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古诗二首——梅花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7个生字,正确书写“户、独、暗、数、夜、窗”6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和夜雪的美。

内容分析:
本课所选的两首古诗,写的都是寒冬季节的景色。

“色”“香”“味”三方面突出梅花的特点,刻画出梅花的洁白、傲雪的品性。

教学重点:认识8个汉字,会写“户、独、暗、数、夜、窗”6个生字。

教学难点: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1.(出示迎春花、荷花、菊花、梅花的课件或图片)
同学们认识这些吗?它们在什么季节开放?
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梅花?你还了解梅花的哪些知识?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雪花飞舞、梅花盛开的情景。

雪花纷飞,银装素裹,几枝红梅迎雪绽放。

这美妙、飘香的世界,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叹。

让我们与诗人一起走近梅花,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领略它的品性!
3.板书课题。

教师边画梅花,边背诵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二、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教师巡视并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并纠正读音。

墙:qiáng数shù凌:líng雪:xuě为:wéi
3.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注意停顿和重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以组为单位,学生练习朗读。

小组内互相讨论,提出疑难问题并尝试解答。

5.师生共同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墙角数枝梅:数枝,许多枝。

凌寒独自开:凌寒,冒着严寒。

遥知不是雪:遥,从很远的地方看。

为有暗香来:为,因为。

暗香,淡淡的花香。

6.学生互相提问,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7.反复练习朗读,想象梅花在严寒中傲然怒放的画面。

8.在读、议、背中感受梅花耐寒、清香、洁白的特点。

9.师小结:这首诗通过写梅花不畏严寒,冒雪开放,赞扬了梅花坚强的品格。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生字
1.了解了梅花的品格,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识字吧!出示生字卡片,进行认读。

2.小组合作,进行认读、识记生字。

梅:形声字,左形右声。

暗、独:采用旧字加部首的办法记忆。

遥:和形近、同音字"摇"进行区分记忆。

寒:和形近字“赛”进行区分记忆。

凌:采用编写谜语或顺口溜的办法记忆。

凌:两点水做准备,土八折文排好队。

3.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申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端正、美观。

(2)学生试写,教师重点提示:
独、梅、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书写时要注意避让。

寒:两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和捺舒展,三条横线间距要均匀。

四、引导背诵
1.学生根据课件提示背诵。

2.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3.学生根据诗意,想象画面背诵。

第二课时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猜一猜:我是水,我会变。

太阳一晒,就变成汽升到天空。

到空中,变成极小极小的点,连成一片,我就成了云。

冷风一来,我就会变成小花朵落下来。

你们猜,我变成了什么?
2.板书课题:夜雪
3.根据诗题猜猜这首诗写什么?(夜晚下的雪、夜晚的雪景,夜晚出雪……)
4.试读古诗引导质疑,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二、带种疑问,学习古诗,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听读识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并用铅笔圈出认识的新字朋友。

3.教师领读生字卡片,并进行正音练习。

衾:qīn枕:zhěn讶:yà复:fù折:zhé
4.师领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5.播放雪景课件,师配乐范读。

6.理解诗句大意,解释重点词语。

已讶衾枕冷:衾枕,被子和枕头。

讶,惊讶。

复见窗户明:复,又。

明,明亮。

夜深知雪重:重,雪下得很大。

时闻折竹声:时,时常。

闻,听见。

折竹声,竹子被雪压断的声音。

7.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8.同桌互相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连起来试说诗句的意思:
我睡着睡着,感到很惊讶,怎么被子和枕头越来越冷?这时候,我又看到窗户外面的雪特别明亮。

夜己经很深了,我知道外面的雪越下越大,时常还能听到大雪压断竹子的声音。

9同桌互相说说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想象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三、学习生字,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共同交流记忆方法和结果。

讶:形声字,左形右声。

枕:(编顺口溜)木头横着放,倦腿人枕上。

复:(编顺口溜)人上,日中,折文下,不止一次还复杂。

3.指导书写。

讶:讶的第四笔是竖折。

折:第五笔撇,要写在竖中线上。

右边是“斤”,不是“斥”。

这两个字的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才好看。

四、想想画画
把你喜欢的梅花或雪景画下来。

同桌互相讲解、欣赏。

21 夜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通过观察到的几样事物,推测出屋外下着大雪,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景物和由此及彼进行推测的兴趣。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凭借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在读读吟吟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往往生活中的一次小小的体验,就会触发他们的灵感,也许,一首隽永美妙的小诗就在笔下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清新的、雅致的小诗,题目叫《夜雪》。

