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复习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生态复习总结
第一篇:森林生态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1.森林环境:是指森林生活空间和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2.生境: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影子的综合。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4.物候期:又叫物候相,是指受当地气候的影响,植物从形态上所显示的各种变
化现象。
5.树种的耐荫性:是指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的冠下更新和生存的能力
6.光周期现象:是指动物和植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7.生长期:1年中树木从树液流动开始,到落叶为止的日数称为生长期。
8.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和变化个季节变化的反应称为温周期现象。
8,.温室效应:指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而引起地面升温的现象。
9.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烟尘微粒、SO2、CO、CO2、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
排入大气,达到一定浓度和持续一定时间后,破坏了大气原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平衡体系,使生物受害的现象。
10.种群:在一定空间中,能相互进行杂交的,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两种个体的总和。
11.生理死亡率:又叫最小死亡率,是指在最适条件下个体因衰老而死亡,即每个个体都能活到改种群的胜利寿命,因而使种群死亡率降到最低。
12.生态死亡率: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实际死亡率,可能有少数个体能活到生理寿
命,最后死于衰老,但大部分个体将因饥饿、疾病、竞争、被寄生、恶劣的气候条件或意外事故等原因而死。
13.生命表:把观测到的种群中不同年龄个体的存活数和死亡数编制成表。
14.种群调节:当种群量偏离平衡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有一种使种群返回平衡水
平的作用,叫做种群调节。
15.种群的自然希疏:同龄纯林中,郁闭的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单位面积木株数不断减
少的现象。
16.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而朝不同方向进化获得的生存对策称生态对策。
17.它感作用:也叫异株克生,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
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8.种内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19.寄生: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
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20.全寄生:完全从寄主体内吸取养分和水分而生存的寄生植物。
21.半寄生:只从寄主体内吸收水分、蛋白质,其他靠自己合成而生存的寄主植物。
22.偏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间共生,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的关系。
2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
两这相互有利,甚至达到彼此间相互依赖的程度。
24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间彼此影响、相
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植物集合。
25.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26.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称为建群种。
27.亚优势种:是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1
28.伴生种:为群落中常见种,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
面不起主要作用。
29.生活型:是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特别是能反映特定气候内各种植物的越冬
方式。
30.植物的生活型谱:将各个群落内的各种生活型植物所占的数量百分率统计,即为群落的生活型谱。
31.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
32.原生裸地:指以前从来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
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
33.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
34.次生裸地:指植物现已被消灭,但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种的植物繁殖体。
35.气候顶级群落:一个气候区中植物群落演替朝着一个共同的终点,其终点的植物群落是
该气候作用下的最中生型的稳定群落。
36.食物链:生态系统的充分间以食物营养关系所形成的连锁结构,称为食物链。
37.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38.能量流动:以绿色植物固定,转换太阳能为基础沿食物链进行着定向的能量转换、移动,最后一热能的形式释放的过程。
39.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
态过程的总和。
40.遗传多样性:又叫基因多样性,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不同种群间或同一种群不
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
41.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
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42.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耍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
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43.森林演替:指在一定地段上,一种森林被另一种森林生态系统都随时间不停的发生变化,随时间推移优势种发生明显改变引起整个森林组成的变化过程。
二、选择题
1.植物对有毒气体的抗性().A 白天高于夜间B 白天与夜间一样C 夜间高于白天
2.在理想条件下,亚热带山体的基带植被是().A 热带雨林B 常绿阔叶林C 落叶阔叶林D 针叶林
3.植物的物种特性可分为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以下所列植物的()特性属于生态学特性;
A形态特性B 解剖特性 C 耐荫性D生长发育特性
4.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是通过()并融解在细胞液中,并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对植物产生毒害.A根系进入植物体B 气孔进入叶片C 表皮吸收D 叶片吸收
5能量来源完全来自于周围的无机环境的生物属于().A 自养生物B 异养生物C 腐生物D 分解者
6.苔藓依附在水杉枝干表面上生长的现象属于(C)。
A化感作用B 寄生关系C 偏利共生D 互利共生
7.马尾松,落叶松杨树泡桐是(D)
A 耐荫树种
B 中性树种
C 日中性树种
D 喜光树种
8.我国一般年降水量在()mm以上的地区分布着茂密的森林.A100B 200C 300D400
9.以绿色植物为基础,以草食动物开始的食物链是(A).A 捕食食物链(草牧食物链)B 腐生食物链式C 寄生食物链D 分解
食物链
10.森林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基本层次有:
A,5B,4C3D,2
三、判断题
1.能量可以从生态系统中上一营养级完全的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也可以由下一个营养级流动到上一个营养级.()植物的物候期只受纬度的影响,而不受经度和海拔的影响.()
3.人工林因为是人为设计的群落,所以不会发生竞争排斥现象.().K -对策种个体大,寿命长具有较为完善的后代保护机制,所以适于在占领新的生境.()
5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群落组成成分和生境的不断更替().6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条件,所以植物都要在较强光照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
四、填空题
1..<中国植被>一书,将我国植被分为: _寒温带针叶林区_;_温带针阔混叶混交林带区_;暖温带阔叶林带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雨林,季雨林带区;温带草原植被区;温带荒漠植被区;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 8个区.
