而拥有的太少,积累不足而且没有经验和方法,没有能用来交换“我要的”的“我有的”东西。
于是“我有的”东西又有限,又不能换取“我要的”,如此恶性循环。
跳出去的方法:一张纸,左边写“我有的”右边写“我要的”,看看“我有的”东西能不能换取我要的,如果不能就去积累去努力去拼,有什么就用好什么
去换取“我要的”。
从而有更多“我有的”东西能够去交换更多“我要的”的东西。
辅助方法:在想到“我要什么”的时候,花3倍时间去想想“我有什么”,会瞬间让你脚踏实地。
8.在未知中前行,不要因此而焦虑,焦虑于事无补平添烦恼。
解决策略:有问题解决不了时,暂时记下来,而继续前行。
9.进入自己梦想职业都是成本高昂的一件事,心怀“梦想”时间越长他的沉没成本越高,很多时候梦想就是一个陷阱,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往往是一个陷阱,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好用好。
专注做事心无旁骛。
10.用对的方法做对的事。
判断是不是对的事的标准:看它是否现实。
先要做对的事然后才是把事情做对。
资源是稀缺的,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所有愿望,所以百分百接受现实也许痛苦,但是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接受。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5
时间如白驹过隙,在弹指间灰飞烟灭。
然而,时间并不是手中的沙子,你捏的越紧,它留得越快。
虽然时间是无形的,但是它是可控的,只是我们大多数人常常疏于管理时间罢了。
与其说这本书是时间管理,倒不如说是一本经验分享的书籍,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娓娓道来,让人读来饶有兴致。
把时间当作朋友最重要的一点是,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并愿意积极开启自己的心智模式去面对生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方向是正确的,,你就该坚持下去,不断重复并改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优于一般人而有所专长,并从中找到成就感来开启心智改变人生之旅。
生活并非坦途,你要做的,就是积极应对那些所谓的变化挫折惊喜或是惊吓。
当你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并预测到了前方非坦途时,你才有更多的选择,才不惊慌而自乱阵脚。
我觉得,其实成功就是你永远保持求知的欲望和向上的动力,你变得一天比一天好。
如果一个人不去学习,整体无所事事,假以时日,本领就会退化到解放前呢。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同样,如果坚持不懈,你就会发现,越努力越幸运。
这也是我最近两个月坚持后的体会,而且我还会一直坚持下去。
我也相信,最终,我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行动胜于计划,就如训练口语时,流利度胜于发音一样。
行动起来吧,不做你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就像我在利用微信读书这个软件看书,起初一周两个小时的看书时长就觉得好难,可是后来就变成了3-5个小时,再后来我告诉自己一周7小时的阅读时长就够了,可是上周我竟然突破了10个小时!而我回想了一下,我的时间大多都来自于给孩子喂奶的时候或者她在熟睡的清晨或早上。
你的潜力无限,一切都需心智提携!时间这位朋友,请你多多指教!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6
在第一章中,李笑来老师讲过他曾经因运气而学习编程并从中获益,因愚蠢而拒绝学习盲打的经历。
很多人因为不知道它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但也有很多人却因此痴迷学习。
在这一章李笑来老师交给我们如何学会“学习”。
1、效率的本质
简而言之,效率是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在李笑来老师看来,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之为。
我想李笑来老师主要是告诉我们要端正对“学习”的态度,不要拒绝学习,在李笑来老师看来对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学习任何知识,都会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拒绝学习,就无法体会到学习后的收获。
在李笑来老师看来,“学习”重要的起点是:起码学会一种技能,即使它很简单。
只要体会到“习得”带来到好处,学习的欲望就会不断膨胀。
2、基本途径
端正对“学习”的态度之后,就该进入学习的实践阶段了,学习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最基础的就是“体验”,也就是来自五官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但是这种认知虽简单易得但想要得到认知的提升是比较漫长的,比如人们对获得认知从恐惧到使用火种取暖或烹饪食物。
比“体验”更高级一点的就是“试错”,学习本身就是把自己的认知范围向未知扩展的过程,从已知走向未知犯错是难免的,对于未知,我们要有试错的勇气,“试错”之后我们就可以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就如鲁迅所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蜘蛛也有人吃只不过不好吃也就没人吃了。
”
在“试错”的基础上更高明一点的方法就是“观察”,简而言之,“观察”就是从他人以往的经历中获取经验或教训,进而转化为自身拥有的知识。
对以上三种方法进行补充的,就是“阅读”。
当然,“阅读”这种方法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在文字发明之后,“阅读”的好处就是把更多的学习信息文字化,同时也更集中,内容也更丰富,这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自己最急需的学习资料,同时,学习也更高效。
3、主要手段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正确的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人们在认知上,往往有一种有因必有果的倾向。
然而,人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对于未知的事人们会对其进行思考。
在思考的过程中往往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科学的,也就是找到事实依据进行推理得出结论,比如达尔文写《物种起源》寻找大量的远古化石,来佐证这本书的观点,另一种则是非科学的,这类思考方式往往想出一些超自然的解释,比如宗教神学。
然而前者相对于后者,思考的难度更大,证实的难度也更大,与此同时想让人们对此产生的结论得到认可难度也要大得多。
就比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后直到才在美国宪法上“战胜”宗教理念。
当然,宗教与科学也不是完全对立的的,宗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科学无法触及到的认知空白,这也是很多科学家也是信教徒的原因比如伽利略、牛顿等,但是与神学家不同的是他们对未知始终未停止以科学的方式探索。
所以我们在学习中,思考方式是很重要的,即便是有神论者,也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去思考,否则思考方式出错未知永远都是未知。
4、经验局限
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制于以往的经验,即使它是错误的。
对于学习而言,借鉴以往的经验的确是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然而以往的经验是从以前的的学习经历中总结的,所以很多时候难以应对当下或者未来的学习,甚至还是错误的。
所以,在李笑来老师看来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他的建议是:人在学生时期应该认真阅读至少3本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籍。
掌握“科学的方法”绝不是能速成的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积淀,同时要避开经验主义的局限这样才能进化成真正意义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