(板书诗文)
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2、诗一定要吟,(板书:吟)请同学们出声吟上一遍。

二、初读诗文
1、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相机解字)
衾(qīn):被子
碰到不认识的字词,要记得请教,或向“无声的老师”请教,或向老师、同学、家长请教,要能“多种渠道学语文”。

2、再出声吟上几遍。

3、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学生反复朗读)
①指名一生朗读,评价:好的,你把古诗读正确了。

②再指名朗读,评价:不错,你把古诗读通顺了。

③谁能学着他的样子再来读一读,(点评学生朗读,如声音响亮、声音清脆悦耳,同时发现并评价: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在听同学朗读时,神情专注,一边听,一边默默地在跟读。

他做到了“眼到、耳到,口到”,他很会学习。


④谁愿意再来读读?(再指名朗读,评价:好习惯要学以致用,很多同学都学到了。

)问:你吟后有什么感觉?
⑤如果带着自己的一些体会来读,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棒!
谁也愿意来试试?再让一些学生吟诗,谈感受。

适时点评。

点评语如:你不但说出了自己的体会,而且在读诗时带着表情,真不错!
不错,别有一番情趣!
⑥抽中等生吟诗,故意挡住黑板(实质为背诵),后点评:
同学们,我们在学古诗时,不仅要吟,还要用心地诵,(板书:诵)做到边吟诵边记忆,这才叫会学习。

⑦自己用心读读,能记下了吗?再抽诵。

⑧齐诵古诗
二、细读古诗
古诗光吟诵行吗?你还想干什么?(引导学生说怎么学古诗)
对,还需了解意思,这叫“解意”。

(板书:解意)
A第一环节:整体感知
1、把自己当作诗人,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看能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轻轻地读,然后细细地想一想)
2、这位同学很好,自己自言自语地把这首诗的意思一行一行地说一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你说得对不对等会再说,但是你要自言自语。

3、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用“我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这四行诗句。

4、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认为自己读得懂的请举手,我来看看。

不一定要读得很准确,这首诗大体的意思我懂的就举手,越来越多的手举起来了。

读得懂吗?好,手放下。

5、好的,一部分同学可能还没有把握,老师提三个问题好不好?如果你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读懂了。

B第二环节:细读深究
6、第一个问题:诗的题目叫《夜雪》——晚上下雪,懂吗?那我问你:晚上外面下雪,诗人在哪里?他干什么?从这首诗找到答案,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说的时候要有理有据。

他在哪里,说准确了。

7、学生交流,引导说话。

(抓“衾枕”一词)
(“已”,这是“已经”的“已”,忽然之间,诗人很惊讶地发现盖的这个被子和枕头忽然变冷了。

所以第一个问题如果你读得懂,你会发现诗人正在床上睡觉,明白了吗?)
8、第二个问题。

诗人既然睡在自己的被窝里面,他又没起床,外面下雪,他怎么知道外面下雪了?一行一行地读一读,你能不能找到依据?每个同学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个地方就是讲外面下雪了。

读书、读诗要越读越聪明。

9、学生交流:(用上“我是从……中看出来的。

”)要点如下
①老师手指“见”,这雪映照在窗户上,看到这窗户是亮的。

所以这里是什么字啊?“见”,看到了对吗?他通过视觉发现下雪了。

这是第一处,读得好,还有吗?(板书:视觉)
②从“时闻折竹声”的“闻”字看出。

这是听觉。

竹子一般都是很有韧性的,要很重的东西压着才会断。

现在应该是冬天,冬天的时候,雪越积越厚,才会把竹子压断的。

(板书:听觉)好,现在能发现的同学是会读书的。

(难点是启引学生从一、三行中体会)
③从“已讶衾枕冷”的“冷”字,这是触觉。

(板书:触觉)
一般的情况下,如果不下雪,被窝里面睡到天亮都是温暖的。

但突然之间下了一场雪,被窝就冷了。

这个“冷”是什么?这是人的一种触觉,脸接触到了枕头,身体接触到被子觉得冷。

一个“冷”感觉到下雪,还有吗?
④从“夜深知雪重”的“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判断,是一种知觉。

(板书:知觉)
10、小结并齐读古诗:
你看,每一行诗中都能看出外面在下雪。

茫茫的黑夜里下起了雪,我们一起读一读。

11、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写雪的诗句?
(《江雪》《别董大》《绝句》《白雪送武判官归京》等)
12、学习表达方式
问:诗人有没有直接写外面黑夜里面的雪下得怎么样?雪花飘飘,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描写?他是怎么写的?和我们一般人写的雪有没有不同?
这叫侧面描写,(板书:侧面描写)就是借用其他的事物来写这个雪。