2.森林的生态因子据其性质可分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5大类.
3.脑基耶尔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将植物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和1年生植物五大类群.4植物群落的旱生演替过程可分为地衣植物群落阶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草本
植物群落阶段;木本植物群落阶段4个阶段.5.在北半球北坡为阴坡,南坡为半阳坡,东坡为半阴坡,西坡为阳坡。
6植物群落的水生演替过程可分为沉水植物群落;漂浮植物群落;苇塘植物群落;苔草草甸阶段;疏林阶段;中生演替6个阶段.7植物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②种群的空间结构;③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④种群的出生于死亡率;⑤生命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按其功能作用进一步划分为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类.9.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抗性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因素的影响.10森林生态系统与地球其它生态系统相比较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大优势。
11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12森林发育过程可分为发育初期(群落形成期);发育盛期(群落发育稳定区);发育末期(群落衰老期)3个时期.五、问答题
1..什么是森林生态系统,有哪些优势?
2.森林群落的发育包括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主要特征?
答: 森林群落的发育包括3个阶段:
1.发育初期(群落形成期)
其主要特征是:种类充分不稳定,每种植物个体数量变化较大,群落的结构尚未定型。
2.发育盛期(群落发展稳定期)
其主要特征是:分布均匀和具有一致性,群落结构已定型。
3.发育末期(群落发展衰老期)
其主要特征是:建群种生长势逐渐减弱,缺乏更新能力,一批新的植物入侵和定居,并旺盛生长。
3怎样正确理解“生态因子间的不可代替性和互补性”特征,举列
说明
答:植物的生存条件,即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类等因子,对植物的作
用虽不是等价的,但同等重要而且不可缺少,若缺少任一生态因子,植物的生长发育受阻,且任一因子不能由另一种因子取代。
如植物的矿质营养要素N、P、K、B的功能等。
但在一定条件下,某因子量的不足,可由另一因子增加剂量得到调剂,仍会获得相似的生态效益。
如夏季田间高温可通过灌溉得到缓缓。
森林为什么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答:自然条件下,水总是流向低洼地。
在流动过程中,所经之地,若无森林植被的保护,雨水对地面的冲击是100%,势必会造成水土流失。
在下雨时森林中的枯枝落叶和土壤空隙渗透会减少降雨量的50%~80%;林冠承接降雨量的15%~40%,所以地表径流就只有0%~4%,就不会带走泥沙等,造成水土流失。
所以说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为什么会消失的原因?
答: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如下:消失的原因是:
(1)、直接价值1.栖息地的改变、丧失和破碎后
1、消耗性使用价值2.生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2、生产使用价值3.环境污染
(2)、间接价值4.农林业品种的单一化
(3)、美学、旅游、教研和伦理价值5.外来物种的入侵
6.全球变暖
7.工业化的农业和林业
6森林群落中以植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和数量可分哪些成员类型?
