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五首》教案[推荐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曲五首》教案[推荐阅读]
第一篇:《元曲五首》教案
教案设计[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了解五首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从作品中提炼写作方法,训练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2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发现自己独得的秘密。
[教学法构想]
一、教法
1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查找了解有关元散曲的知识和相关的作家作品。
2通过诵读指导,体会语言,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3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读写结合。
二、学法
1借助网络等媒体查找资料相互交流,学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2反复诵读,抓住形象,体会情思。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散曲的发展
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
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
一条是重点)
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
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2)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
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
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
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
(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元人南下以后,对“四书五经”不重视,对文人不重视,而那些优伶歌伎,歌舞戏曲,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
这些地方,也给予散曲发展以一定的影响。
(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宋代先遭辽、金异族侵凌,后则南宋亡于蒙古,文人百姓忽然要接受异族之统治,加以民不聊生,社会秩序异常紊乱,面对这么痛苦、不公的时代,文人自然要借某种文学形式来宣泄怨悱无奈。
元曲便是当时最适宜的文学形式。
教师提示:要抓住文学发展的内因,即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二、了解散曲独特的诗歌形式——与音乐相生相伴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元曲无论是散曲或杂剧,都是配合乐谱演唱的文辞,一定要符合音乐格律的要求,受到宫调和曲牌的限制。
宫调规定乐调的高低和音乐的情
感。
曲牌是每首曲的乐谱名称,相当于宋词的词牌。
元散曲可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小令是一首独立的只曲,它原来是流行于民间的词和小曲。
不超过五十八字,有一个单独的曲牌名,如“水仙子”“山坡羊”等。
不同的曲牌各自有不同的句数、字数,每句的长短又不同,而且用字平仄和押韵也不一样,作者一定要按曲牌的要求填写曲词,不可更改。
套数沿自诸宫调,它是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求一韵到底。
套数中间的曲调可以根据内容的要求在同一宫调内选用,调数也可多可少,有些曲子还可以任意增加句数。
散曲里还有介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带过曲”,它原来是同宫调里经常连唱的两支曲调,如“中吕”里的“十二月”带“尧民歌”。
带过曲有三支相连的,如“南吕”里的“骂玉郎”带“带皇恩”、“采茶歌”,但比较少见。
在字数方面,无论小令或套数,都要按曲牌的规矩填写曲词,但作者可在曲牌的正文之外,在句首或句中加添一些文字作帮衬补助之用,使曲中文字气脉连贯、词意清楚。
这些额外加添的字称为衬字。
一般都使用口语。
在音韵方面,元散曲没有入声协,余下的平、上、去三声,可以混合使用,比较自由,使作者不致因韵脚受平仄限制而妨碍其表达和创作,这是押韵的一个解放。
但是散曲押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有时甚至是每句一韵。
在这方面,格律又较诗、词严格。
三、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况为学生设计好表格,可让他们课下查找:名(姓名、字、号、谥号)、时(生卒年、时代背景)、地(籍贯、主要生活地区)、著(代表作、作品集、名句)、评(后世的评论、作家的创作风格)。
四、比较阅读《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问题: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散曲与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但是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
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中,不能加在句尾。
本曲全用口语,语调泼辣大胆,嬉笑怒骂,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
“葫芦提倒稳”,结句以消极反抗的口吻申明自己的不合作的处世态度。
表面上似乎说稀里糊涂倒安稳,其实是作者的反语。
这颇像清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其实正是伤心人的愤激之语。
只有作如
是观,方能体会作者的深意。
《双调•夜行船秋思》语言典雅瑰丽,善于化用典故,不离本色,押韵尤妙。
全曲充满了文采。
这套套数表现了马致远的超然绝世的生活态度。
表面上似乎作者与世无争、及时行乐,实际上是作者愤世嫉俗,牢骚太盛之语。
曲韵与诗韵、词韵不同,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
协韵方法为通押一韵,不换韵。
但是,四声通协,韵字可以复用。
五、比较阅读《越调•天净沙秋》和《双调•大德歌春》问题:两首曲诗如何打破常规,写出个性的?
