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红楼梦》里的精彩片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红楼梦》⾥的精彩⽚段
黛⽟赶考
《红楼梦》第三回
⼀时进⼊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邢夫⼈让黛⽟坐了,⼀⾯命⼈到外⾯书房去请贾赦。

⼀时⼈来回话说:“⽼爷说了:连⽇⾝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暂且不忍相见。

劝姑娘不要伤⼼想家,跟着⽼太太和舅母,即同家⾥⼀样。

姊妹们虽拙,⼤家⼀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

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

’”
黛⽟忙站起来,⼀⼀听了。

再坐⼀刻,便告辞。

邢夫⼈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再领,未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


邢夫⼈听说,笑道:“这倒是了。

”遂令两三个嬷嬷⽤⽅才的车好⽣送了姑娘过去,于是黛⽟告辞。

……王夫⼈却坐在西边下⾸,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

见黛⽟来了,便往东让。

黛⽟⼼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

因见挨炕⼀溜三张椅⼦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便向椅上坐了。

王夫⼈再四携他上炕,他⽅挨王夫⼈坐了。

王夫⼈因说:“你舅舅今⽇斋戒去了,再见罢。

只是有⼀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顽笑,都有尽让的。

但我不放⼼的最是⼀件:我有⼀个孽根祸胎,是家⾥的‘混世魔王’,今⽇因庙⾥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

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赏析】
林黛⽟进贾府,是古今中外⼩说中写⼈物出场的经典段落,也是众多红迷们百说不厌的话题。

黛⽟进贾府,不亚于秀才们赶考,因为她⾯对的是⼀个完全陌⽣的环境,有各种各样的考验在等着她。

可以说,她进府就先上了⼈⽣重要的⼀课。

这⼀课,既教给她认识了外祖母家的⼈都是些什么样的⼈,⼜教给她知道贾府的⼈与⼈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教给她如何在贾府这样的⼤家庭⾥为⼈处事。

上⾯两段⽂字,写的是“贾母命两个⽼嬷嬷带了黛⽟去见两个母舅”的过程。

粗看时,读者会感到邢夫⼈、王夫⼈两位舅母对待林黛⽟都还算热情,但细⼀看,却发现她们的热情后边,似乎有意⽆意地分别给外甥⼥⼉出了⼀道难题。

先看邢夫⼈是如何接待黛⽟的。

贾母安排两位嬷嬷带林黛⽟去拜见两个母舅。

邢夫⼈表⽰,她可以亲⾃带了去。

到了家⾥,派⼈请贾赦。

贾赦没来,叫⼈传了⼀番安慰林黛⽟的话。

林黛⽟“忙站起⾝来⼀⼀听了。


说明她对⼤舅舅⾮常恭敬,也说明她⼗分懂事。

接着邢夫⼈“苦留”林黛⽟吃饭。

邢夫⼈留黛⽟吃饭,有这样的表⽰也是⼈之常情,但没必要“苦留”,因为贾母要黛⽟去看的是“两个母舅”,⽽不只是“⼤舅”,还有“⼆舅”再等着黛⽟去看呢!
于是⼼明如镜的黛⽟笑着回答:“还要过去拜见⼆舅舅,恐迟去不恭。

”在这⾥,作者通过邢夫⼈苦留黛⽟吃饭,活画出⼀个顾前不顾后、⼼⾥没数的⼈,难道她不知道林黛⽟还得去看贾政?难道她想不到林黛⽟初来乍到,应该先跟贾母⼀起吃第⼀顿饭?
对此,⼀些前辈的点评家曾说邢夫⼈“留得突兀”,“没分晓”。

假设黛⽟真留在⼤舅家⾥吃饭,⽽不是遵贾母之命接着去看⼆舅,还能说她是懂事的孩⼦吗?
再看王夫⼈是如何招呼黛⽟的。

黛⽟到了王夫⼈正房,看到正⾯炕上横设⼀张炕桌,上⾯堆着书籍茶具,靠东壁⾯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

王夫⼈却坐在西边下⾸。

王夫⼈见黛⽟来了,便往东让。

黛⽟⼼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溜三张椅⼦上,也搭着半旧的弹花椅袱,黛⽟便向椅⼦上坐了。

