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政治二轮重点新题分类汇编--专项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政治二轮重点新题分类汇编--专项十四探索世界与追
求真理
1.【山西省四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四校联考】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
有研究说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
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
这说明
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所提的大脑效应、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的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说明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D说法符合题意。
A中“分泌物”说法错误,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是意识产生的源泉,B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应选答案D。
2.【2018届广东省粤西北“九校”高三联考】“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以下与之所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选项是
A.“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
B.“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实践中赢得价值”
C.“不能用经济学知识去帮助穷人消除贫困是经济学家的耻辱”
D.“实践高于认识,因为不仅具有普遍性的性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答案】C
【解析】题干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的行动有主观目的性,与之相符合的是C。
3.【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由28位国际专家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确定了9个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并对目前人类的消耗水平和系统的“临界点”进行了量化和评估。
研究人员警告称,一旦9个临界点全部或者大部分被突破,人类生存将面临“不可逆转的变化”。
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②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③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临界点”表达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研究小组进行了量化和评估”表达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4.【2018届河南省洛阳八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聪明的人在生活中既要学会选择,也要学会放弃,其实放弃也是一种艰难的选择。
这句话说明
A.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B.回避矛盾有时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
C.对立也是统一,对立和统一不是绝对的
D.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答案】A
【解析】主动作出放弃正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表达。
B错误,矛盾具有客观性,不能回避矛
盾。
选择和放弃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C错误。
D在材料中得不到表达,材料并没有表达
出不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5.【2018年宝鸡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歌德说:“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反复宣传。
”这说明:
A、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
B、少数人的意见才是真理
C、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答案】A
【解析】题意是说,真理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表达A。
B错误,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C错误,否定了真理的条件性。
D 错误,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6.【江西省红色六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
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
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表达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人退”治理荒漠化,说明人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④正确。
这是尊重规律的表现,①正确。
这一做法并不是放弃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反是在正确发挥,②错误。
人的活动与自然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③错误。
7.【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在2017年到来前的午夜,《印象·普陀》在舟山首演。
《印象普陀》首先打动观众的不是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而是它的主题——“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世界就是美丽的”。
这一主题表达了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客观存在与主观思维相互依赖
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④人的认识活动受主观因素制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①是说,思维能反映存在与题意不符合,题中表达的是由于主观因素的不同,意识活动也就不同。
②错误,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
8.【哈六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三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关于火星的明确记载,说明古人已经用肉眼对火星的运转作了比较准确的观察;17—19世纪,欧洲人用望远镜观测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河床,这些“证据”令许多人相信火星上有智慧的动物;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2004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
人们对火星的认识过程佐证了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是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③错误;真理具有相对性,人们在实践中能够获得真理,④的说法错误。
9、使用“百度知道”搜索古代人物的小传,常可以发现旁边会附有一幅画像。
其实古代并没有照相机,这些图像往往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加以揣摩,画出来的。
因此同一人物常会见到好几种差别很大的画像。
这说明
①人们的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特性
②人们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
③对于没有客观根据的领域,认识的片面性总是不可避免的
④画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②错误,认识对象与创造对象不能等同。
③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物,画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不是没有根据的。
10、【北京市西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太阳每天都会升起,而太阳每天
又都是新的。
这一说法〔〕
A、只看到了绝对运动
B、既看到绝对运动,也看到了相对运动
C、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
D、既看到绝对运动,也看到了相对静止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太阳在短时间的物理性质及运动变化规律是没有什么变化的,是相对静止的;但是太阳内部的产生热能的这种物质肯定是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可能是数量的增减〕,所以,今天的太阳跟昨天的太阳也是有区别的,每天都是新的。
所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A不准确,材料中的说法同时也看到了相对静止。
B错误,运动是绝
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错误,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
11.【武汉市2018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说道:“从前,时间旅行是作家的专属领域,严肃的科学家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它。
但是现在,在严肃的科学期刊,可以看到优秀理论物理学家撰写的对时间旅行可行性的分析文章。
”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①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互转化的
②社会科学规定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向
③艺术想象可以启迪科学思维
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并不是无条件转化的,所以①观点错误,不能入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社会科学可以影响或引导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向,但并不规定其方向〔更何况文学是否隶属于社会科学尚不确定〕,所以②不选;以前时间旅行仅仅存在于作家的想象之中,而现在理论物理学家开始研究时间旅行的可行性,说明艺术想象可以启迪科学思维,所以③入选;时间旅行从文学想像领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表达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所以④入选。
12.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
慧。
以下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刻舟求剑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①不当选;画龙点睛是处理问题抓住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主要矛盾的表达,②当选;见仁见智说明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水平影响对事物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③不当选;胸有成竹说明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达,④当选,答案为C。
13.【2017学年浙江省第一次五校联考】小型和微型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针对当前一些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和税费负担偏重等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如加大信贷支持,减半征收所得税、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引导和帮助小型、微型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要求调整产业结构、稳健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
材料中国家的救企政策是如何表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答案】①国家针对目前小微型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经营困难等问题出台相应的金融、财税措施,坚持了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辩证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实际,国家在制定政策时既看到了小微型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又看到了小微型企业的困境。
②国家在救企的过程中,要求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规律调整自身的发展,是尊重物质运动客观规律的表达,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③国家正确分析了当前形势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加以解决,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达。
国家结合实际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是在实践中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解析】此题考点“如何表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对这一问题课本上有归纳,直接用课本上的语句与材料结合即可。
14.【湖北省襄阳市2018届高三12月统一调研考试】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材料所蕴涵的哲理。
【答案】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制定规划说明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反映了人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发改委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表达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规划的颁布实施表达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规划的制定过程说明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包括实践观、认识观、真理观,解题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转换为认识论原理,如“广泛调研”表达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形成到修改到通过这表达的是认识的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