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说教材文字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非常高兴今天能站在这里跟大家一起谈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这一册教材。
下面我即将从课标、教材、建议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课标。
按照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第一个是积累·整合,在本册教材中我们要注重积累字音、字形、成语、文学常识,背诵名句名篇,了解常见修辞格运用方法,增加文化内涵,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个是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第三个是思考·领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通过阅读和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第四个是应用·拓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第五个是发现·创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要求,我认为总目标对高中语文必修四的教材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提出了相应
的具体内容标准。
首先第一个是知识与能力,本册教材是在必修三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基础知识和落实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再教学中要注重常用语文常识的积累与梳理,同时通过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二个是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品味、感受、思考、领悟、鉴赏、探讨的能力;第三个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名家诗文的阅读培养学生崇高的品格和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材
1、教材编写意图: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此教材首先是为了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其次是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再次是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2、教材编排体例:通过知识树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在本册教材的编排上基本延续了前三册教材的结构、板块设计基本相同,它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个板块四个部分,而阅读鉴赏是本册教材的主体,由四个单元组成,其文体各有不同。
3、教材编排的内容结构:首先我们看一下阅读鉴赏部分,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是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
第一篇选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戏曲是文学四大文体之一,在前三册教材中没有涉及到,将其放在必修四的第一单元首先是根据中国文学史发展的时间脉络来定的,其次是为
了引起师生的重视。
第二篇选的是曹禺的《雷雨》、第三篇选的是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那么在这三篇课文中,难度较大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以前教材选过第三折,因为它是全剧的高潮,这次选了楔子和前三折这样可以让学生完整地看到人物个性的发展变化,以及学生对窦娥不幸遭遇的全面了解和元代黑暗社会的认识。
第二单元是宋词,必修三的选读已经涉及到了唐宋词,本单元意在将词的发展脉络、风格流派、词的特点以及词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内容呈现在读者面前,让学生了解宋词、欣赏宋词,从而使学生受到灿烂宋词的熏陶。
所选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
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在欣赏词作时,我们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其次是要了解他们在词坛上的地位和贡献。
如柳永排在首位,除了时间因素外,主要是他创制了长调与慢词,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作以小令为主的面貌,有力的推动了宋词的发展。
第三单元是杂文和随笔。
从实用角度看,可以把它归为议论文,是继前几册的写景散文而来,而写景散文皆在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而杂文和随笔皆在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能力和审美与探究的能力。
所选的是鲁迅的《拿来主义》、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
这三篇都是具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能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外,有利于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能力。
第四单元是古代传记。
这些人物的价值取向虽各有不同,但都或以
政绩、品德和科学享誉后世,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作品让学生体会古人的不朽风采与壮志豪情,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所选的课文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表达交流:本册的写作教材是在模块3的基础上,继续训练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写作训练分别是“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横向展开议论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
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这样展开议论,可以使说理全面,条理清楚。
纵向展开议论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纵深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