王夫⼈再三让她上炕,她⽅挨着王夫⼈坐了。

这种场⾯粗看似乎很寻常,仔细⼀琢磨,便会发现很不寻常。

炕桌上堆着书籍,上座空着,当然是贾政经常坐的位⼦。

王夫⼈为什么让林黛⽟坐到舅舅的位⼦上呢?难道王夫⼈不明⽩,⼀个作为晚辈的亲戚家姑娘,突兀地坐在贾政的位⼦上,如同开⼤会时⼀个普通与会者突兀地坐在了主席台正中,是⾮常荒唐的事情吗?她到底是特别爱怜黛⽟呢,还是想试探⼀下她到底懂事不懂事?
多亏这是聪明⽽⼜懂事的林黛⽟,她判断出王夫⼈让⾃⼰坐的是上座,因⽽她才不往陷阱⾥跳呢,⽽是主动坐到看来是给孩⼦们准备的椅⼦上。

王夫⼈再三让她上炕,她才挨着王夫⼈坐了。

坐到王夫⼈⾝边,既不越规,⼜显得亲切。

两位母舅,到底为什么要如此给黛⽟出难题呢?是在潜意识中,跟当年⾃⼰不得不仰视的⼩姑⼦(即黛⽟母亲贾敏)较劲吗?是要让黛⽟故意出丑给⼤家留下笑柄吗?或者是为了有意考察⼀下外甥⼥到底懂不懂规矩呢?
看来,黛⽟进贾府,不“步步留⼼,时时在意”还真不⾏。