他是通过自己的触觉、视觉、知觉、听觉来写出外面下的是一场雪。

13、再次齐读古诗。

14、问题三:这是一场小雪还是一场大雪?每一行当中都要找依据,你找得到依据吗?
15、学生交流,要点如下:(依学生交流圈画下列字)
①“讶”
②“明”——是不是雪落在窗户上?(应该是白茫茫一片,才会明亮。


③“重”——为什么用“重”字?比较“飘、大”,体会雪之大。

理由如下:堆积故重;
前后联系,更重要与下句“折竹”呼应,与上句“讶”呼应,冷气重,都冻醒了。

④“时”——折断一根竹子吗?可见是大雪。

(朗读,读出雪之大)
16、小结:好,刚才我们通过“讶”“明”“重”“时”这些词感受到这是一场大雪,所以我们说古诗当中每一个字它都能传达出一层意思,都能表达一种感情,也能营造一种意境。

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注意把这些圈出来的字体会一下,你的朗读感觉就会不一样。

好,大家自己练习读一读。

三、再读悟境
过渡:吟诵了,解意了,你还想做什么?(板书:悟境)
“悟境”就是要用我心感受古诗呈现的意境、诗人的心境。

1、学生轻声吟诵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夜雪给你的感觉?
①指名学生交流:先交流感觉再读诗,读出自己交流的感觉。

(2-3名)
②再指名学生先读,让大家猜猜什么感觉。

(板书:冷、大、重、美、静<反衬>)
3、诗人很厉害,短短的20字的小诗,融入诸多感受,我们同学更厉害,读出了许多体会,齐读古诗。

(依学生回答的感觉指导朗读)
4、闭上眼睛,现在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躺在床上,头枕着枕头,身盖着被子,睡到半夜突然之间被冻醒了。

一看到窗户亮起来了,是不是天亮了?耳边不时传来竹枝折断的声音……这个情景想象一下,下面我们自己轻声地来吟诵一下,好吗?不看这首诗,“夜雪”——把自己作为诗人,生齐声吟诵。

四、积累古诗
你还想做什么?(了解诗人,积累古诗)
1、猜猜这首诗是谁写的?提示: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老人小孩都读得懂,但是又很有情趣,很有意境。

(板书:白居易)
2、学到这里,你觉得还可以做什么?(板书:积累)主要指“背”和“写”。

会背吗?(看好诗文,再次齐背一遍)
会写吗?(学生打开自备本,书写)
3、教师巡视指导
写完了要检查,这是一个好习惯。

4、再依自己所默写的古诗齐读。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1、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如果让你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你该怎么学习呢?
2、作业
①再读白居易的诗,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②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写写你眼中的雪,到时我们再交流。

附板书: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吟诵
↓复见窗户明。

解意
↓夜深知雪重,侧面描写
悟境反衬
↓时闻折竹声。

积累
22 初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会写“怕、挂、绿”等8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 指导学生学会难字。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请学生听歌曲《四季歌》,边听边记忆:歌中介绍了哪几个季节?
2.教师出示画面:春夏秋冬,让学生进行初步观察,说说季节的特点?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共同欣赏初冬的景色,板书课题《初冬》,全班齐读课题。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

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 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3)看投影,读词语:
初冬田野庄稼耀眼光芒柿子模糊白茫茫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4)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教师板书)
厚:先写“厂”字头,再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日”不是“白”字,最下面是“子”。

要写紧凑。

塔: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草字头”与一个“合”,注意与“答”的区分。

茫、芒:这两字的相同点是:两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读音相同;不同点:“茫”比“芒”多一个三点水旁。

注意“亡”字的笔顺:点,横,竖折。

初:左右结构,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个“刀”。

淡: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火”字在一起,“淡”的反义词是“浓”。

动手书空写一写。

(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5)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 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 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 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 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自由地谈一谈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读一读生字能把生字和音节用线连起来。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初冬季节的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指导学生学习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3.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
知道初冬季节的一些景物特点,理解课文中太阳、田野和树林在雾中、雾后有什么不同。

教具准备:电脑,录像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一年有几个季节?
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走来,万物发生了变化,欢笑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