这种训练有助于养成学生深入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思维习惯。
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写作训练分别是“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不管是反驳,还是辩证分析,都建立在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独到、深刻的基础上。
因此,教学时应继续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
本册的口语交际训练是辩论。
对高中生来说,辩论的要求不必太高。
我们重视的是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及基本的论辩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辩论时,应重点要求学生对于辩题形成科学的认识,认识到正反双方各自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做到知己知彼,从而在辩论中能够最大程度的阐明己方的立场,反驳对方的“谬误”。
梳理探究:梳理探究的三个专题活动分别是“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这三个知识点都很重要,但就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逻辑和语文学习”应放在重中之重,因为这个知识点与
高考对接的地方太多了,如“病句”“语言的连贯”“得体”和“作文“无不由着直接的关系。
其他两个方面可以略读。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介绍了莎士比亚戏剧和美学家朱光潜著的《谈美》。
设计这两个单元是想通过广泛涉猎、融会贯通来达到学生的文化积累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通过教材的编写体例与内容结构,我们可以总结出此册教材在编写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稳中求变:稳首先表现在(1)、体例a、教材的内容分四部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写作、口语交际)、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其中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是最主要的。
b、阅读鉴赏部分,按文体分类构成各个单元;没有按时下较为流行的生活主题或人文主题来编排。
(2)选文:秉承人教版初中教材特色——强调经典,传统篇目较多,时文较少,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变主要表现在1 《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这四个单元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各有侧重。
其中戏剧、宋词侧重于品味和赏析,杂文和随笔侧重于思考和领悟,古代传记则侧重于沟通和运用。
2 表达交流包括写作、口语交际。
这与同行教材和初中语文教材是不同的。
4、知识与技能的立体整合
本册只安排了四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有3周的复习时间。
我们要帮助学生系统的复习整理此册的知识和内容,教师在整理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给学生归纳:
1、字音
2、成语
3、名句默写
4、文言常识
5、文言文知识积累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教学建议:我认为在本册教材的教学中,一方面是落实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另一方面是紧扣高考考点,组织学生有系统的进行复习,特别是高考常考的字音、字形、成语、文学常识、名句默写以及文言常识。
2、评价建议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语文课标要求,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评价应关注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综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平时我们经常采用课堂表现评比,预习活动小标兵,“今天我学到了。
”问卷等学生自评与互评方式,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再利用:
新课程背景下,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利用语文课内课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教材、现代化教育资源,例如多媒体,朗读录音等。
例如在教学第二单元词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边听朗读录音,边欣赏与感受。
在第三单元的杂文与随笔部分,我们可以开展论辩与讨论,充分提高学生地沟通能力与思考能力。
总之,课程资源千变万化,但要保证一个宗旨,即:突出教学目的,紧扣主题,动静搭配,主次分明,不要忽略教学重点。
以上就是我对第四册教材的浅见。
最后我想说:课程标准是大树的根基,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就是这棵大树繁茂的枝叶,让我们在知识树下与学生共同成长!
四、说高考
本册涉及到的高考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读音和字形:
第一单元
字音
楔()子蹉()跎忤()逆忖()度前合后偃()埋()怨浑身解()数处()决罪愆()缜()密弥()补谛()听规矩()雪茄()恃()才傲物络()绎不绝枭()首禾黍()戕()害淆()乱万恶不赦()编纂()尸骸()亲
眷()恓()惶变徵()沉吟()戕()害嗣()位阿谀()藩()属蟊()贼绣闼()羹()粥浣()纱恓()惶晦()气着()陆高着()穿着()打扮着()三不着四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沉着()着()陆
字形
yǎo()无音信zhěn()密shì()才傲物显hè()
拾人牙huì()繁文rù()节开chéng()布公共商国shì()阴谋guǐ()计luò()绎不绝第二单元
一.字音
参差()十万人家天堑()无涯()千骑()拥高牙骤()雨初歇自诩()磕()头残羹冷炙()冠冕()吝啬()脑髓()譬如()凝噎千骑()骑()马何处()处()理华发()华()山谈笑间()间()隔应()笑我应()酬纶()巾樯橹()还酹()玉簪螺髻()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羌()管弄晴阡()陌脍()炙人口尚能饭否()否()极泰来尽()量尽()早仿()佛佛()教落()日落()下落()枕薄()雾日薄()西山薄()荷重()阳重()量正()伤心正
()月东篱把()酒花把()儿冠()冕()堂皇冠()军孱()头孱()弱度()日如年揣度()刹()车刹()那咄()咄逼人惶()恐不安罪孽()休戚()相关归根结蒂()横()贯蛮横()节()骨眼节()目稍()微稍()息惋()惜推衍()挨()门挨户挨()打圈()套圈()禁羊圈()履()行囊()括培养皿()差()役差()强人意差()劲
二字形.