不过,⽆论两位舅母是否有意给外甥⼥设局,但读者看到的是,毕竟冰雪聪明的林黛⽟赶考还是及格了。

凤姐逞才
《红楼梦》第⼗三回
贾珍此时也有些病症在⾝,⼆则过于悲痛了,因拄个拐踱了进来。

邢夫⼈等因说道:“你⾝上不好,⼜连⽇事多,该歇歇才是,⼜进来做什么?”贾珍勉强陪笑
道:“侄⼉进来有⼀件事要求⼆位婶⼦并⼤妹妹。

”邢夫⼈等忙问:“什么事?”
贾珍忙笑道:“婶⼦⾃然知道,如今孙⼦媳妇没了,侄⼉媳妇偏⼜病倒,我看⾥头着实不成个体统。

怎么屈尊⼤妹妹⼀个⽉,在这⾥料理料理,我就放⼼了。


邢夫⼈笑道:“原来为这个。

你⼤妹妹现在你⼆婶⼦家,只和你⼆婶⼦说就是了。

”王夫⼈忙
道:“他⼀个⼩孩⼦家,何曾经过这样事,倘或料理不清,反叫⼈笑话,倒是再烦别⼈好。


贾珍笑道:“婶⼦的意思侄⼉猜着了,是怕⼤妹妹劳苦了。

若说料理不开,我包管必料理的开,便是错⼀点⼉,别⼈看着还是不错的。

从⼩⼉⼤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在那府⾥办事,越发历练⽼成了。

我想了这⼏⽇,除了⼤妹妹再⽆⼈了。

婶⼦不看侄⼉,侄⼉媳妇的分上,只看死了的分上罢!”说着滚下泪来。

王夫⼈⼼中怕的是凤姐⼉未经过丧事,怕他料理不清,惹⼈耻笑。

今见贾珍苦苦的说到这步⽥地,⼼中已活了⼏分,却⼜眼看着凤姐出神。

那凤姐素⽇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事,恐⼈还不伏,巴不得遇见这事。

今见贾珍如此⼀来,他⼼中早已欢喜。

先见王夫⼈不允,后见贾珍说的情真,王夫⼈有活动之意,便向王夫⼈道:“⼤哥哥说的这么恳切,太太就依了罢。


王夫⼈悄悄的道:“你可能么?”凤姐道:“有什么不能的。

外⾯的⼤事已经⼤哥哥料理清了,不过是⾥头照管照管,便是我有不知道的,问问太太就是了。

”王夫⼈见说的有理,便不作声。

贾珍见凤姐允了,⼜陪笑道:“也管不得许多了,横竖要求⼤妹妹⾟苦⾟苦。

我这⾥先与妹妹⾏礼,等事完了,我再到那府⾥去谢。

”说着就作揖下去,凤姐⼉还礼不迭。

【赏析】
宁国府的贾蓉媳妇秦可卿去世了,贾珍想把丧事办得轰轰烈烈、体⾯奢华,偏偏尤⽒撂挑⼦,⽽⾃⼰⼜顾不过来,便想请荣国府⼤管家王熙凤来协理。

⽽要想请得王熙凤协理,需要王夫⼈点头同意,于是贾珍拄着拐棍⼉去求王夫⼈。

王熙凤在荣国府⽇常琐细的家务中,埋头苦⼲,虽然彰显出她的能⼒,却没能获得显赫的名声,现在⼀听到贾珍的请求,巴不得利⽤这个机会⼤⼲⼀场,好显⽰⼀下⾃⼰的才⼲。

但王夫⼈却⼀开始不同意,说王熙凤“⼩孩⼦家”,没办过丧事,料理不清会惹⼈耻笑。

贾珍苦苦哀求,终于让王夫⼈有点⼼动,王熙凤便乘机请求说:“⼤哥哥说得这么恳切,太太就依了吧。


按说这时的凤姐应该假作推托,但她料定⼀旁的婆婆邢夫⼈,是素来暗⾥讨厌她“能不够”的,因⽽如何能推她⼀把呢!只好⾃⼰迫不及待地跳出来了。

假设王熙凤来句“我可⼲不了!”之类的客⽓话,也许王夫⼈就完全回绝贾珍了。

王熙凤可不是固守那些妇德妇⾔妇⼯陋俗的⼈,她擅长放灵眼看到机会,该出⼿就出⼿!协理宁国府是她展⽰才
能、邀买⼈⼼的最好的机会,她岂能轻易放过这样的机会呢!
但当王夫⼈默认了她的请求之后,她表现得却⼜是那么谦逊得体。

⼀是王夫⼈悄悄问她⾏不⾏时,她回答:外边有⼤哥哥料理,我不过在⾥边照管⼀下,有不明⽩的事问太太就是了,显得她很收敛。

但是此后的实际情况呢,读者没有看到王熙凤在任何事情上请⽰过贾珍,也没有请⽰过王夫⼈。

⼆是当贾珍要把宁国府对牌交给王熙凤,⽽且说“妹妹爱怎样就怎样”时,王熙凤故意不接对牌,只看着王夫⼈,显然意思是要王夫⼈公开下令,她好名正⾔顺地接⼿。

更妙的是,对牌最终也不是王熙凤从贾珍⼿⾥接过来,⽽是贾宝⽟从贾珍⼿⾥接过来,强递到王熙凤⼿⾥的,好像她协理宁国府是迫不得已。

王熙凤可真是百变佳⼈,应对这样的场⾯实在是游刃有余。

协理宁国府的事定下后,王熙凤⼀个晚上都不耽误,马上来到宁国府厅房。

她不忙着管哪件具体事宜,⼆是先仔细分析形势。

⼩说⾥⼀共写到五件“宁国府中风俗”,也就是管理⽅⾯存在的弊端,王熙凤虽⾝在荣国府,但对于宁国府的问题却洞如观⽕。

此前,她可能没有主持过这样的⼤事,但她天资超⼈,当仁不让,主动出击,迎难⽽上,把个秦可卿丧事期间的宁国府,治理得有条不紊,有⼝皆碑,充分展⽰出她治家不让须眉的⼥强⼈形象。

元妃省亲
《红楼梦》第⼗⼋回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

退⼊侧殿更⾐,⽅备省亲车驾出园。

⾄贾母正室,欲⾏家礼,贾母等俱跪⽌不迭。

贾妃满眼垂泪,⽅彼此上前厮见,⼀⼿搀贾母,⼀⼿搀王夫⼈,三个⼈满⼼⾥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

邢夫⼈、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

半⽇,贾妃⽅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道:“当⽇既送我到那不得见⼈的去处,好容易今⽇回家娘⼉们⼀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

⼀会⼦我去了,⼜不知多早晚才来!”
说到这句,不禁⼜哽咽起来。

邢夫⼈等忙上来解劝。

贾母等让贾妃归座,⼜逐次⼀⼀见过,⼜不免哭泣⼀番。

然后东西两府掌家执事⼈丁在厅外⾏礼,及两府掌家执事媳妇领丫鬟等⾏礼毕。

贾妃因问:“薛姨妈、宝钗、黛⽟因何不见?”王夫⼈启⽈:“外眷⽆职,未敢擅⼊。

”贾妃听了,忙命快请。

⼀时,薛姨妈等进来,欲⾏国礼,亦命免过,上前各叙阔别寒温。

⼜有贾政⾄帘外问安,贾妃垂帘⾏参等事。

⼜隔帘含泪谓其⽗⽈:“⽥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
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各⽅,然终⽆意趣!”
贾政亦含泪启道:“⾂,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

