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学书法欧体楷书之临九成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学书法欧体楷书之临九成宫
我还是决定开始正式临九成宫,在我写了三天篆书之后。

写篆书是因为写完欧公的心经之后,心态上有点抵触临九成宫,所以换了篆书调整一下状态。

先写的是峄山碑,峄山碑篆字线条特别细,和蚯蚓一样,但流动感特强,每笔每划都能感受到那种丝线般流动的舒畅。

可惜我能看出但写不出。

总共200余字,我分两天就写完了,挑来挑去也挑不出几个觉得写得好一点的。

接下来写的是石鼓文,和峄山碑相比,石鼓文的风格突然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石鼓文字型古朴、圆拙,浑然天成,笔画象树枝一样,直钝无锋,没任何雕饰。

我写了一晚上,无论如何就是写不出笔画的那种质感,自觉就象鬼画符一般,挫败感特强,于是,决定放弃石鼓文,开始认真临九成宫。

现在是想真正意义上的临贴,那种把每一个字按着原贴的模样尽量写得一致的临贴。

开篇第一字,“九”字,我写了五遍才挑出一个比较满意的字。

不知是否和写篆书有关系,篆书的线条讲究的是无锋,起收笔都是不露出笔锋,行笔也都是用的中锋,使线条看起来浑厚结实。

我写了三天篆书,这一转回来写楷书,突然的就有点不知所措,对九成宫的基本笔画形态,心里竟然一点印象都没有,只得看了又看,反复写了几遍,才依稀记起些许。

用的是7.5cm格子生宣,3.3锋0.7径兼毫笔。

这支笔因为写得顺手,所以一直用,用到现在,发现笔锋有略微变形,总是稍稍偏向一边,只得在下笔的时候,把笔锋调在固定一个方向,尽量不影响笔画的成形。

至于墨汁,用的一得阁,原先写之前基本都会兑点水进去稀释一下,这样写起来行笔阻力变小,显得更为流畅,写得也轻松些。

当然,因为是写在生宣上,行笔稍为慢了,免不了墨水就洇开了去,甚至洇成一团黑,所以也不敢加太多的水。

太浓的或者没兑过水的墨汁,写起来会有阻滞感,行笔过程中也感觉到吃力,在笔画的尾端经常会出现不着墨,出现拉白一样的效果,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因为我写的
是楷书,我还是希望每笔每划墨色都是一样样的。

现下临九成宫,一开始就是因为忘了给墨汁兑水,突然的就觉得每笔每划写得都特别吃力,一点也不流畅。

而且习惯原先略有洇墨的效果,现在不洇了,感觉笔划都写不成形了。

特别是笔划尾端,经常需要拿笔重描,这让我懊恼,一度怀疑我是不是写了几天篆书就把楷书的基本笔法都忘光了。

好在写了几个字之后,才想起来可能是墨汁的关系,于是兑了点水,笔画的顺畅感又回来了,虽然通过拍照扩大后看,笔画着墨略显稀薄,但现在功力所限,就先这样吧,先流畅的写着吧。

“成”字也写了五六遍,回头还是挑了写的第一个字来拍照,“宫”字倒好,写一遍就觉得凑和着能看,“泉”字,原先觉得这个字很好写,因为欧楷特征明显,但再细看碑贴与自己写出来的效果,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

才知道,所谓欧楷精妙,可以学一生,它的魅力之处在于,你每一次细看细究,每个字总会给你不一样的美,不一样的差别。

这不,我越写越不成样子了,只能随便拿一个字凑数,往下一个字继续写下去。

一晚上写了32个字,之所以写32个字,也是有原因的。

说来不怕笑话,是为了发朋友圈。

朋友圈最多可以九张照片,扣除一张留给跑步打卡,每天可以发八张照片也就是32个字。

另外也想,如果能每天都按进度写好32个字,对我来说,也已经是莫大进步与安慰了。

所以,32这个神奇的数字,在我这里,也将继续上演着神奇。

32个字里面,最让我头疼的竟然是原先自以为好写的字,比如“泉”“铭”“鹿”“臣”“观”等字,特别是“鹿”字和“观”字,看着欧体特征特明显,但真写起来,才发现字的重心特别不好掌控。

来来去去写了快十遍,好不容易有一个可以骗过自己眼睛感觉可以跳过的字出现,于是,迫不及待写下一个字。

至于“秘”字,因为碑有残破,看不清右边“必”字的具体写法,虽然左边的“衣”字旁也写得不伦不类,但就这样凑和着吧,谁让它残破看不清呢,这样我就有了逃避的借口了。

这是第一天正式临九成宫,以前那抄过一遍的九成宫,现在拿出
来再看,实在惨不忍睹,真不知道我怎么会有那么大勇气,那么丑的字也晒出来。

但愿一段时间过后,回头再看我今天的字,也会有这一样的一种心态,那就说明,我的水平有在长进。

所以,字还是要晒,虽然丑,但可以见证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