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时作业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肯德基、麦当劳等连锁企业在进入伊斯兰教国家时,会按照当地风俗供应特定产品;可口可乐根据中国十二生肖等文化特色,推出生肖产品,迅速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同。
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A.跨国公司逐渐弥合文化分歧B.文化心理影响市场行为
C.地方特色文化阻碍生产经营D.国际分工承载文化交流
2.美国思想家芒福德指出,对工业革命影响最大的发明或许并非蒸汽机,而是钟表。
钟表令劳动不再以天(或季度),而是以小时(甚至分钟)为单位被组织起来。
其意在强调()A.钟表使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B.钟表决定了生产组织形式
C.生产力发展压缩工人休闲空间D.工业化推动钟表技术发展
3.17世纪初,在荷兰饮中国茶的只限于少数富裕阶层。
但到了18世纪后半叶,普通人家也习惯在午餐后不久饮茶,较富裕家庭的饮茶时间则移至午后末尾;与此同时,人们在早餐前或早餐时喝茶的习惯也逐渐出现。
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与东方贸易的扩大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崇尚东方生活方式
4.现代欧洲语言中的市场、关税、港口、盐税、暗礁、交通、冒险、支票、杂志、酒精、零、代数学、集市等词语皆源自阿拉伯语。
由此可见()
A.阿拉伯人阻断欧洲与东方的贸易B.阿拉伯文化融汇了东西方文化精华
C.现代欧洲语言起源于阿拉伯语D.阿拉伯人对欧洲商业经济影响深刻
5.如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
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D.“商业革命”的兴起
6.“他把西班牙国旗,高插于那个海岛之.前后共来往西班牙和新大陆四次,但他至死以为他所发现的是亚洲。
”材料中“他”的航线是图中的
A.①B.①C.①D.①
7.1518年3月,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为了给你们以最大的恩惠,朕愿意,如果在你们发现的岛屿已超过六个的情形下,你们六中取二,而且此后获得当地应交给朕的全部收入、租税的十五分之一。
这说明麦哲伦航行的目的是()
A.探索未知世界B.划分势力范围
C.强化封建王权D.追求巨额财富
8.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其《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关于金鱼颜色形成的资料来说明动物有人工选择的问题。
据统计,在达尔文的著作中,提到中国中医学和植物学资料的达104处之多。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B.中国的中医药学受到世界广泛认可
C.西方生物科学深受中医药学的影响D.西方科学在理论研究领域早于中国
9.学者高德步针对近代以来的国际经济格局评论道:一种与机器生产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
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
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国际政治格局的不合理性加剧B.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逆转
C.国际经济格局得到优化D.专业化生产趋势日益加剧
10.在17世纪30年代的一幅主题为接待访客的风俗画(如图)中生动展示了中国青花瓷如何被装饰在一个荷兰中产阶级家庭的室内,壁柜顶端摆放着的各式青花瓷盘和瓷罐等器且体现了主人对收藏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物品的自豪感。
这幅作品可以用来说明()
A.欧亚地区生活习俗的交融B.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C.西学东渐传播了科学知识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
11.19世纪20年代以后,下午茶逐渐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
之前,英国人的食物以肉类为主,现在则是面包等茶点为主,辅以少量的肉类。
下午茶进入英国人的生活之后,晚饭推迟到了19点以后。
这主要反映了()
A.工业化时代奢靡风气的盛行B.不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C.英国茶叶消费量的增加D.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12.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
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13.美国许多州名和地名源于印第安部落语言,印第安文化中一些反映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的词汇也进入了英语。
除此之外,美式英语还吸收了许多来自非洲黑人的单词。
这一状况说明了()
A.美国文化多元的特征B.美式英语脱离了英国本土语言
C.美利坚民族国家形成D.美式英语脱离了美洲本土语言
14.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上层社会。
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①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
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人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B.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
C.英国本土茶叶种植的扩大D.饮茶文化的引入推广
15.“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这种分布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茶叶贸易路线的不同B.地区方言发音的差异
C.海陆丝绸之路的推动D.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
16.下图是清代广州画家关联昌19世纪中后期所作系列画之一。
该画作采用水粉颜料,以精确的景物结构、明丽的色彩为主要特征,形象的表达了中国人一生的各个阶段。
据此可知
图《中国人的一生:就学》
A.中国传统文人画不断发展B.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转型
C.该绘画是中西合璧的产物D.传统水墨画注重形神兼备
17.1912年,一位年轻人剪辫之前在照相馆留影(下图),照片背后有题识:“壬子秋八月,欲剪发,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即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相馆。
计印二张大洋八毛。
”这反映了
A.近代男子服饰趋向西化B.社会生活受到时代变迁影响
C.社会保守思想较为强大D.民众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
18.读下表:1840——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
1840年1860年1894年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59732.760471.058915.8
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620.9628.6612.4
土布消用洋纱量(万担)2.53.5143.4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据此可以推断
A.民族工业的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B.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
C.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D.欧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
该状况反映出()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全球经济秩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
