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分点突破三 文言文断句学案-2022版高考语文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点突破三文言文断句
逐点突破·建知识之架构
导图指引
考向分析
古文是没有像现在的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三字经》中就对学生有此明确要求。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也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子。
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原文、误解原意。
句读(jù dòu),也称句逗,是句号和逗号的合称。
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句号;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以读号表示,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
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
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也可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文言文断句是训练学生语感、培养阅读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成为文言文阅读测试中较重要的命题形式。
考向(一) 标词性,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或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植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
这些名词或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需要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就可能需要断开。
文言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往往作谓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判断语句的停顿点。
如教
材示例: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选自《鸿门宴》) 技法演示: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
断句参考:今入关./财物
..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成
..无所取/妇女
五采
../此.天子气也
典例 1 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规范解题】第一步:通读文段,理解文意。
这段话是司马迁告诉人们为什么要写《孔子世家》,先分析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再指出孔子的做法,最后再说为其著书立传的原因。
第二步:先易后难,巧用方法。
对所给文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名词,比如________(“周室”“诸侯”“仲尼”等),根据语法中主谓句的形式,可以断开其中的部分语句。
再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断句即可。
第三步:代入文本,细致检验。
【自主试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参考译文】
周王室已经衰微,天下诸侯任意横行霸道。
孔仲尼为礼崩乐坏而哀伤,于是追述先贤整理前圣经典学说,以求重建王道之术,匡救混乱之世以返回正道。
(我)阅读过他的著作,(他)是要替天下订立礼法制度,留传“六艺”的统绪纲纪垂范后世。
(我因此)作了《孔子世家》第十七。
典例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
初为桓伟辅国主簿。
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
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
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
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谓宜从旧,于义为允。
”从之。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
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规范解题】第一步:阅读题干,明确要求。
第二步:先易后难,巧用方法。
断句分析:________(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是名词“帝”,谓语是“事”,名词“戎旅”是宾语,所以“帝少事戎旅”是个完整的句子,故排除C、D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名词“帝”,“皆依违不敢难”的主语应该是名词“人”,可排除B项。
故选A项)。
第三步:代入文本,细致检验。
【自主试笔】________
【答案】 A
【参考译文】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
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
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
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
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
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
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
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
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
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
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
考向(二) 察对话,定句读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如教材示例: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技法演示: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两次有说话者,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三处,对话词“问”后可以断开,再结合前面所讲的根据名词和代词断句,其他也可断开。
断句参考: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典例 3 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选自《庄子·逍遥游》) 【规范解题】第一步:通读文段,理解文意。
所给内容是惠施和庄子的一段富有智慧的对话,惠子认为葫芦大了一无所用,但庄子一眼就看透了他做法的荒谬,指出其执着于“用大”却忽略事物本身的特点。
第二步:借助对话,巧用标志。
这是惠施和庄子的对话,其中的对话标志“曰”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比如________(“惠子谓庄子曰”“庄子曰”),其后就可以断开。
第三步:代入文本,细致检验。
【自主试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参考译文】
惠施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
我把它栽种活了,结的葫芦能装下五石东西。
我用这个大葫芦去装水或酒,由于它皮薄易脆,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重量。
把它剖开来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浅,盛不了多少水。
葫芦不是不大啊!可是,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砸碎了。
”庄子说:“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这个大的特点啊!”
典例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至汴,见金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宗浩叱之曰:“前日兴兵,今日求和,何也?”
A.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B.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C.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D.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规范解题】第一步:阅读题干,明确要求。
第二步:先易后难,巧用方法。
断句分析:________(解答此题,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重点注意三个“曰”,就能较容易判断)。
第三步:代入文本,细致检验。
【自主试笔】________
【答案】 A
【参考译文】
方信孺说:“交还战俘、交纳岁币是可以的,绑送主谋,自古没有这样做的,自称藩国、割让土地,则不是臣子忍心谈论的事。
”纥石烈子仁发怒说:“你不想活着回去了吗?”方信孺说:“我接受命令走出国家大门时,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方信孺来到汴京,会见金国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完颜宗浩大声叱骂他说:“从前发动战事,今天前来求和,为什么呢?”
