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文昌鱼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文昌鱼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
林学钦
厦门拥有的珍贵文昌鱼资源,是自然恩赐的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但由于过去一个时期的开发不当与管理乏力,厦门文昌鱼资源日趋衰败,亟待拯救。

继2004年,厦门海洋生物科研人员首次取得文昌鱼人工繁殖成功之后,2005年,厦门市水产研究所的《文昌鱼人工育苗技术》课题研究又获重大突破,人工培育出约80万尾体长0.45~0.70cm的文昌鱼鱼苗。

这一成果对养护,恢复濒危的、名噪世界的厦门文昌鱼资源,无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何管理好厦门文昌鱼资源?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厦门文昌鱼资源发展经济?便成为随之而至的议事议题。

文昌鱼——厦门海域得天独厚的珍贵生物资源
尽管文昌鱼在热带与亚热带都有广泛分布,我国从渤海到海南沿海也有文昌鱼栖息,但能以超过200尾/㎡的高栖息密度与大面积的栖息海区形成“渔场”,并生成相应的商业性捕捞规模的“渔业”,世界上则只有厦门。

1923年,厦门大学生物系美籍教授莱德,在带领师生对厦门海区动物分布进行考察时,惊奇发现了厦门文昌鱼及其捕捞业,莱德教授撰写的《厦门大学附近之文昌鱼渔业》一文,在美国刊物《SCIENCE》发表后,厦门同安刘五店丰富的文昌鱼资源蕴藏量与绝无仅有的捕捞开发,引起国际上生物学界的广泛瞩目。

据资料:同安刘五店文昌鱼捕捞业,有三百多年历史,捕捞量保持在150吨/年左右,最高年份的1933年,曾达282吨。

文昌鱼的进化形态处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它的摄食、排泄机能象无脊椎动物,但血管、呼吸、神经系统与胚胎发生过程却有脊椎动物模样;在生物化学上具有脊椎动物所含有的磷酸肌酸物质,但却不具备脊椎动物的血红蛋白与铁的化合物,而含有一种特殊的元素—钒。

所以,无论从形态、生理、发生与生化方面看,都说明它是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过渡类型动物与见证;是脊椎动物祖先的模型。

为此,达尔文高度评价文昌鱼的学术价值说:“这是伟大的发现,它提供了指示脊椎动物起源的钥匙”。

由于文昌鱼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再加上它因为没有脊椎,不能留下古远的化石遗迹,但却活到现在,所以被誉为“活化石”。

因此,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都视为珍贵的生物材料,世界上有关文昌鱼的研究,无不取材厦门文昌鱼。

由于文昌鱼的珍贵,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此外,厦门文昌鱼还蕴含着浓郁的地方风情文化内涵,据民间传说:古代,文昌皇帝以鳄鱼为坐骑渡海鳄鱼屿时,鳄鱼咀里掉下的许多小蛆,落海后,竟变成许多“鱼”样的生物,后来,这些生物在同安海域繁衍生息,供当地渔民捕捞为生。

为纪念文昌帝君赐与的福祉,所以取名:文昌鱼。

一条“鱼”,能与地方风情结合产生文化,也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厦门文昌鱼之有别于他处文昌鱼,成为“一枝独秀”,正是“脱颖”于它独有的商业开发的经济价值,学术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底蕴丰厚的风情文化价值。

厦门文昌鱼是厦门拥有的珍贵海洋生物资源,必须十分珍惜!
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文昌鱼资源的管理手段
世界上已知的文昌鱼有12种,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但大都数量极少。

中国大陆沿海的文昌鱼有2种:短刀偏文昌鱼与厦门文昌鱼。

青岛文昌鱼是厦门文昌鱼的一个变种。

文昌鱼是一种营钻砂生活的半底栖生物,白昼潜伏砂中,夜间游泳至水面觅食活动。

文昌鱼栖息环境的底质为粗颗粒砂质,大体结构是:0.5mm~1.5㎜直径砂砾占79%,直径0.5㎜以下细砂18%左右,贝壳碎屑、粘土等约2%~3%。

从适宜文昌鱼栖息的底质面积与栖息密度,可以测算文昌鱼的蕴藏数量。

厦门文昌鱼的历史分布地主要在同安刘五店鳄鱼屿周边(见图)。

当地渔民捕捞文昌鱼持续了三百余年,1945~1956年间,每年从这一栖息地起捕的文昌鱼在50~100吨之间,历史上最高记录的1933年曾捕捞282吨,刘五店文昌鱼蕴藏资源的丰足与稳定由此可见一斑。

