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明医杂著》辨治儿科疾患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明医杂著》辨治儿科疾患特点
摘要:结合原文阐释了明代医家王纶的《明医杂著》辨治小儿疾患的特点。

认为《明医杂著》辨治小儿疾患重脾胃、重郁热、重痰与滞,其用药具有清散结合、兼顾肝脾、寒而不凝、补而不滞、平和灵动的特点,并分析其清泻散热、轻和除邪和调理脾胃、和中预防各5方。

评述了《明医杂著》辨治
儿科疾患特点,也为临证提供应用参考。

关键词:《明医杂著》;王纶;明朝
王纶(以下简称王氏),字汝言,号节斋,浙江慈溪人,为明代著名医家。

王氏一生政务之余,习医活人,诊治各科疾病;学宗丹溪,旁及诸家,著述多种医籍。

成书于明弘治十五年的《明医杂著》六卷为其传世代表作之一。

其中卷五专为小儿而设,论及小儿变蒸、惊搐、用药宜禁等问题,突出重痰、重滞、重调肝脾等学术特点。

笔者试就《明医杂著》中辨治儿科疾患的特点作
一评述,供同仁参考。

1 论小儿发热与变蒸特点
王氏学宗丹溪,尤重寒凉,在热病病机认识上沿袭河间火热病机学说,重视阳气怫郁之理,对“纯阳”之体的小儿变蒸及发热有独到认识。

其在《明医杂著》卷五论述:“小儿不时变蒸。

变者,异常也;蒸者,发热也。

所以变换五脏,蒸养六腑,须待变蒸多遍,气血方荣,骨脉始长。

”[1]小儿潮热或壮热不退,多是变蒸及五脏相胜,不必用药。

又多是饮食停积,郁热由中发外,见于肌表,只理其中,清阳明之热,而表热自除,不可认作外感,轻易发汗,用小柴胡轻利等药,重伤其内;又潮热不退,恐是出痘,亦当审察,勿便用药。

”[1]强调变蒸是小儿生长发育的正常变化,同时认为潮热或壮热不退是变蒸的表现,不必治疗。

随之分析潮热或壮热不退之因多系饮食停聚或郁热由内发外,不可妄清表热。

这也反映出文后所述其重郁热、重积滞的学术特点。

2 论惊搐病机及用药特点
寒凉学派的学术思想中突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王氏论述小儿惊搐病机亦首重心肝气旺,阴血不足,而同时也重痰与滞及脾胃,并认识到痰与滞对阳有余的影响。

论述惊搐,病机重痰重滞
其分析“小儿惊搐之症,必有痰。

或因惊而痰聚,或因痰而致惊。

古人治惊方中俱兼痰药,必须先治其痰,然后泻火清神。

”[1]159“小儿忽然惊搐,目上视,摇头切牙,症候怪异,世俗多作肝经有余之症,投以惊药。

岂知饮食停滞,痰涎壅积,亦多类惊者,便需审察有无伤积腹痛、胸满、呕吐恶食?”[1]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二陈汤、滚痰丸等为主辨治惊搐方法,即“若痰壅塞胸膈不去,则泻火清神之药无所施其功也。

二陈汤加竹沥,少入姜汁最稳。

痰重者,滚痰丸、白饼子、利惊丸下之。

滚痰丸下痰热,白饼子、利惊丸下痰积。

在上者宜吐之,重则用吐药,轻则探吐之。

若不必吐下,以二陈为主,脾虚有痰热,加白术、芩、连;风痰稠结,加南星、贝母、枳实;胃虚
生痰,加白术、麦芽、竹沥。

”[1]
治惊搐,兼补脾胃
王氏认为小儿急惊风本是有余之症,心肝火旺,肝血虚衰,“则肺金受亏不能平木,木来克土斯损也,故亦宜养脾。

”[1]并且“治惊诸药,大率祛风、化痰、泻火峻厉,及脑、麝辛散之味,易于消阴血、损脾胃者,故治有余急惊之症,先须降火下痰,一、二服后,加养血安神之药。

若饮食少,大便溏,或吐泻,则当兼补脾胃。

”[1]对惊搐的辨识和治疗提出具体用药方法和禁忌。

如“若脾胃原虚,当于直泻药中加补脾药。

若屡作屡服利惊驱逐之药,便宜认作脾虚血散,治惊药内加用养血补脾药,不可用温热丁香等药,恐助胃火,宜参、术、芍药等以补脾中气血,麦门冬、黄连以清金制木。

”[1]若由急惊变成慢惊者更应以补脾养血为主治疗。

如其述:“急惊屡发屡治,用直泻药既多,则脾损阴消,变为慢惊,当主以补脾养血,佐以安心、清肺、制肝之药。

3 重脾胃及重郁热的处方特点
高原平原人群基因多态性及低氧相关基因的研究总结脑肿瘤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