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情景交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情景交融”
谈谈“情景交融”
任中杰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这一绝句,初看上去,纯然写景,未露丝毫情意。

仔细读来,却如罗大经所说:“上二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其中寓有诗人的一片“真乐”。

这种写法,即所谓“融情于景物之中,托思于风云之表”(费经虞语)。

无怪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白成,两不相背”(谢榛语)。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

」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

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虽则,胡应麟曾称道王勃五言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诗,“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张戒也说:对景言情,“此乃众人之所同耳」,杜甫则「对景亦可,不对景亦可”。

这是说,诗歌以言情为主,诗中不著景物,也未始不能写出好诗。

被称做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即是如此。

然而,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

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

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

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有何意味?”一首简短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载之下,犹能感荡人们的心灵,怕是和它善于写景,“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生韵亦流动矣”(陆时雍语)有关。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

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

诚然,以情景二者而言,情为主,而景为从。

因此,徒自描摹,为写景而写景,纵使声、光、色、态俱全,日月迭壁,山川焕绮,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不足与语诗歌意境的创造。

大谢(灵运)、小谢(朓),有时不免为后人所诟病,就因为他们的诗作往往景多而情少。

更不必说有些摹拟之作,描绘景物,尽成堆垛,其中缺少真情实感,而窒息着诗的生命。

深情是诗歌生命之所系,诗人必得“以情会景”。

否则,“本自无意,不能融景”。

费经虞说得好:“……青山、绿水、白云、红树无诗不有,而必知所以用之,非遂以此为诗也。

”刘熙载则提出了“重象尤宜重兴”的说法。

他说:“春有草树,山有烟霞,皆是造化自然,非设色之可拟。

故赋之为道,重象尤宜重兴。

兴不称象,虽纷披繁密而生意索然,能无为识者厌乎?”
诗人写景抒情,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相间,具体写法,不一而足,要在善于变化。

试看杜甫如下三首诗: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倦夜》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一句一个画面,从初更人定依次写到天色微明。

前四句仿佛客观地摹写,五、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而以飞萤、水鸟相比,暗示着诗人身世的孤凄。

第七句点明诗人一夜未眠的原因,第八句总摄全诗,诗人叹息一夜大好时光白白地过去了。

这一句,犹如神龙掉尾。

有了这一句,前六句景色全活了。

原来诗人忧念国事,感叹身世,而一夜未眠。

唯其彻夜静卧未眠,对于外界的景物变换方才体察得如此深细,而其间正以情贯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

全诗气象雄浑,而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

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

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

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
这首诗第一联自嘲亦复自负。

第二、三联,情景相间,虚实并举,既写景又抒情,浑然融成一片。

诗人用「共」、「同」、「犹」、「欲」四字,把客观景物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自然融合在一起。

最后两句,写出诗人「老骥伏枥」的情怀,意气昂扬。

赵访曾分析中四句说:「此诗中以情景混合言之,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物也,景也;与天共远,与月同孤,心视落日而犹壮,病遇秋风而欲苏者,我
也,情也。

他诗多以景对景,情对情,人亦能效也;或以情对景,则效之者已鲜;若此之虚实一贯,不可分别,则能效之者尤鲜。

」通过上述三诗,似可约略懂得情景交融变化之法,在此不一一举例了。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

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

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

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

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

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

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

正如黄宗羲所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

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

」(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入情,故秾丽。

」(周济语)如此等等。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

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

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

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

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而立意愈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