风帘翠mù___ mù___色táo___气táo ___器guān___巾
lún ___理雄zī___ zì ___肆市kuài___ kuài___炙人口
guì___子手可堪kān ___回首zhēn___酌舞xiè ___歌台凋
xiè___ yíng ___得léi___弱悬yá ___ 天yá___ 安然无
yàng___ 重湖叠yǎn___ líng___歌fàn___夜xiāo___ 鼓风
xiāo___xiāo___ 吟xiào___ xiāo___瑟jìng___豪奢jìng ___无语cuī ___促cuǐ___璨cuī___残暮ǎi___ 和ǎi___ 今xiāo___ 云xiāo___ 羽扇guān___巾qiáng___橹一尊还lèi___江月一
suō___烟雨cén___寂休说鲈鱼堪kuài___ wèn___英雄泪舞
xiè___歌台封狼居xū___ 女xù___ yíng___得仓huáng___北顾愁永zhòu___ qī___ qī___惨惨qī___ qī___ zhà___暖还寒礼
shàng___往来自xǔ___ xǔ___xǔ___如生líng___毛pái___徊
càn___头bó___然大怒bié___进piē___一眼biē___闷bì___
端biàn___子biàn___别biàn___论国cuì___ 憔cuì___ 残羹
冷zhì___ 针jiǔ___ 挖jué___ jué___强duō___duō___逼人
zhuō___劣相形见chù___ jiàn___别qiān___到金luán___殿
xuán___虚dàn___生gū___负罪niè___ 节外生zhī___
zào___音干zào__
第四单元
缪贤()倚柱()怒发冲冠()倨傲()广成传()缪公()弋射()渑池()盆缶()不怿()且鞮侯()()马厩缑王()()阏氏()()弥山()啮雪()旃毛()邓鸷()璇机()蟾蜍()辟公府()合契()骸骨()陇西()河间相()
赍发()投奔()奔跑()迤逦()模样()模型()酒馔()玷辱()休恁地()差拨()尴尬()髭须()干练()干净()提防()彤云密布()仓廒()沽酒()庇佑()扫帚()央浼()搠倒()肐察()迸射()剜肉()憎恶()祈祷()周济()撮合()怂恿()()安然无恙()讥诮()安辑保守()蘸水()洞穴()擂鼓()打擂()茶峒()卫戍()泅水()傩送()氽()汆丸子()牛犊()渎职()尺牍()蚱蜢()()踹你一脚()傍晚()欺侮()并行不悖()埋怨()木槌()锣鼓喧阗()
棕榈()怏怏不乐()气喘吁吁()呼吁()睥睨()糍粑()靡费()望风披靡()自给自足()
2、重点名言警句: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刘永词两首》
1、异日图将好景。
(图:;将:)
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年:)
3、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便:;纵:
更:)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良:)
5、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为:;伐:;破:)
6、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为:)
7、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遗:愿:请:易:)
8、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谋:;予:;徒:;见:)
9、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即:;患:)
10、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计:;得:)
11、王问:“何以知之?”(何以:)
12、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窃:;
计:)
1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于:)君。
(幸:于,)
14、今君乃亡赵走燕。
(乃:)
15、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幸:则: 得:;脱:)
16、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以:;易:)
17、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许:答应)
18、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均:;宁:;负:)
19、相如曰:“王必无人(必:)”
20、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示:;美人:;左右,)
21、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
22、相如因持璧却立。
(因:;却:)
23、(相如)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谓……曰:;发:;悉:)24、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负:;以:)
25、议()不欲予秦璧。
26、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27、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
(故:;逆:;)
28、拜送书于庭。
(于:)
29、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修:;敬:)
30、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也。
(必:;急:;俱:)
3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城都予赵。
(乃:就;辞谢:婉言道歉;以:到;有司:官吏的通称;案:通:“按”,审察,察看)
32、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度:揣测、估量;特:只、不过;乃:副词,就)
33、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今:现在;宜:应该;于:介词,在;乃:副词,才)
34、遂(就)许斋戒五日,舍(动词,安置住宿)相如广成传舍。
35、相如度秦王虽(即使)斋,决(必定)负约不偿城,乃(副词,就)使其从者衣褐。
36、引(延请)赵使者蔺相如。
37、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坚守)约束(约定、
契约)者也。
38、故令人持璧归,间(小路,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至赵矣。
39、今以(凭着)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怎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40、臣请就(动词,接近,这里是受,接受的意思)汤镬。
41、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的语气)大王与群臣孰(通“熟”,仔细)计议之。
42、左右欲引(牵,拉)相如去。
43、不如因(由此,趁此)而厚(优厚)遇(招待)之。
44、赵王岂(难道)以(因为)一璧之故欺秦邪?