分析: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写作时,有自己独得的秘密。
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写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为了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于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
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
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双调•大德歌春》是用春日即将回归大地的景象表达游子依旧滞留他乡的情怀。
对写作的启示:哀伤的景物可以表达愉悦的情感,同样欢乐的景物也可以传达哀伤的感情。
这种写法往往可以将情感进一步升华。
常见的情景关系图: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六、阅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问题:试着说说你在阅读中的独特感悟和发现。
(可随意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鉴赏)分析:(1)“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这两句景中蕴情,寄托深沉婉转。
(2)视线由远山、碧水触及婀娜杨柳,滚滚飞絮,最易惹人愁思,让人生出几许怅惘。
桃花之艳丽明亮,最易让人兴时光易逝之感。
香风、暮雨适足以增其愁绪。
此处“滚滚”“醺醺”“阵阵”“纷纷”等叠词的使用,渲染自然界细微之变化,强调人世的无常与惊心动魄。
(3)“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文句点化自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此处不避重复,化熟为生,化俗为雅。
“怕”意为担心天黑,暗含相思之苦,“又”表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在相思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黄昏。
“新啼痕”“旧啼痕”,表明整日以泪洗面,着一“压”字,更是写绝了凄苦。
“断肠人忆断肠人”指明双方的相思之苦,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与柳永“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反复的使用,强化了主人公的愁绪。
第二篇:诗五首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孤独寂寞悲哀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来圣贤多寂寞”。
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
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作者介绍、诗歌背景
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年
轻时性格豪爽。
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
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
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
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三、识记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念:想,考虑。
3、悠悠:没有穷尽。
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4、怆chuàng然:悲伤凄凉。
5、涕:古时指眼泪。
四、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
借机划出诗的节奏)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五、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诗人的心里,
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师生活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时间(前——后)
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3)、升华朗读师:(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再次指导朗读: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同学们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师: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
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也表达了作者人生的孤独之感。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六、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
2、师: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生默写古诗)
七、课堂练习理解默写
① 《登幽州台歌》中表明诗人生不逢时的诗句:② 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
③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④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第三篇:词五首教案
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能力目标: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情感目标: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任务:《望江南》、《武陵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望江南》
1、解题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作者及背景
温庭筠(wēnyún)晚唐诗人、词人。
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
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
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独倚江楼→ 希望
望过尽千帆斜晖、水→失望情
肠断→ 绝望
5、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提问: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
“独”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三、学习《武陵春》
1、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花已尽倦梳头
愁物是人非欲语先流
闻说也拟只恐载不动
5、思考
本文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提示: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
如“欲语泪先流”。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四、思考
1、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2、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五、学习《渔家傲》
1、解题
渔家傲,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范仲淹(980--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塞sài 嶂zhàng 浊zhuó 燕yān 羌qiāng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
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
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衡阳雁去
写景:塞下秋景四面边声荒僻
(异)千嶂里长烟落日
浊酒一杯燕然未勒
抒情:壮士秋思
羌管悠悠人不寐→将军、征夫
★思乡、爱国、5、思考
所写的风景“异”在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
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僻,暗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任务:《江城子》《破阵子》,比较三首词
一、导入新课
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上节课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
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二、学习《江城子》
1、解题
江城子,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这是作者于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猎liâ 擎qíng 貂裘diāoqiú 卷juǎn 鬓bìn 挽wǎn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
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
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叙事:老夫┄少年狂左右帽裘千骑
为报┄随太守射看
酒酣胸(宽)胆(壮)
抒情:鬓(白)何妨!
会挽雕弓西北望射天狼
★渴望被重用、爱国
5、思考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三、学习《破阵子》、1、解题
破阵子,词牌名。
为wâi,给。
赋,写作。
壮词,雄壮的词。
2、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着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挑tiǎo 麾huī 炙zhì 弦xián 塞sài 的dí 霹pī 生shēng 身shēn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想起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
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
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霹雳做响的雕弓。
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
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①、醉里挑灯看剑
②、梦回吹角
③④、八百里五十弦
⑤、沙场点兵
⑥⑦、马弓
⑧⑨、了却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