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章小说阅读以“人”为本综合思考对点专练8分析物象和次要人物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点专练8 分析物象和次要人物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年关岁末
徐建英
在审计局上班的何水清接到父亲生病的信后骑着摩托车擦着黑回了家。

爹坐在堂屋前叭嗒叭嗒地吸着旱烟,烟和过往一样,一袅一袅地绕着,打着转儿,旋成一道道细细的烟圈。

何水清松了口气,爹好这口自家产的老烟叶,烟杆儿是爹的命。

瞧这烟雾,节奏还是过往的那几出,看来爹好着呢。

春种秋收,爹指不上他这独生儿帮上忙。

逢年过节,他似做客般匆匆忙忙。

想到此,何水清眼一热,眼角开始痒痒的。

忙蹲下身抓了一撮烟丝,殷勤地从爹手上边接过烟杆边说:我一早计划过,忙完这阵就休年假回来好好陪陪你和娘。

又掂了掂手中泛黄的新烟杆,问:爹,你换了新烟杆?
小伍昨儿一早捎来的,烟杆儿说是纯铜的哩……这小伍也真上心,你从小到大的同学论桌儿地数,谁也不及小伍识礼数,懂情义。

都当上大主任的人了,还常来咱家帮这帮那的。

上次来咱家送冬柴时,瞧见你爹的铜烟杆豁了口,特地请五金厂的师傅打的。

娘在一旁接过嘴道。

何水清摸着烟杆沉吟半晌,又默默地对着烟窝一撮一撮地捺烟丝,摁着摁着,烟丝儿纷纷飞了一地。

到何水清醒悟过来时,发现爹在盯着他看,忙不迭地“噗”地一下帮爹点上火,看了看还在絮絮叨叨地说话的娘,又望了望叭嗒叭嗒地默默吸着旱烟的爹,他悄悄地退出了堂屋。

年终的审查工作刚开始,他就接到了举报,伍思源负责的城市中心花园项目财政资金收支有问题,施工上也有不少的疑点。

这中心花园本是政府斥资打造的,是给老百姓提供休闲用的。

这几日他正犹豫着要不要派人查勘此事,怎么样来查这事。

娘突然来电话说爹病了。

院子里的柴垛高高地码着,足够娘和爹燃上两个冬的。

自从他去外地上大学起,在本城上大学的高中同学伍思源就代他照顾着爹和娘,感激的话他在心眼儿里说了不下八百次。

这次的事,只要他稍稍动点手脚,伍思源就会平安。

只是,原本为百姓造福的城市公园,会遭人唾沫。

而他的心中,从此会多了一处污印。

想到此,他倚在柴垛上,重重地叹了口气。

不知几时起,爹捧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走了过来。

爹说:唠也唠过了。

你工作忙,就不留你,你还是趁黑地赶了回吧,明天还得继续上班呢。

你娘呢,特备了些辣椒干,都是你爱吃的。

这些个辣椒干啊,别看着土里土气的,冬天里佐上菜,吃了热乎,脑子跟着灵醒呢!
爹动手把鼓鼓囊囊的塑料袋绑在摩托车后座,边捆边自言自语地唠开了:这人啊,明眼
看得到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

那包着裹着的,谁包准就没人晓得?工作上的事儿,我们也不懂,也帮不上啥忙。

这天黑了,路上小心!得空了,记得常回家看看我和你娘。

何水清轻轻地推过摩托车,车灯又一次刺破漆黑的村庄小道,向城里驶去。

坎坷的土路上,车身一颤一颤的,屁股被后座的塑料袋一下下戳得生痛。

猛记起,他自幼就不爱吃辣椒干,这个,娘怎能就忘了?赶忙停了车,塑料袋被解开的那一瞬,他怔了——那把崭新的“铜”烟杆就放在辣椒干上,在车灯的照耀下,泛着刺目的金色光芒。

何水清摸了摸辣椒干,又一次掂了掂手中沉沉的“铜”烟杆。

爹的话还在耳边回响,一股暖意涌上心头。

他轻轻跨上摩托车,再一次庆幸没让自己的司机送。

1.“铜”烟杆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铜”烟杆的作用有二:①作为线索,串起了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的对话、人物的行为等基本都是围绕“铜”烟杆进行的。

②表现人物性格,它暗示了伍思源的贪婪,写出了“爹”的深明大义,表现了何水清的不徇私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

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

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

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

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飞扬。

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

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

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

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很敬重。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

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

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

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

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

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

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

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

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

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

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

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

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地之性,惟人为责;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2.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第一处: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小院的生活环境。

②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

③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3.请分析“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眉间坊人”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

②作为群像,体现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眉间坊人”敬重、关心鲁老师,不打搅他的生活,并最终为他送终。

③推动情节发展,最终揭示主题:“眉间坊人”集体念旧词把情节推向高潮,谴责鲁老师后人,交代故事结局,揭示出坚守传统孝道的主题。

4.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有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两个方面,结合全文,加以探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情节安排上,“花瓷细腰鼓”是小说的线索。

鲁老师的生活,眉间坊人所受到的感染和熏陶,鲁老师后人的出现,所有的情节都与之有关,“花瓷细腰鼓”串联起各相关情节,使得情节紧凑聚焦。

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

老宋击鼓众人念词,表现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影响,从侧面烘托了鲁老师的形象。

③有利于表现主题。

围绕“花瓷细腰鼓”,老宋关心鲁老师而学会击鼓,众人在熏染中学会念经,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道德的敬慕。

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