考向(三) 看虚词,找位置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或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
常见的情况有:类别断句技巧常见例词
发语词常居于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夫、盖、维、且
时间词常居于句首,其前一般断开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
而
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
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
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
何如、奈何
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
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
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
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
若、至于、足以、何以
特殊词“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
“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
但如果“而”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
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应在其后点断;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用在句中,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这种情况不能点断。
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如教材示例: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选自《游褒禅山记》) 技法演示:本语段有句末语气词“焉”“也”各两个,一个句首语气词“夫”,五个句首关联词“于是”“以”“则”“而”“故”。
本语段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
断句参考:于是
..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典例 5 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规范解题】第一步:通读文段,理解文意。
这段话是贾谊对国家形势的判断。
针对有人向皇帝进言说天下已经安宁,贾谊用打比方的办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确指出这种说法的错误。
第二步,找出虚词,巧妙断句。
对所给文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虚词,比如“矣”“也”“者”“者也”都是断句的
标志性虚词,由此可以将其中的一些明显的地方进行断句,比如________(“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等),均是依据虚词进行的断句。
第三步:代入文本,细致检验。
【自主试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参考译文】
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已经治理得很好了。
我却认为还不是那么回事。
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大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治乱大体的人。
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这堆木柴之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全的地方,现在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
典例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
父春,湖广提学佥事。
廷和年十二举于乡。
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
改庶吉士。
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
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
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
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
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
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
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
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A.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B.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C.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D.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规范解题】第一步:阅读题干,明确要求。
第二步:先易后难,巧用方法。
断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乞奔丧”是“以父卒”的结果,且“奔丧”是“乞”的宾语,所以“乞奔丧”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阁臣”后的“之”是定语后置标志,“得终父母丧者”是“阁臣”的定语,“父母”前不应该断开,排除C。
选D)。
第三步:代入文本,细致检验。
【自主试笔】________
【答案】 D
【参考译文】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
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佥事。
杨廷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
成化十四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
改任庶吉士。
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
喜欢考察研究掌故、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乾清宫发生火灾,杨廷和请武宗避开大殿,下诏批评自己的过错,征求正直之言。
趁此与下属官员一起上疏,劝武宗早些上朝,晚些退朝,亲自参加九庙祭祀,尊崇对两宫皇后的孝顺供养,勤于每天的经史讲习。
又面奏皇上广开言路,通达民情,遣还边兵,革除宫市,减省土木建筑,减少织造,一共十多条,都切中时弊。
但武宗不省察。
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
杨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
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始。
服丧期刚满,杨廷和就被武宗召回。
杨廷和到的时候,武宗正在宣府打猎,(皇上)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肉、美酒和钱财。
杨廷和上疏致谢,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
杨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想亲自出塞请武宗回来。
皇帝命令谷大用把守关门(不允许他们出关),他们才回京。
皇帝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说:“这是民间百姓用来表示对故旧的亲热罢了。
天子是最为尊贵的,我们不敢亵渎奉献这些。
”皇帝再次派使臣前来说明意思,但杨廷和执意不从,武宗只好作罢。
考向(四) 抓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
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如教材示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选自《师说》) 技法演示:上面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完全可断开。
断句参考: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典例 7 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选自《墨子·贵义》) 【规范解题】第一步:通读文段,理解文意。
墨子强调大义应该比生命更为可贵,由此得出结论“万事莫贵于义”。
墨子是一个非常讲究说理的人,他就近取譬,层层推理,最后得出了他的观点。
第二步:找出句式,巧妙断句。
这段话中有两个介宾后置句,分别是“________”(万事莫贵于义)和“________”(是贵义于其身也);有两个相同的疑问句,为“________”(子为之乎);有两个相同的固定句式,为“________”(何故)。
以上句子的前后均需断开。
第三步:代入文本,细致检验。
【自主试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参考译文】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如果向某人说:‘给你鞋帽,然后砍断你的手足,你干不干?’一定不干。
为什么呢?因为鞋帽不如手足可贵。
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干不干呢?’一定不干。
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不如生命可贵。
(但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大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
”
典例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
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
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
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
未上,丁内艰。
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
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上曰:“非卿不闻此言。
”诏从之。
A.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B.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C.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D.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规范解题】第一步:阅读题干,明确要求。
第二步:先易后难,巧用方法。
断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此题,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为一组,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细民既困于倍输”为介宾后置句,其后可断开;“重”的意思是“又”,排除A、B。
分析C、D两项,“今明堂肆赦”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故排除C,选D)。
第三步:代入文本,细致检验。
【自主试笔】________
【答案】 D
【参考译文】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
他十岁就通晓《六经》,十二岁就能写文章。
二十岁到太学学习,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赞他的文章深湛淳厚,有古人的风尚。
不久,(施师点)被授予学校的官职,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去参加殿试,(皇上)调他任复州教授。
没等到上任,遭母丧。
乾道元年,陈康伯推荐他,皇上召施师点对答问题,施师点说:“以往各年屡次下诏抚恤百姓,而(皇上的)恩惠并未深入到百姓中间。
百姓已经为加倍的赋税所困,又加上年成不好,屋子里也将近空了。
赋税不能按期交纳,累积了越来越多的拖欠。
现在祭祀明堂大开恩赦,民户从四等以下,从四年以前拖欠至今的,希望全部免除。
”皇上说:“不是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诏令有关部门遵从(施师点的)意见。
考向(五) 看结构,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
如教材示例: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选自《劝学》) 技法演示:文段中,“吾尝……矣,不如……也”和“……而……,……非……也,而……者……”是两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并且形成正反对比的对称结构。
这些对称或正反对比的结构,都是我们断句的关键点。
参考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典例 9 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