C.该时期的国际关系日趋简单
D.亚非拉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益最大
20.明朝中后期,中葡两国的贸易中,中国主要输出生丝、丝织品、黄金、水银、瓷器、朱
砂、麝香等;葡萄牙输往中国的主要是白银、胡椒、苏木、檀香等。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B.朝廷严厉实行“海禁”政策
C.中国工艺制造水平领先世界
D.中国较早完成近代社会转型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贸易中心在古代是推罗(西亚古城)、迦太基和亚历山大里亚,在中世纪是热那亚和威尼斯……世界交通枢纽在中世纪是意大利,在近代是英国,而目前则是北美半岛南半部……加利福尼亚的黄金(发掘)和美国的不断努力,将使太平洋两岸很快就会同现在从波士顿到新奥尔良的海岸地区那样,人口也那样稠密,贸易也那样方便,工业也那样发达。
那时,太平洋就会像大西洋在现代,地中海在古代和中世纪一样,起到伟大的世界水路交通线的作用;而大西洋的地位将要降低,而像现在的地中海那样只起一个内海的作用。
——摘编自马克思《时评·1850年1—2月》材料二谈到中国,那么,我在仔细分析了1836年以来的贸易动向之后,可以肯定地说……五口通商和(英国)占领香港仅仅产生了一个结果:贸易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摘编自马克思《马克思致恩格斯1858年10月8日》材料三明清以来,为了防范海盗对沿海地区的侵扰,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野蛮地轰开了中国大门。
1872年,有朝廷重臣在奏折中提出,当时欧洲国家一步步接近中国,要求和中国通商,中国正面临三千余年一大变局。
——摘编自张峰《马克思论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全球贸易网变化的主要趋向,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全球贸易网变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2年,日本在华经济调查人员于上海出版日文版《清国通商综览》,该书目录中就有“金融”一词。
1898年,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提到“金融机关渐渐通行”。
1899年6月,日本人河濑仪太郎在《湖北商务报》编译日文《设立日清银行之要》,文中说:“欲
振张日清贸易……不可不具备金融(金融二字犹言流通金银)机关”。
该年7月,在日本横滨出版的立宪派《清议报》发表译文《俄国募集铁道公债》,文中提到,“当先查金融市场情形为要云”。
1901年,湖北留日学生监督钱恂指出:荷兰银行“以扶育府民事业为目的,故每便于市上之金融(犹上海市俗称银根)。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撰文指出,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大都市“遂为全地球金融(谓金银行情也)之中心点”。
从1903年后,“金融”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
1903年,浙江留日学生无逸在《中国金融之前途》一文中论述了浙江金融实际受上海金融控制,上海金融实际上又为外商银行控制,为了中国金融界的安全,中国应发展自己的金融机关,该文54处使用“金融”。
《杭州金融机关组织表》还列出了杭州票号、银号、钱庄的店名及经营内容等情况。
——摘编自孙大权《“金融”一词在中国近代的起源、演变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金融”一词在华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金融”一词在华传播特点形成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传说时代“神农尝百草,遇赤得茶而解”开始,茶就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
魏晋以来,茶因清淡虚静而渐渐受到佛、道教徒的广泛受用。
唐朝时,饮茶多以茶饼研木,煮茶时讲究“三沸”,使得烹茶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
当时南方产生了官茶四、寺茶四、农茶园等不同形式的茶园,仅湖州造茶一年就是“万八千四百八斤”。
唐朝政府还开辟茶马古道、开设茶马交易市场,强化边设管理。
随着唐朝与日本、印度、波斯、非洲国家的交流,茶叶也交流到了世界各地。
宋元时代,出现了在茶中添加马奶、红枣、枸杞、油酥等物的习俗。
明清时期,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形成了一条海上茶叶之路,以茶叶为大宗、经蒙古高原到俄罗斯的恰克图贸易也走向兴盛。
——彭星霖《基于历史角度分析茶业在我国的发展与兴衰变化》等材料二1657年,荷兰人把少量中国红茶转运英国,茶叶首次登陆英伦。
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迎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饮茶嗜好被带入宫廷,引得“英人争先恐后以饮茶为一荣幸事”。
1668年,东印度公司控制了北美十三州的茶叶转运,使得当地茶价高出英国本土一倍。
19世纪,葡萄牙王室为解决财政问题,将中国茶树引种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郊的皇家植物园,种植、采摘和烘焙茶叶的方法与中国完全一样。
在中国茶农指导下,巴西种茶业一度蓬勃发展,在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上,巴西出产的茶叶赢得了广泛赞誉。
巴西人至今仍把茶叫作“洒”,与中文发音非常接近。
秘鲁、牙买加、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也都开展过中国茶树的引种工作。
——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等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意义。
参考答案:
1.B
2.A
3.B
4.D
5.A
6.C
7.D
8.C
9.A
10.B
11.B
12.B
13.A
14.B
15.A
16.C
17.B
18.C
19.B
20.C
21.(1)主要趋向:世界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从欧洲向北美转移;东亚沿海地区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太平洋贸易地位得到提升,地中海、大西洋贸易的地位逐渐下降。
(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成因: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扩展;资本主义制度在北美的扩展太平洋航线的开辟和发展;北美资源丰富且开发加快;中国等亚洲封建国家国势转衰,国门洞开(欧美大国加强了对东亚的殖民渗透和侵略)。
(答出两点即可)
(2)影响:工业文明和现代文化向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扩展;华工等外来移民向北美的矿山汇聚,增加了美洲文化多元性;中国被迫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西学东渐加快;西方服饰、餐饮、出行方式和休闲文化,在东亚的通商口岸得到传播;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交
流;客观上有利于工业文明的扩展;对亚非拉民族文化造成了冲击。
(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2.(1)特点:由日本传入;传播者主要是中国留日学生和资产阶级维新派;传播途径多样,包括出版书籍、报纸、杂志等;传播内容丰富,涉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政策等;传播目的明确,主要是为了振兴民族经济,摆脱外国资本控制。
(2)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极向西方学习,金融制度逐渐完善,成为晚清学习的榜样;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道,金融改革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增加;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中国金融市场受到冲击,需要加强金融管理和控制。
23.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传播了中华文化,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