今贵⼈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川⽇⽉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幸及政夫妇。

且今上启天地⽣物之⼤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得报于万⼀!惟朝乾⼣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之同幸也。

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怀,更祈⾃加珍爱。

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


贾妃亦嘱“只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等语。

【赏析】
如果要了解封建伦理纲常是什么,它有什么作⽤,曹雪芹所描写的贾政与元春之间畸形的⽗⼥关系,便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动形象的教材。

从表⾯上看,省亲是让元妃回家看看⽗母亲⼈,叙天伦之乐,尽做⼥⼉的孝道。

但实际情况如何呢?为了恭迎元春,贾府上下⽼⼩从五⿎起⾝直等到上灯,全都“跪⽌不迭”。

贾元春见过了祖母和母亲,该见⽗亲了。

但是,做⽗亲的贾政连见⼥⼉⼀⾯都不可能,有话要说,也必须像⾂⼦对皇帝那样奏启,⽽且⼀个只能在“帘外问安”,⼀个则只好“垂帘⾏参”。

为什么连⽗亲的⾯也不能见呢?
因为元春⾸先是贵妃,除了太监,是不准与别的男⼈见⾯的,那怕你是⽗亲也罢。

元妃倒想跟⽗亲说⼏句⼼⾥话,⽽且她隔帘垂泪说得很动情:庄户⼈家,虽然吃的是腌菜穿的是布⾐,但是⼀家⼈可以和和美美,享受天伦之乐。

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富贵到极点,但是却⾻⾁分离,想想真没有什么意思!
元妃终于⼤着胆⼦把⼼⾥的苦闷跟⽗亲说出来了,但是却得到了⼀番令⼈啼笑皆⾮的回答。

贾政“含泪启道”,“启”是⾂⼦对皇帝的⼝⽓,“含泪”是⽗亲对⼥⼉的情感,但这点⽗亲对⼥⼉的情感,也完全淹没在⾂⼦对皇室的恭敬之中了,贾政对⼥⼉说了什么呢:我这个做⾂⼦的,出⾝在⼭村的穷⼈家,家⾥的这帮⼈都是乌鸦⿇雀,没想到鸦鹊窝⾥飞出您这么个⾦凤凰!
这段话说得多么虚伪、多么矫揉造作、多么⾔不由衷!贾家是寒门吗?不是,是世代公卿;贾家的⼉⼥都是些乌鸦和⿇雀吗?更不是。

做⽗亲的为了恭维做了皇妃的⼥⼉,竟然说出如此不符合事实的话来!
接着,贾政⽤颂圣的语⽓说⾃⼰的⼥⼉,他竟然在这⾥创造性地⽤了⼀个词:“下昭祖德”。

平时说某个⼈光宗耀祖,应该说“上昭祖德”,但是元妃已经是皇帝的妃嫔,君⾂之礼就⾼于⼀切,祖宗再⼤的功劳也不能跟皇帝并列,于是在贾政嘴⾥,“上昭祖德”便被改成“下昭祖德”了。

如果说贾政说⾃⼰的⼥⼉时,还带着⼀些怜爱之⼼⽗⼥情深,那么当他说到实际上的⼥婿皇帝
时,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做⼥婿的让⼥⼉回⼀次娘家成了天⾼地厚之⼤德,成了千古以来的旷恩!
贾元春已经明确表⽰她不能享受天伦之乐的痛苦,贾政还得嘱咐她:必须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恭恭敬敬地侍奉皇上。

她感到痛苦怎么办?把这痛苦压下去,把这苦果吞下去,切勿“懑愤⾦怀”。

贾政⼜创造性地使⽤了⼀个词“⾦怀”,按说是“襟怀”、“胸襟”的“襟”,但既然⼥⼉是贵妃,就得变成“⾦银”的“⾦”来做修饰词了。

这段⼏百字的⽗⼥对话看得⼈⽑⾻悚然。

贾政没有多少才⽓,他能够在元妃跟前讲出这番⾮常严谨、⾮常考究、⾮常到位的官场话语,固然因为多年官场的熏染,但也可能是经过认真的预先排练,结果创造出这番⽗亲见⾯的不伦不类的“世界之最”。

正是由于⼀系列的封建伦理纲常,才使元妃和⽗亲贾政之间上演了⼀出滑稽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