现在正是深秋时节,过些日子冬天即将来临,那冬天刚刚开始的这段时间叫什么呢?巧妙的引出课题。

2.教师板书课题《初冬》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路。

1.学生自己读一遍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读生字词:
初冬田野庄稼耀眼光芒柿子模糊白茫茫
3.配上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做到: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评价老师朗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一)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茫茫。

1)这样大的雾,课文中用什么词语形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茫茫)
2)读白茫茫,要求:慢一些
3)看电脑演示,进行品读。

(二)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数一数有几句话,想一想有什么没读懂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理解词句。

1)隔着我们和田野、树林间的这层纱,指的是什么?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模模糊糊
3.思考:这两句话中为什么前一句用“望”,后一句用“看”?
4.指导朗读,看电脑演示,试着把模模糊糊的感觉读出来。

(三)第三自然段:
1.师生分别读一遍,然后比较读的情况。

2.指名谈体会,理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体会词语。

3.看电脑演示,体会:发出淡淡的光,然后在感悟的基础上练习读。

(四)小结:
1.课中练习:让学生口头练习
1)下雾时,远处的塔、小山都()了。

2)下雾时,近处的田野、树林都()了。

3)下雾时,太阳像个红球,()淡淡的光。

进行评价:
1)下雾时,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

2)下雾时,近处的田野、树林都(看不清)了。

3)下雾时,太阳像个红球,(发出)淡淡的光。

2.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在理解词句时,运用了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

在读书读报时遇到读不懂得词句,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平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者做这些事情的情况,这样就可以读懂了。

(五)第四、第五自然段:
1.观察下雾时和雾散后的两幅图。

说说自己的感受。

2.自己读四、五自然段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雾散后,太阳()光芒来。

2)雾散后,远处的塔、小山都()了。

3)雾散后,近处的田野、树林也()了。

3.电脑演示下雾时和雾散后景色的对比,体会后练习朗读。

(六)第六到第八自然段:
1.小组自学。

要求:
1)一个同学朗读。

2)其他人结合一段内容谈体会。

3)同学间相互补充。

2.汇报学习成果
3.看录像体会初冬景色的特点。

四、再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师生共同介绍有关初冬景色的资料
3.总结:在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我们运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了词句;在学习的同时,同学们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领略了初冬的景色,收获真不少!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自己配乐朗读全文。

2.从课外书中找一找,读一读描写各个季节的景色的文章。

23 做灯笼
教学目标:
1、认识“受、赞、奖”等11个生字。

会写“但、行、灯”等8个生字和以下词语:咱俩、泥人、使劲。

学习新部首工字旁和力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固结合作的好处。

重难点:
1、认读11个生字。

会书写8个生字。

2、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孩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懂得要和别人合作,愿意学习与别人合作。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23课《做灯笼》,齐读课题,读好灯笼的轻声音节。

生字“灯”可以用想象法记忆。

2、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附板书:谁做?为什么做?怎么做?结果?)
二、学习课文
1、第一次读课文:带着问题自由读,标出自然段,圈划不懂的词。

2、出示课件读词,你还有哪个词不懂?
3、第二次读课文:新字新词学会了,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再读读课文:讨论解决一下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4、汇报:
①做灯笼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板书:王京李良)生字“良”可以用熟字去偏旁记忆。

他们为什么要做灯笼?
②你能介绍一下王京和李良的情况吗?(板书:小画家手很巧)生字“巧”可以用谜语法记忆。

③齐读1至3自然段。

5、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王京同学画的画。

这是李良同学做的手工。

怎么样,谁来夸夸他俩?
6、转眼新年就快到了,他们都有一件心事。

王京的心事是什么呢?李良的心事又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7、后来他们是怎么做的?(板书:加色彩扎灯笼)
过渡:由于他们都各展所长,所以做出的灯笼怎样?——读第6自然段。

王京还在灯笼上写了一句话,是什么话?大家齐声答。

(板书:合作真快乐)
8、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我们要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真诚地与他人合作,就能收到比自己独立努力更好的效果。

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会说些什么呢?
三、活动中体验合作的好处:
1、合作读文,同桌互相纠错。

2、合作勾词,速度真快。

四、总结: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愿意与别人合作,才能站得更高,进步更快!
五、齐读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2、过渡:其实和别人合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平时有和同学合作吗?和大伙说说吧!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王京为什么在灯笼上写了“合作真快乐”这几个字?
2、思考:剩下的生字可以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板书设计:
23、做灯笼
王京(小画家)
做灯笼(合作真快乐)
李良(手很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