上个世纪60年代后,由于不当开发与环境破坏,刘五店文昌鱼栖息地的资源蕴藏量日渐衰败。

据1986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承担农牧渔业部《文昌鱼资源调查》研究项目的调查结果:刘五店的文昌鱼传统产地临危,厦门文昌鱼主要栖息场已南移至厦门岛东部及同安与金门之间。

1989年,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对厦门东部海域文昌鱼栖息地的调查也证实:黄厝海区文昌鱼平均栖息密度227尾/㎡,为全国之冠;而同安湾鳄鱼屿文昌鱼传统栖息地仅为110尾/㎡。

为此,呼吁在厦门文昌鱼栖息海域,建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与增殖宝贵的厦门文昌鱼资源。

1991年,经厦门市政府批准,正式建立市级的(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市级、省级、国家级三级)、野生生物类别(我国自然保护区分为: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与自然遗迹类三类)的自然保护区《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海域总面积63㎞2,包括4个海区:
——黄厝海区。

为N24°27′35″,E118°10′25″;N24°27′35″,E118°11′00″;N24°26′15″,E118°09′00″;N24°24′35″,E118°09′00″;N24°24′35″,E118°11′00″等5个地理坐标联线封闭的区域。

——欧厝以南十八线海区。

N24°30′45″,E118°14′00″;N24°31′45″,E118°19′45″;N24°30′45″,E118°20′00″;N24°28′25″,E118°14′40″等4个地理坐标联线封闭的区域。

——鳄鱼屿海区。

N24°36′30″,E118°09′40″;N24°36′30″,E118°10′53″;N24°35′05″,E118°09′40″;N24°35′05″,E118°10′53″等4个地理坐标联线封闭的区域。

——小嶝海区。

为N24°34′05″,E118°24′10″;N24°33′10″,E118°25′00″;N24°32′00″,E118°21′30″;N24°31′20″,E118°22′10″等4个地理坐标联线封闭的区域。

据批复,文昌鱼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由厦门市海洋管理处负责,归口当时的市科委领导,运作经费由国家海洋局提供,不足部分市财政核拨。

1999年9月,厦门市将厦门文昌鱼连同中华白海豚与白鹭,一起向国家申报建立《厦门海洋珍稀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务院于2000年4月批准。

至此,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由市级提升为国家级。

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文昌鱼资源管理状况及问题
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建立后,经费、人员、设施均未能协调落实,责任部门的运作举步维艰,
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因此陷入困境。

由于保护区的实质仅是“概念化”的,对保护区的文昌鱼资源疏于管理、力度不大。

所以,保护区的文昌鱼资源实际上非但不能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而且屡遭侵害破坏,日趋衰败。

据调查,自然保护区文昌鱼资源的破坏主要来自于:
1、直接的采捕
以渔民在利益驱动下的过度开发为最严重。

如1994年以前同安渔民的滥捕;2004年8月6日,黄厝文昌鱼保护区发生的大量渔民为追逐每公斤400余元的高额收益,进入保护区进行恶性采捕的事件等等,都直接危及文昌鱼资源的持续保有量。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海域采砂作业,入侵文昌鱼保护区的事件屡有发生,在挖取大量海砂的同时,无形中也糟蹋了大量文昌鱼,其破坏文昌鱼资源的程度,与渔民的酷渔滥捕“异曲同功”。

此外,象“电捕”这类毁灭性捕捞作业,虽然它的捕捞对象不是文昌鱼,但它所到之处,不论什么鱼都“在劫难逃”。

2、间接的生境破坏
适宜的底质类型是影响文昌鱼生存的最重要因素,文昌鱼保护区周边的筑堤围堰、海岸工程、恶意倾倒建筑土头垃圾以及水产养殖等等一些削减水动力与注入泥污的因素,都会恶化环境,造成对文昌鱼生存环境的破坏,一旦失去生存环境,就不复有文昌鱼存在的可能,文昌鱼资源因此衰退枯竭,理所当然。

根据1994年对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一项调查,在黄厝海区,因生境破坏,文昌鱼栖息密度下降到只有7~8尾/㎡,鳄鱼屿海区则不到1尾/㎡。

