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夸张与谎言的区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03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试析夸张与谎言的区别
向海青李蕊廷
(武汉城市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夸张修辞在日常语言和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

谎言是伴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属于人类社会交际活动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从“不切实际”这一点来说,夸张和谎言有相似的特征,然而,二者到底有何不同呢?本文通过对夸张和谎言分别进行分析,发现谎言与夸张的本质区别在于,谎言的目的在于骗人(使人相信),而夸张的目的不在于骗人,而是让我们意识到语言本质上谎言和虚假的可能性,是要通过暴露虚假来达到抒发主观感情的一种手段。

关键词:夸张;谎言;区别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9-0072-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9.035
一、前言
夸张修辞由来已久,在日常语言和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

陈望道(1997)认为,说话上张皇夸大过于客观的事实处,名叫夸张辞。

并认为在使用夸张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

根据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谎言”的解释是,“谎话”即是不真实、骗人的话;《辞海》(1979年版)对“谎”的释义为:“假的,骗人的”,那么“谎言”的意思就是“假话,骗人的话”。

谎言是伴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属于人类社会交际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有意而为之的话语。

从“不切实际”这一点来说,夸张和谎言具有相似的特征,然而,我们能够一眼就辨明属于夸张的“白发三千丈”不同于“孟非有头发”这一谎言的理由又在哪里呢?换言之,二者到底有何不同呢?二者的不同又是基于怎样的原因产生的呢?下面我们试着来探讨一二。

二、关于夸张的探讨
(一)夸张的“实”
赵宏在《夸张的真假与认知思维模式》中说到:“夸张实际上牵涉到性质不同的两种真实……(一)所说事物确有某种特征、属性的真实……(二)事物本身固有的特征、属性的‘度’的真实。

”下面我们用具体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2004)认为:
“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白发绝不会有三千丈长,诗人也并不要求读者相信白发真有三千丈长。

这是为了渲染主观感受……运用夸张时,要注意必须有生活依据,合乎情理……因此,我们应当把夸张同吹牛、说瞎话区别开来……下例中的夸张就是不合理的:‘一代新人擎得起社会主义大厦’一代新人为什么要把社会主义大厦举起来呢?真是莫名其妙。


王氏前例是为了说明夸张要“言过其实”的。

但是,“言过其实”首先要有“实”,这个“实”就是被夸张的事物具有的某种性质特征,然后才能对这种性质特征夸大或缩小夸张。

如:头发(包括白发)具有细和可长可短的特征,那么可以在“长”上扩大夸张。

后例是为了说明夸张必须有生活依据,合乎情理,实际上可理解为被夸张的事物有没有某种性质特征,即有没有“实”。

如:大厦只能建造或摧毁,没有“可举起”的性质,即没有可夸张的“实”,
所以被认为是笑话与莫名其妙,是失败的夸张。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
(1)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天热得发了狂。

柏油
马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象也要晒化。

(老舍《骆驼祥
子》)
例(1)中,太阳的高温和柏油马路、铜牌在高温下会熔化都
是符合常理认知,有生活依据的,是属于有夸张点的夸张。

(2)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革了思想命,
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
(3)一根豆角两尖尖,社员拿它当扁担,一头挑起山一座,扁
担还没打闪闪。


我们可以看到例(2)的前半部分如果说建立在人类主观能
动性这点上是合情合理的夸张的话,那么后半部分“无雨大增
产,大旱大丰收”则是没有生活依据的,是不合情理的胡说了。


(3)中,众所周知,“豆角”本身是软的,没有“硬”“坚实”的属性,
那么这样的夸张便有些不合适了。

(二)夸张的“度”
故意超出事物或行为等在范围、数量、程度等方面的逻辑极
限,从而表达出强烈的喜悦、悲伤、惊愕等情感,这种辞格叫夸
张,这种说法和钱钟书先生的“夸张以不可能为能”有异曲同工
之妙。

而“超过逻辑极限”,“不可能”都是跟某一标准相较而言
的,也就是夸张这种修辞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

超过这个逻辑
上或情理上的“度”,才是成功的夸张。

反之,则是不成功的夸张。

(4)他跑得像自行车一样快。

(5)他跑得像脱弦的箭一样快。

例(4)中,人跑的速度一般来说,是没有自行车快的,那么
“他跑得像自行车一样快”显然含有夸大的成分,另一方面,如果
是用短跑冲刺的速度来衡量的话,则完全可以跟自行车的速度
一样甚至超过自行车的速度,如此说来又是实情,不是夸张的说
法。

所以像例(4)这样似像非像的例子就不是一个成功的夸张的
例子,因为夸张的程度还不够超过情理上的“不可能”。

与此相反,例(5)让人一看便知是夸张的说法,原因就在于,
人跑起来速度虽快,但却不可能像“脱弦”的箭一样快,已经超过
了情理上的“度”,所以是一个成功的夸张。

(三)夸张产生的原因
闾海燕(1998)认为,审美情感是艺术夸张的尺度。

闾氏认


说文解字
7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


为,在艺术想象中,审美创造主体是从自身的审美情感角度来把
握对象的,因此反映在夸张中,对象就丧失了物理的性质而获得
了审美的性质。

毛主席《长征》一诗中的“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
山从物理性质的角度来看无疑是高大的(相对于人而言),但从
审美性质的角度来看,无疑又是渺小的,它只是英勇无畏的红军
战士脚下的小小泥丸而已。

