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分析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视界
Science&Technology Vision
Science&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
界
数学分析作为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数学专业与信息专业的一门
基础课,担任着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工具的重任。
同时,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及数学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
作用。
我系的数学分析课程设置为272学时,分为三个学期,时间是大
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上学期,依次是80,96,96学时。
课程配备专业
的习题课老师,每学期有1/4到1/3的习题课时。
从数学分析的特点出
发,针对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数学分析进行适当改革显得优为必
要。
1加强入学专业知识的教育
围绕我院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计划,以就业和深造为导
向,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教育思
想。
在入学之初,对学生做有关数学专业和素质的报告,让学生在大学
开始阶段能近距离感受专业,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做好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内容的衔接
刚入校的学生要接收数学分析的内容,必然是建立在高中数学基
础之上,而随着高中数学教材的不断改革,高中数学教材与大学数学
衔接就显得不够完美。
例如高中数学教材有极限定义,有求导公式,这
些内容都是大学数学分析1重点讲授内容。
部分原有的内容如三角函
数的一些计算公式,反三角函数,极坐标等在高中不再讲授或难度降
低,而大学数学分析中求积分等却是以这些为基础的。
因此,教师不仅
要熟悉熟悉分析的教学大纲,还要及时了解高中的教学大纲,对数学
分析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数学分析1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极坐
标,反三角函数和三角函数的一些计算公式,减少导数的部分计算等
内容。
同时,在讲课中贯穿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性的特点,帮助学生建
立“变”与“无限”的概念,使他们顺利建立学习数学分析的基本思维方
式,建立逻辑思维能力,顺利完成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内容的衔接。
3采用多种手段的交叉教学模式
数学分析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和逻辑性强。
教师要将先进的教育
技术手段融入教学活动中,采用粉笔,口授,多媒体的教学模式。
对教
学中的定义,定理的描述和推导采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
让老师动手同时让学生动脑,有助于逻辑思维和推理论证的思维的培
养。
在内容凌乱和空间图形上,如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体积,特
别是多重积分计算是个难点,教师可以用数学软件制作出函数图像,
直观的图形可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找出函数的积分区域,理清思路
便于求解。
而在增加信息量和节约课时上多媒体课件有着独特的优
势。
但在使用多媒体时也要避免信息量过大,忽视学生的反应,片面追
求课件画面美观。
采用多种方式教学,充分发挥不同教学模式的各自
特点,既能满足数学分析教学要求,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
这样既保留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直接,自然的交流方式,又培
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计算能力。
4将数学史融入教学中
数学分析一小节课时长50分钟,学生在50分钟里难以一直保持
精神高度集中,以至于上课打瞌睡,玩手机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
数学史,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分析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
积极性。
数学史包括了数学知识的整个发展历史,学生不仅可以了解
数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萌芽,发
展,成熟,而且可以看到数学家在求知路上的艰辛和付出,从中领悟创
造性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贯穿数学概念,理论的产生和发
展情况,就能够将它们讲深讲透,学生学起来也易于接受,而且也扩大
了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避免了单纯的知识点式的教学模式,学生避免
了单纯的数学形式变换的训练。
5加强数学分析网上资源的建设
以我校校级数学分析精品课程和校级数学分析教改项目为基础,
进一步加强数学分析课件建设和网上资源的共享。
制作一套好的数学
分析课件,抓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得主动,积极,也可以
突破时空的限制,突出教学的重点,化解教学的难点。
建立试题库,让
学生在课后有良好的学习资料。
建立在线答疑系统,让学生有问必
有答,使学生通过该网站既能自主的进行学习、测试,也能够与教师
进行在线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6.
[3]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王静]关于数学分析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
杨国英刘小琼
(河南理工大学数学系,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数学分析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连贯,注重数学概念和数学理论的来龙去脉,用多种手段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分析;课堂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此文为河南理工大学教改项目、河南理工大学精品课程项目研究成果,后者项目名称《数学物理方程》,前者项目编号2012JG071。
(上接第29页)[2]平章起.成年仪式:兼及青年文化适应[M].
天津:天津古籍
出版社,2002.
[3]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湖南教
育出版社,1998.
[4]徐光兴.跨文化适应的留学生活: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援助[M].上海:上
海辞书出版社,2000.
[5]曹云华.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注释:
①Kim.Becoming Intercultural: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Z].Sage Publicatlons,2001.
②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9:45-46.
③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明[J].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6):704.
④石卉.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J].唯实,2009(11).
[责任编辑:周娜] 20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