目前,文昌鱼保护区更面临着一场新的生境破坏危机,筼筜湖清淤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尾水污泥排放至面积60万㎡、总库容250万m3的何厝废弃盐场,根据测算,清淤前期,库容尚足供让泥污静置,可以实现清洁排放,基本不会对盐场东侧海域造成环境影响,但工程后期,一方面污泥浓度升高,同时泥场库容减少,估计很难做到静置达标排放,而何厝泥场外海域,正是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含有大量泥污的排放尾水,将对该处文昌鱼自然保护区造成致命的威胁,这是必须引起重视并提前处置好的问题。

厦门海域空间有限、功能多样,而且文昌鱼保护区建立以来资源状况变动较大,很有必要调整。

有专家认为:63㎞2的文昌鱼自然保护区面积似乎过大,不切实际,与其实行大范围的、松散粗放的“概念化管理”模式,不如实施瞄准范围的、精致化的“有效管理”模式。

为此,专家建议调整保护区:鳄鱼屿海区底质环境改变,已不适合文昌鱼生存,如不能恢复,建议撤消;黄厝海区离岸1㎞范围,底质“泥化”严重,文昌鱼生境条件严重恶化,建议该保护区北端界线缩进1㎞;欧厝以南十八线海区,划定时并未作过调查,仅根据渔民口头陈述指定,而范围却大达35㎞2,缺乏科学依据,建议调查后据实重划。

整个文昌鱼保护区面积,认为缩小至30㎞2更有利于精致化管理,也不会与其它功能争海。

保护好厦门文昌鱼资源发展厦门文昌鱼经济
厦门拥有得天独厚的文昌鱼资源,具备发展“文昌鱼经济”的独特优势,但此前,可认为厦门
尚缺乏“经营文昌鱼”的理念。

研究自然保护区的学者认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不能仿照一些国家采取“只保护,不开发”,原封不动任其自然发展的“纯保护”模式。

而应当走“保、研、产”结合,保护与开发并举的道路。

在不破坏保护区生态环境,不干扰保护对象自然生存状况的前提下,应当适度开发。

保护区内要划分不同功能区域,有区别地进行管理与开发。

对保护种源的“核心区”,要严禁一切干扰;对作为试验性与生产性科研基地的“缓冲区”,可开辟为保护区的重要设施基地与教育基地;“外围区”是开放的多用途区,可以开展有限制的生产活动,经营适度的旅游观光产品。

发展“厦门文昌鱼”经济,文昌鱼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依托。

所以应当刻不容缓地对《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区划,划定“核心区”,“缓冲区”与“外围区”,按不同功能进行精致化管理与合理化开发。

“核心区”以加强“厦门文昌鱼”的种源保护为主。

没有种源就没有厦门文昌鱼;没有“厦门文昌鱼经济”。

经营“厦门文昌鱼”,应当首先抢注“厦门文昌鱼”品牌,“核心区”的“厦门文昌鱼”可有限制地开发利用,作为价格昂贵的科研生物材料与教学用生物标本出售。

厦门市水产研究所文昌鱼人工繁育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人工放流增殖资源,类似试验在“缓冲区”开展最为合适;2002年,厦门一中学生在第53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获奖的《厦门文昌鱼遗传多样性及资源保护》研究,也得益于与厦门文昌鱼栖息地“近水楼台”。

据此,如果把“缓冲区”经营为向全国开放,向世界开放的科研、教学基地,经济收益也不可低估。

按照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有关法规,严格地说,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文昌鱼是不准捕捞的,但因为厦门文昌鱼是多年生动物,寿命3~4年,到生命末期,即使不捕捞利用,也会自然死亡。

同时,文昌鱼栖息环境底质,也与耕地类似,如果不进行“翻耕”,底质“泥化”,反倒不利于文昌鱼繁衍生存,因此,适度的捕捞并不破坏文昌鱼资源,同安刘五店的“文昌鱼渔业”得以维持三百余年,就是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范例。

所以,在“外围区”可以通过“限额捕捞”(total allowable catch)管理,起捕一定数量的文昌鱼作为商品。

在进行捕捞生产活动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旅游,发展“体验式”的休闲渔业——让旅游者卷起裤管,赤脚下海,在沙塭上操起铁锄、竹筛,从砂砾中筛出活蹦乱跳的银色“小鱼”,感受投身大自然的愉悦与劳动收获的欢乐,打造独一无二的、高附加值的“厦门海洋休闲旅游”新鲜产品,为增加旅游收益开辟新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