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如焦点、焦距等。
2、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学会使用光具座等实验器材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并能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4、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学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物距、像距与像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2、难点
(1)设计并进行实验,准确获取实验数据。
(2)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三、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4、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5、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
6、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二)实验探究
1、实验器材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2、实验步骤
(1)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移动蜡烛,使物距分别为大于 2 倍焦距、等于 2 倍焦距、大于 1 倍焦距小于 2 倍焦距、小于 1 倍焦距,同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记录每次成像时的物距、像距和像的性质。
3、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时,要保持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在实验过程中,光屏上不能得到像的原因可能有:物距小于焦距;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光屏移动范围不够等。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1、当物距大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 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间。
2、当物距等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等于 2 倍焦距。
3、当物距大于 1 倍焦距小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 2 倍焦距。
4、当物距小于 1 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照相机:利用当物距大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
2、投影仪:利用当物距大于 1 倍焦距小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
3、放大镜:利用当物距小于 1 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
(五)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
1、我们的眼睛: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焦距变长;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焦距变短。
2、显微镜和望远镜: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也都是凸透镜。
四、课堂练习
1、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 10cm,当物体距离凸透镜 25cm 时,在光屏上成的像是()
A 正立、放大的虚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倒立、缩小的实像
D 正立、缩小的虚像
2、用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A 大于 10cm
B 小于 10cm
C 大于 20cm
D 在 10cm 和 20cm 之间
3、放映幻灯片时,想在屏幕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F”,幻灯片的正确插法应该是()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2、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其他的光学现象。
六、学习拓展
探究不同凸透镜的焦距对成像规律的影响。
七、学习总结
通过本次学习,我们了解了凸透镜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学习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