六论述题
1阐明森林对降水的重新分配过程及生态意义
2比较阐明阴坡和阳坡生境和植被的差异.3分析阐明森林对大气的净化作用。
答:森林对大气的净化作用如下:
1.吸收有毒气体
在森林呼吸和光合代谢生理过程中,有毒气体被吸收转化为毒性较小的物质或富集于植物体内,从而降低空气中的有毒气体的浓度。
如柳杉每年每公顷吸收SO2 720kg。
2.滞尘作用
植物群落通过减风增湿使气流携带粉尘的能力减弱。
3.杀菌作用
森林的滞尘作用,减少了细菌的载体,使细菌不能在空气中单独存在和传播;森林分泌植物杀菌素,可杀死周围的细菌。
4.吸收CO2放出O2
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对恢复和保持大气中CO2和O2的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不完全统计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生产720kgO2,吸收约1t的CO2。
5.减弱噪音
树叶、枝条和树干分散噪音,林地对噪音进行强有力的吸收。
6.吸收放射性物质
7.增加空气负离子
第二篇: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治理
第一部分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害虫的可持续控制:以森林生态体系为基础,通过对该体系的维护与调控借以增强该体系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充分发挥其对有害生物的自然制衡作用,必要时在不破坏该体系的功能及结构稳定性的前题下引入外部因素削弱害虫的危害,将害虫的种群密度控制在该生境、社会及经济效益可容许的范围内。
问题
1.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产生和发展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概念是在总结人类以前害虫防治经验教训、特别是2O世纪40—6o年代单一依赖化学药剂防治导致“3R”问题(Resistance:长期大量施用光谱性杀虫剂.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再猖獗Resurgence:大量杀伤天敌引起害虫再猖獗和次要害虫上升:残毒Residue:对环境的污染和农产品的残毒也越来越严重)愈来愈突出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害虫综合治理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2.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有何的特点?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在理论上的特点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以系统论、信息论和灭变论作为理论基础,以生态学的原则作为指导,把病虫害看作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认为农业的高产与稳定必须建立在植物与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协调的基础上,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不断保护和培养环境资源。
病虫害的防治不是孤立的,要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在防治措施的选择、运用和协调时,必须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第二、防治措施的选择和运用。
没有一种防治措施是万能的,各种防治措施都各有其长处,也各有局限性。
因此,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策略,要求各种措施取长补短,协调运用,特别重视自然控制因素的运用。
所有人为防治措施应与自然控制相协调。
第三、就是防治目的。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管理系统,它不要求将有害生物彻底消灭,而是要将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
3.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
(一)林木检疫:防止人为传播检疫对象和危险性有害生物。
(二)林业技术措施:选育抗病虫品种,育苗造林及营林措施,
树下扩盘垦复、修剪、搬干枝等方法防治病虫害。
(三)生物防治: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病毒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病。
(四)物理机械防治:人工捕杀、阻隔法、诱杀法、高温处理法。
(五)化学防治:利用人工合成农药防治:
1、药剂种类:①杀虫剂(胃毒、触杀、熏蒸、内吸);②杀螨剂;
③杀菌剂(保护剂、治疗剂);④杀线虫剂。
2、农药的浓度、剂型和合理使用
①剂型:粉剂、可湿性粉剂、乳油、超低容量剂、可溶性粉剂、烟剂。
②浓度:参照使用说明,常用800—1000倍液。
③方法:喷雾、喷粉;拌种、浸种、浸苗、闷种、毒谷、毒饵、毒土;土壤处理;熏蒸、涂抹、注射。
④合理使用:对症下药、适时施药、交互用药、混合用药、安全用药。
第二部分
自然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如原始森林、海洋等。
由于人类的强大作用,绝对未受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已经没有了。
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分为:①水生生态系统:以水为基质的生态系统;②陆生生态系统:以陆地土壤或母质等为基质的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是指以人类活动为生态环境中心,按照人类的理想要求建立的生态系统。
如城市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等。
竞争排斥原理: 种间竞争的结构出现不等性或不对称性,即一个种被另一个种完全排挤掉,或是一个种被迫使另一个种占据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利用不同的食物资源等,即发生生态位分离,这在生态学上称作高斯的竞争排斥原理,即生态学(或生态位)上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
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要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特性上的分化。
物种间的协同进化(coevolution): 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例如一种植物由于食草昆虫所施加的压力而发生遗传
