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让你的文章“生动”起来-作文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让你的文章“生动”起来-作文教学
描写:让你的文章“生动”起来不论是平时,还是中考或者高考的作文评阅过程中,我们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相当一部分同学的作文给我们的感觉是枯燥乏味,是笼统空洞,整篇文章就像一副没有血肉因而也就没有温度没有神韵的骨头架子;就像一株没有枝桠没有绿叶与繁花的树干,光秃秃的不能带给人任何美感,无法咀嚼无法回味,苍白的语言堆积在一起,形成一片文字的沙漠!不论是一般的记叙文,还是散文甚至包括一部分带有散文色彩的议论文,如果想给阅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想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情感,如果想达到吸引甚至震撼心灵的效果,都不应该缺少细腻的生动的描写。
作为一个“术语”,我们的学生对描写可能并不陌生,在我们的阅读及写作实践过程中,这个“术语”也肯定会一次又一次地被老师提起,但如果让学生清楚地说出什么样的文字属于描写,让学生说一段或者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满脑子浆糊”一片混沌了。
什么样的语言是描写?用句通俗的大白话说,“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发生了某个事”这是记叙,它只负责简略地告诉你最核心的信息——粗糙,笼统,没有背景没有场面没有细节,通过这个信息,你只能粗略地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对于“当时怎么发生的”,“当时的情形是什么样的”,“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等一无所知。
再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通过你的文字,人们好像是在听一个人在舞台上唠叨着所有人的故事,那是叙述;但如果通过你的文字,人们看到的是不同的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各自的人生,那就是描写。
叙述性的语言无法让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清晰的“画面”,当然更谈不上什么连续的“镜头”了,如果要想让你的眼前让你的脑海里“再现”当时的情景,那你就必须把“什么样”“怎么发生或者发展的”具体地呈现出来,用文字“呈现”或者“再现”当时的“环境”“情状”以及“细节”的文字,就叫描写。
有了这些描写性的文字,文章才能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音、有色彩、有味道、有形状,使人产生“不在眼前,却又似在眼前”的真实感,通过这些描写性的文字,能够使人跨越时空的界限,“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都能让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生动的描写会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魅力呢?首先,我们以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背影》片断为例,欣赏生动的描写带给人的感动吧。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 这是一个特定情景中的父亲的“背影”——对于父亲来说,他刚经历了丧母之痛、失业之伤,又马上面对与爱子的分别之苦,老父亲内心的沉闷和伤感可想而知,在这种背景下,年迈的父亲依然固执地送已经成年的儿子并且拖着肥胖的身躯为儿子买来橘子!这一段文字抓住了父亲的衣着与体态,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的爱子之心,通过这段文字,父亲那“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脚步蹒跚的“背影”,父亲过铁道时那“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艰难“努力”的“样子”就如一幅“画”又如一组“镜头”浮现在我们眼前,如此真切,如此贴近,读着这样的文字,每一位读者眼前好像都浮现着这样一个父亲,每一位读者又都好像变成了那个坐在车上透过车窗向外望的“儿子”,心和作者的心一起被感动,当“儿子”悄悄拭泪的时候,我们的眼里会盈满泪水——这就是描写的魔力,丰沛的感情真挚的感情通过生动而细腻的描写流露出来,读者的感情也因这传神而生动的描写触发从而激起强烈的共鸣。
精彩的描写不论是环境的描写、心理的刻画还是细节的捕捉、特写镜头的呈现,都会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审美享受和愉悦。
对于考场作文来说,生动的描写更是作文的“亮点” 我们怎么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段,让我们的文章
变得丰满真切变得“活灵活现”呢?我在教读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利用诗中的“环境描写”的诗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描写技巧,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描写的基本方法,我采用了“分步分解”的方法让学生落实到实践中去,具体要求是围绕“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两句诗,发挥自己的想像,创作出一段描写性的语句,把分别时的情景描绘出来。
第一步:勾勒轮廓。
先把分别的大环境勾勒出来:秋天,傍晚,江边渡口。
第二步:着色敷彩。
在上述轮廓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想像:江中停泊着的是各种各样的船,岸上是将行的和送别的人,当然少不了商贩的小摊和各式各样的吆喝,秋枫已红,芦花如雪,这本应该是色彩斑斓的画面啊——远的近的白色的帆,红的枫叶,雪白的芦花,再加上那傍晚的暮霭,迷茫茫的一片江水……可正因为是“夜”,这一切都不是那么分明,都蒙上一层灰沉沉的色彩。
第三步:融入情绪。
这一点相当重要,在我们写作时,我们一定要明白为什么描写,绝不能单纯地“为了描写而描写”,描写要为“表情达意”服务。
所以景有时就不单纯是客观的“无我之景”而是带了浓厚的主观色彩的“有我之景”,就本诗来说,好友分别,一别不知何年相见甚至能否相见都未可知,彼此内心都充满了惜别与伤感,更何况当时诗人处在人生的低谷,这种情绪自然也就更加浓烈。
所以,我们在对上述环境进行描写的时候,一定要在字里行间融入情感的因子。
有了上述三步的“分解”,学生已经慢慢体会到本诗中环境描写的“渲染”与“烘托”作用,环境既是主人公分别的背景,又渲染了主人公内心的伤感的怅惘的情绪。
最后整合,一段“有景有情”的文字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萧瑟的秋风吹过,路旁的枫叶发出低沉的声响,那声音就像即将被拆散的情人幽咽的倾诉,空中不时飞来细细的,粘粘的绒絮,也许那是芦花多情的招呼?江面上灰蒙蒙的,弥漫着一层说不清楚扯不明白的忧伤,凉凉的,淡淡的,粘粘的,不知到底是雾还是烟,有的船走了,渐行渐远;有的船来了,无精打采的,横七竖八的停在那里,满腹心事的样子…… 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写作手法,比如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调动“视、听、味、嗅、触”等各种感觉,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的艺术手段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展开叙述,我想强调的是一种意识——一种主动地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段的意识,一旦有了这种意识,我相信大家会寻找到各种各样的自己乐用习用的描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