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能力目标:
培育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 以及合作、沟通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 因此采纳探究式教学方
法比较合适。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 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 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德育目标:
培育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 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 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 老师起引导作用,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 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 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许多的化学成果
与制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 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
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板书: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神秘。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讨论, 讲述:在点燃蜡烛前, 请大家开动脑筋, 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 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讨论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 如生日蜡烛, 有多种颜色和形状, 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 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 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 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 点燃蜡烛, 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 可以持续宁静地燃烧, 不会发出响声音, 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 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
如果没有风, 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
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 底部呈淡蓝色, 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 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 明亮而不耀眼, 为外焰。
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 蜡烛是湿热的, 而且很软, 可以用手任意捏塑, 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 硬的。
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 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 浸没着灯芯。
]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 取出火柴梗, 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
焦, 第二层变化次之, 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上升的, 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 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 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
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 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片刻后取下烧杯, 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振荡, 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 过一会儿, 烧杯壁有水雾生成。
(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振荡后, 石灰水变浑浊。
(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
5.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 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 立即用点燃
的火柴去点白烟, 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
[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 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 把它放人水中, 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 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
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 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 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石蜡中一定含()、()元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2
: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 并能进行实验,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进展的密切关系,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 水
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回顾旧识: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指导:
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观察提示:
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 形状, 硬度, 溶于水的性质, 是否浮在水面, 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 亮度怎能样, 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 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参考:
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 白色固体, 半透明, 有轻微的气味, 质地柔软。
用小刀可切割, 指甲可划出痕迹, 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 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 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 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 燃烧时较宁静, 并能持续燃烧, 有火焰产生, 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 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 火焰分层次, 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 中层较暗, 内层底部淡蓝色, 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 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 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 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 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 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
小结:略
作业:探究实验报告。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回顾旧识:
人的呼吸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思维猜想:
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 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否一样?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制定计划收集实证:查阅资料, 设计实验, 验证自己的假设。
探究提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探究指导:
1、收集两瓶空气做对比实验(如何收集?)
2、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做实验。
提问: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
演示: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3、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 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4、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 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
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由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多此, 说明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更多些,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大, 不利于燃烧。
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 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 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 说明二氧化碳浓度大, 不利于燃烧。
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水珠,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 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 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呼气导管应用饮料吸管, 不要用实验室中的玻璃管。
2、呼气换气时不要把集气瓶中的水吸入口中。
3、实验中倒入瓶中的石灰水应相同(同体积同浓度), 且量要足。
4、伸入瓶中的木条燃烧的情况应相同。
5、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沟通讨论:
1、与其他组的实验结论是否相同?分析其他可能的结论, 并再讨论如何证明你的推断。
2、从生物的角度, 分析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不同的原因。
反思评价:
1、学完本课题你的收获是什么?受到哪些启发?
2、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学探究?
作业:科学探究报告册
课后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
学习过程
活动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提问题→猜想→设计→实验→结论→反思
点燃前
1、蜡烛的组成:
2、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
3、用小刀切割放入水中:讨论蜡烛的硬度和密度
点燃蜡烛
1、仔细观察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
2、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
3、取一根火柴平放入火焰中, 比较被烧得情况, 得出结论
4、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震荡内壁的烧杯, 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观察烧杯壁上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熄灭蜡烛
1、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火柴去点白烟, 蜡烛能否复燃?推测白烟是什么?
活动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查阅以下信息:
(1)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有什么现象?
(2)带火星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的集气瓶中, 各有什么现象?推测氧气可能有的性质
(3)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 有什么现象?推测二氧化碳的可能性质
2、探究实验
呼吸是我们常常发生的一种现象。
那么, 我们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呢?
1、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应该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少。
因
为氧气被人体所吸收。
2、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应该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
量高。
因为吸进的氧气与人体中的某些物质反应后转化成了二氧化碳。
1、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多呢?
2、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水都比空
气的多呢?
:
1、如何收集一瓶呼出气体?
2、如何收集一瓶大棚内的气体?
3、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两瓶无色的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