45、卒(终于)廷见相如。
46、相如既(已经)归,使不辱于(介词,到)诸侯,拜(任命)相如为(担任、充当)上大夫。
47、其(代词,这)后秦伐(进攻,征伐)赵,拔(攻下、攻取)石城。
48、赵王遂(于是)行。
49、廉颇送至境,与王(告别)曰。
50、以(目的连词,来、以便)绝(断绝)秦望(念头)。
51、请奉盆缶,以(目的连词,来(互相)娱乐。
52、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趁势)跪请秦王。
53、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请允许我)得(能够)以(介
词,拿)颈血溅大王矣。
”
54、左右欲刃(名词用作动词,杀)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退却)。
55、相如顾(回头)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
56、秦群臣曰:“请以(介词,用)赵之十五城为(介词,给)秦王寿(动词,向人进酒或献礼)。
”
57、秦王竟(完毕)酒,终不能加(动词,凌驾)胜(名词,胜利)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连词,表示目的,来)待秦,秦不敢动。
58、而蔺相如徒(只)以(介词,凭借)口舌为(立下)劳(功劳),而位居我上。
59、且(连词,况且)如素(向来、本来)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60、宣言(扬言)曰:“我见相如,必(一定)辱之。
”
6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位次)。
62、已而(过了些时候)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引导,率领)车避匿。
63、于是舍人相与(一齐,共同)谏曰:“臣所以(……的原因,……的缘故)去(离开)亲戚(父母兄弟)而事君者,徒(只)慕先生之高义也。
”
64、廉将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过分)。
65、且(连词,即使)庸人尚羞(意动用法,以……为羞)之,
况(何况)于将相乎?
66、臣等不肖(不才),请(请允许我们)辞(告辞)去(离开)。
67、蔺相如固(坚定,坚决)止之
68、公之视廉将军孰与(比……怎么样)秦王?
69、曰:“不若如也。
”
70、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独……哉:难道……吗)?
71、顾(只是,不过)吾念(思考,思虑)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用兵)于(介词,对)赵者,徒(只)以(由于)吾两人在也。
72、今两虎相斗,其(代词,那)势(形势、趋势)不俱(一起,异同)生。
73、吾所以(……的原因,……的缘故)为此者,以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国家之急而后(意动用法,以……为后)私仇也。
74、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介词,通过,经由)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选文】《苏武传》
75、少以(因为)父任(职任),兄弟并(都)为郎。
76、稍(渐渐)迁(升迁、升任)至栘中厩监。
77、时汉连(接连)伐胡,数(屡次)通使相(互相)窥(窥探)观。
78、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
79、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副词,就)曰:“汉天子我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行(辈)也。
”
80、武帝嘉(赞许)其义(宜,做事合乎情理)
81、乃(副词,就)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丰厚)赂(赠送礼物)单于。
82、答(回报)其(他的)善(好)意。
83、既至匈奴,置(备办)币(财物)遗(赠送,送给)单于。
84、单于益(更加)骄(倨傲),非汉所望(期望)也。
85、方(正)欲发(打发)使送武等,会(适逢)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密谋)反(反叛)匈奴中。
86、后随浞野侯没(陷没)胡中。
87、阴相与(共同)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88、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相熟识,有交情),私(私自)候(拜访)胜曰。
89、吾母与弟在汉,幸(希望)蒙(蒙受,得到)其赏赐。
90、张胜许(答应)之,以货物(指一般财物)与常。
91、后月余,单于出猎,独(只有)阏氏子弟在。
92、单于发(派)兵与战。
93、虞常生得(被活捉)。
单于使卫律治(审理)其事
94、恐前语发(揭露,暴露),以(介词,把)状(情况)语(告诉)武。
95、见犯(受到侵犯)乃(副词,才)死,重(更加)负(对不起)国。
96、虞常果引(牵攀,招供)张胜。
97、左伊秩訾曰:“即(假使)谋单于,何以(用什么)复(再)加?”