情感是夸张的唯一标准和尺度。


样,被夸张的对象也具有了审美创造主体的情感特征。

因此,“燕山雪花大如席”是诗人对燕山雪花的主观感受的
产物,雪花之“大”不是客观物理的事实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
物。

同样,蜿蜒起伏的五岭成为细浪,巍峨磅礴的乌蒙成为泥丸,
也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而不是客观物理的事实。

作为物理事
实,雪花的大小总有一定的标准。

而作为情感的产物,雪花的大
小则完全要视诗人主观感受的程度如何,并无一定的标准。

宋人
也有一句写雪花的诗,云:“燕南雪花大如掌”。

也许燕山和燕南
的雪花差不多大,但两位诗人的主观感受不同,对雪花的把握在
情感上也略有差异,因此一人便说“大如席”,另一人便说“大如
掌”。

但他们都是从情感上来把握雪花的,也都是满足了他们作
为审美创造主体的情感的需要。

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前言所述,夸张这种修
辞方法的确是出自使用者主观感情抒发的需要,在把握事物特
征的基础上将此特征主观故意夸张至超出逻辑或清理的范围,
即为夸张。

三、关于谎言的探讨
(一)谎言的分类和特征
王希杰认为和物理世界不一致的话语,可以分为两大类。


类是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所造成的,另一类是有意识的制造出来
的。

后一类又可以分为两小类:一类是善意的,另一类是别有用
心的。

善意的谎言则属于有意识的制造出来的善意的话语,它是
与物理世界不一致的。

所有的善意的谎言在语义上都不具备真
值。

善意的谎言,如父母欺骗孩子圣诞礼物是圣诞老人送来的,
朋友夸赞穿在自己身上不合体的衣服漂亮等;而别有用心的谎
言则如,明明有时间却不想赴约就谎称自己有事,为了让对方相
信甚至编出地点时间等。

我们可以总结出谎言的两个特征:(1)语义上不具备真值;
(2)意图上是说话人主观故意。

(二)谎言产生的原因
潘优燕(2009)分析了谎言产生的原因。

一是为顾及别人的
“面子”而撒谎,二是为增进双方的情感而撒谎,三是为追求语言
的表达效果而撒谎,四是为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而撒谎。

例如:
(1)一位并没有女朋友的男孩在某一个女孩的苦苦追求下
出于礼貌,可能会撒谎说:“对不起,我已经有女朋友了。


(2)如果一个女孩对她男朋友说:“你真讨厌!”其实她说这
话的真正含义是“你真可爱!”
(3)有些商店打广告“吐血价,跳楼价”来吸引顾客的眼球。

这些“谎言”的运用收到了另一种效果,那就是用比较含蓄的语
气表达了更加强烈的感情。

(4)一个小孩在打破了花瓶后,怕挨父母批评,就说谎是家
里的猫把花瓶弄破的。

我们从上面的例子及其成因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谎言并非
仅仅是说话人的主观故意,在故意而为的基础上,谎言的目的是
要让听话人相信谎言,不希望即刻自己的谎言就被人识破。

四、夸张与谎言的区别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在“不切实际”这一点上,夸张与
谎言是类似的,但两者又绝不相等。

夸张,人们一看就知道是言
过其实,不会信以为真;而谎言则说得若有其事,叫人相信,因为
任何人扯谎都不希望别人立刻识破它。

换言之,夸张必须充分、
明显,叫人一看便知道是夸张,不能把话说得若假若真,那就成
为谎言了。

由此可见,夸张是明显不能实现的事情,人们不会信以为
真;谎言则是把没有的事情(或不是那样的事情)说成是有的事
情(或是那样的事情),人们可能信以为真。

佐藤信夫立足于一种人性的新型的认识论上,反对把夸张
看作是一种谎言,甚至反对把夸张仅仅说成是“不是为着欺骗,
而是为了导向真实本身”。

佐藤进而对虚假、谎言和夸张做出了
界定,即不知虚假是虚假而说出则是“虚假”;明知虚假是虚假而
说出,并且目的是为了掩盖虚假的东西,让人觉得是真实的则是
谎言;而明知虚假是虚假而说出,并且目的是为了暴露虚假而说
出的则是夸张。

五、结语
简言之,谎言与夸张的本质区别在于,谎言的目的在于骗人
(使人相信),而夸张的目的不在于骗人,而是让我们意识到语言
本质上谎言和虚假的可能性,是要通过暴露虚假来达到抒发主
观感情的一种手段。

参考文献:
[1]佐藤信夫.修辞感觉[M].肖书文,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赵宏.夸张的真假与认知思维模式[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
(1).
[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闾海燕.论夸张修辞的心理原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8(1).
[6]潘优燕.基于语用角度的谎言产生的动因分析[J].柳州师专学
报,2009(3).
[7]张天湘.善意的谎言的修辞分析[J].西安社会科学,2010(1):
183-184.
[8]江小敏.关于夸张修辞心理机制的研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7(9).
说文解字
7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