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逸斜出”亦“美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旁逸斜出”亦“美丽”
作者:刘华刚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6期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一定的规律存在,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
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成性”新问题,如果只会按照预先设计的按部就班地上演教案剧,就会过于被动而且浪费了很好的教学资源;如果对课堂上生成的所有新信息不加限制,往往又会偏离教学目标。
下面结合事例,谈谈自己对课堂生成信息的几点看法。
一:肯定、限制
教学片段一:
师:(出示一些圆柱型的包装盒)请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这么多包装盒,从形状上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1:他们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的。
生2:他们叫做圆柱体,它的……。
师:你认为它们都属于圆柱体,(板书:圆柱的认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爸爸指导我看书了。
师:不错,请坐,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圆柱体,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谁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3:它的侧面不是平面。
……
分析:课始,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个圆柱体物体的共同特征时,对生2的回答:“他们都是圆柱体,它的……”采取了给以肯定并且立即截止其发言的处理方式。
因为根据摸底的结果,全班只有一个同学认识圆柱体。
此时如果让他继续说出圆柱体的其他特征,无异把答案直接告诉全班同学,这样大多数同学的探究活动就会失去意义,为了照顾个别学生而让大多数学生做了陪客,显然是得不偿失。
而老师将“圆柱体”进行板书,对生2是一种认可,及时截止他的发言是为其他学生保存了更大的探究空间。
近几年这种课堂上“越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孩子在我们教学之前已经掌握了学习内容,面对这种现象,老师应该在肯定他们的同时,及时限制其发言,以便促进大多数同学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