98、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即使)生,何面目以归汉!”
99、引(拽,拔出)佩刀自刺。
100、凿地为坎,置熅火,覆(使……背朝上卧在……)武其上。
101、单于壮(形容词意动用法,钦佩)其节,朝夕遣人候问(问候)。
102、而收系(逮捕监禁)张胜。
103、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判处)死。
104、举剑欲击(击杀)之。
105、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说什么)相坐?”106、君因(介词,通过、经由)我降,与君为兄弟。
107、且单于信汝,使决(判定)人死生
108、乃幽武置大窖中,绝(断绝)不饮食。
109、若(你)知我不降明(明明),欲令两国相攻。
110、终不得归汉,空(白白地)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相当于“何”,译为,哪里)所见(通“现”,表现)乎?
111、且陛下春秋(年纪)高,法令亡常
112、武曰:“自分(料想,断定)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献出)死于前(在您面前死去)。
”
113、独(只,仅仅)有女弟(妹妹)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又,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114、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115、因(于是)泣下霑巾。
116、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欺骗说)武死。
117、后汉使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一起,一同),得夜见汉使,具(完全)自陈(陈述)道(说明)。
118、“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使者大喜,如(介词,依照)惠语以让(责备)单于。
119、凡(总共,一共)随武还者九人。
120、武以(介词,在)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选文】《张衡传》
121、衡少善属(属:连缀;属文:写文章)文,游(游,游历、游学)于(介词,在)三辅,因(于是)入京师。
122、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而……:相当于“虽然……但是……”骄尚:骄傲自大)
123、常从容(举动稳重,神态淡泊)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124、永元中,举(提拔,推举)孝廉不行(没有去),连辟(召)公府不就(就职,赴任)。
125、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没有谁不……)逾侈。
126、衡乃拟(模仿)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介词,凭借)以(介词,用)讽谏。
127、精思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十年乃(副
词,才)成。
128、大将军邓鸷奇(引以为奇,看重)其才,累(屡次)召(征召)不应(不应召)。
129、安帝雅(雅:素常;雅闻:常听说)闻衡善术学,公车特(特意)征拜(征召)郎中,再(第二次)迁(升任)太使令。
130、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多)年不徙。
131、遂(连词,于是)乃(副词,就)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助词,的)正(道理)。
132、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介词,用)精铜铸成。
133、施关发(拨动)机。
134、张口承(承受)之。
135、验(检验)之以(介词,用)事(事实),合契(合契:符合、相合)若神。
136、京师学者咸(副词:都)怪其无征(没有应验)。
137、自此以后,乃(副词:就)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发生)。
138、衡因(连词,于是)上疏陈事。
139、衡乃(连词,于是)诡对(诡对:不用实话对答;诡,虚假)而出。
140、阉竖恐终为其(代词,自己的)患,遂(连词,于是)共谗之。
141、衡常思图(图谋)身(自身、自己)之(助词,的)事。
142、乃(于是)作《思玄赋》以宣(表达)寄(寄托)情志。
143、永和初,出(离开朝廷)为河间相。
144、又多豪右(豪族大户),共为不轨(超越常规,不合法度)。
145、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治(整治、治理)威严,整法度,阴(暗中)知奸党名姓。
146、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三年,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老了请求辞职,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征(征召)拜(授予官职)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