变化,这种变化又导致昆虫发生遗传性变化。
群落多样性指数(community diversity index): 群落特性之一,是群落中物种数和各物种个体数构成群落结构特征的一种表示法。
用简单的数值表示群落内种类多样性的程度,用来判断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标。
多样性指数是把物种数和均匀度结合起来考虑的统计量用来反映群落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或者是用来测量分类单元多样程度和考察每一单元相对多度得指数。
常用的有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等。
群落稳定性指数: 群落稳定性(stability of community)是指群落抑制物种种群波动和从扰动中恢复平稳状态的能力。
它包括群落现状稳定性、时间过程稳定性、抗扰动能力稳定性和扰动后恢复平稳的稳定性等4种情况。
群落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同一概念,主要包括两种能力,即抵抗力和恢复力。
所谓抵抗力(resistance)即抗变能力,表示群落抵抗扰动、维持群落结构和功能、保持现状的能力。
如森林与草原相比,前者更能忍受温度的剧烈变动,也较能抵抗干旱和病虫危害,而后者则受到低温、干旱、病虫等灾害扰动
时,其结构和功能就容易遭到破坏。
所谓恢复力(resilience)表示群落在遭受扰动以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恢复得越快,群落也越稳定。
故从恢复力考虑,草原的受扰动后恢复平稳的稳定性又较森林为高。
群落稳定性这两个相互排斥的方面,表明具有高抵抗力稳定性的群落,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具有高恢复力稳定性的群落,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在研究各种群落的稳定性时,应予以辩证分析。
一般认为群落的结构越复杂,多样性越高,群落也越为稳定,并把群落多样性作为其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尺度。
如用香农一维纳多样性指数表示群落的稳定性。
但部分学者认为从理论上讲,在更多样化的系统中,一个生态关系复杂的网络,可导致种群急剧波动,而不是使种群更加稳定,所以复杂的系统比简单的系统更不稳定;但总的趋势仍然认为,高度多样性是稳定自然系统的特征之一。
多样性阈值: 阈值指的是触发某种行为或者反应产生所需要的的最低值天敌假说
Enemies hypothesi:天敌假说认为多样性生境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光谱的捕食者种群,多样化的森林生态系统比纯作系统具有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害虫天敌,具有更强的控害能力。
资源集中假说Resource concentration hypothesis: 资源集中假说认为,植物多样性可能干扰害虫赖以寻找寄主的视觉或嗅觉刺激,影响了害虫对寄主植物的侵染,或者改变生境内的微环境和害虫的运动行为,致使害虫从寄主植物中迁出,导致寄主植物上的害虫下降。
协同性假说:
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系统叫做生命系统。
由大到小依次为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但单细胞生物不具有系统、器官、组织层次,细胞即是个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直接构成的,因此没有(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层次;病毒是生物,但不是生命系统。
自然系统的最高级形式,是指能独立与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内部的有序性、发展与繁殖的系统。
种群自然控制:natural control 指天然种群的个体数受到种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的限制,而被维持在有限的变动范围内的过程。
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在种群自然调节中,其作用与种群密度有关系的那些调节因素。
非密度制约因素: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大小随着种群密度而改变,属于密度制约因子,有调节种群数量,维持种群平衡的作用,如食物、天敌和流行病等;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大小并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属于非密度制约因子,对种群密度不能起调节作用,如温度、降水和天气变化等。
逆密度制约因素;指随密度增加而促进繁殖的因素。
条件过程:指栖息场所的物理化学条件、结构、食物量及供给率等构成了环境的负载力,决定上限。
这种具有界限作用、规定调节密度水平的因素,其作用过程称为条件过程。
扰乱过程:促使昆虫密度离开平衡密度的过程。
调节过程:当昆虫种群数量超过平衡密度时,个体数的增加受到限制,在平衡密度以下时,则存在促进个体数增加的反馈机制,这种作用称为调节
过程。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问题: 有害生物种群的自然控制。
见资料第三部分边际分析原理:如果防治害虫的目标是取得最大利润,则投入与所得到的收入二者相等时,为是否进行投资的临界点(边际值marginal value)。
经济受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EIL):EIL是权衡虫害在经济上是否值得防治的指标,具体是在害虫管理中,当经济效益达到最佳时害虫的最低密度。
所谓经济危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 (EIL),这是一个临界的害虫密度,在这个密度时实施人工防治的成本刚好等于由于防治而得到的经济效益。
经济危害允许水平(EIL)是指林木因森林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与若防治其危害所需费用相等条件下的材积损失程度或病虫情指数(虫口密度、感病指数等)。
经济阈值(防治指标economic threshold=ET):概念于50年代首先由Stern(1959)正式提出,他把ET定义为:害虫的某一密度,对此密度应采取防治措施,以防害虫达到经济危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简称EIL),即引起经济损失的最低虫口密度.不少的学者在ET的研究中,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对于经济阈值的争论问题,盛承发(1989)结合棉铃虫ET的研究工作,对经济阈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剖析,并提出经济阈值的新定义:“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