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认识[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目标;《历史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远比单纯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重要得多。

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传统历史教学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强调唯智力教育,重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智力的开发,却撇开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理想人格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1、从教学目标上来看,传统的历史教学把培养高智商的人才作为最终的目标。

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怎样传授知识、怎样提高学生的智商,无形中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教材中明晰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历史知识、理论成为了师生的标准答案,拘泥于教材的结果则是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的培养成了附属的产物。

3、从教学方法上来看,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加之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漠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无非是“灌输式”、“填鸭式”,学生完全成为了知识的“填充器”,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4、从教学评价上来看,标准化的测验方式是历史教学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分数把学生分为了三六九等。

二、《历史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提出了如下要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这些要求在性质上属于“体验性目标”,与知识、能力要求的“结果性目标”相对,这些体验性目标可以通过“增强”(如,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如,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如,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感受”(如,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欣赏”(如,欣赏古代书法、绘画、音乐)、“加深”(如,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体会”(如,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等词汇和语句描述进一步细化。

三、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应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加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教学中诸多目标的关键,是历史教学目标中的核心要素。

我们不应否认知识、能力目标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更要认识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于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所具有的巨大导引作用。

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目的是为了促使教学活动从“知识、能力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

“情感”不但是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而且包含学生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是指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而且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一方面既强调学生个人的价值,又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另一方面则既强调科学的价值,又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教师应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当做历史教学的灵魂,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不断追求真善美,历史教学也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