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生活气息地域色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专题训练-----生活气息、地域色彩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味神
王东梅
俺姥说,俺爹身上有味神,俺爹做啥都好吃。

俺爹炖鱼炖肉,俺姥说好吃。

俺爹熬萝卜煮白菜,俺姥也说好吃。

俺爹就高兴了。

俺爹高兴了就只会咧着大嘴傻乎乎地笑,俺爹说,只要您老爱吃,俺就天天给您做。

俺姥说,你做,俺帮你。

说着俺姥就踮着小脚刷锅洗碗。

俺爹看俺姥的小脚耍杂技似的走东走西,赶紧把她推到炕上,说不用您老帮忙,您坐在炕上等现成的就行。

俺姥说,干坐着吃现成的,不成老废物了。

说着抓过炕边俺妈纳了一半的鞋底,可是毕竟是人老体衰了,扎得动锥子,却勒不紧麻绳了。

俺姥叹口气,又拿起俺掉了扣子的小褂。

只是一对老花眼咋也找不着扣在哪。

俺姥就生自己的气,从炕上哧溜下来,搬把板凳坐到大门口。

俺姥说,俺坐这儿看大门,也算俺没闲着。

俺爹就又咧着嘴笑,说,好。

俺爹看见高门楼上打下一缕暖阳,正落在俺姥怀里。

俺姥坐在暖阳里探着脖子往街口望,直望到暖阳从怀里跳到肩上,才等来一位老哥。

俺姥赶紧抻着脖子叫:
老哥,是去街里赶集不?
人家说,是啊。

俺姥就和人家搭话:赶集累了,就去街东头的大柳树下歇歇。

大柳树下就是俺家,喝水也成。

人家就谢她o
俺姥说,不谢。

烦老哥喝完水给俺儿子带个话,就说俺想家了。

俺儿叫大坏。

人家说记下了。

可是,直等到下个集日了,大坏舅也没有来。

俺姥就还坐在门口望,竟然把上次的老哥又望来了。

俺姥问,话带到没?
人家说,话带到了。

你儿说忙着浇地,过几天再来接您。

俺姥就哦着,谢了人家。

又过了好几个集日,大坏舅还没有来。

俺姥就又托人带话,说想家想得紧了,这回大坏舅带回话说,还是忙,在剐草。

俺爹又在灶上炖鱼,一条大鲤鱼。

俺姥说,放了醋,酸溜溜的真好闻。

俺爹说,也香
呢。

俺姥说,指定香。

许是大门口坐着,吸了凉气。

也许是台阶上石头太阴,屁股底下着凉了。

刚睡醒晌觉,俺姥就闹起了肚子,刚吃下去的大鲤鱼一会就没了影儿,俺姥直叨叨可惜了。

第一回第二回还行,拉到第三回,腿软得就说啥也站不起来了。

俺爹背起俺姥就往屋里跑。

俺姥就在俺爹背上嚷嚷:可丢死人了,可丢死人了,这事儿咋能让姑爷干呢。

俺爹就问,姑爷不是半个儿?
刚到炕上,一个没收住,俺姥就拉了一裤子。

俺姥觉着后脊梁沟都开始冒酸气了,人软得像面条,俺姥说:快去喊大坏来,让他接俺回家。

俺可不能死在你这屋里呀!"
俺爹也是看着俺姥脸色不对,怕有个啥万一,赶紧烦人去叫大坏舅。

人去了大半天才回来,说大坏舅在拐香油,腾不出空。

还没说让人再去叫,俺姥就又拉了。

俺姥打上吊瓶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了,第二次去叫大坏舅的人回来了,身后跟着大坏舅。

大坏舅拐香油时穿的大围裙还挂在脖子上。

趴在炕边叫了一声娘,俺姥的眼泪就掉下来了,俺姥说,大坏呀,你娘要死了。

死不了,死不了。

大坏舅说着,一双手在大围裙上蹭来蹭去。

天黑透的时候大坏舅回去了,俺姥还躺在俺家炕上。

大坏舅说,明天把香油卖了,给俺姥看病。

俺爹说,不用,俺有钱。

"大坏舅摇着手,出了俺家的高门楼。

后半夜,俺爹趴在俺姥枕头边问,娘啊,想吃点啥?
俺姥的眼泪就一双一对的打在枕头上,俺姥说,儿啊,你是姑爷,俺可不忍心这样拖累你呀。

俺爹听了,就像小孩儿一样,趴在俺姥枕头边,细声细语地说,俺从小没有娘,俺把您只当亲娘孝顺哩。

后来俺妈说,俺姥病好以后,就只吃俺爹做的饭。

俺姥说,俺爹身上有味神,做啥都好吃。

(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俺爹”是一位淳朴憨厚的人,烧得一手好菜,侍候“俺姥”从不厌倦,把“俺姥”当亲娘一样孝敬。

B.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大坏舅借故忙,不来接“俺姥”回家的不孝之举,衬托了“俺爹”的形象。

C.小说描写“俺姥”纳鞋底时“扎得动锥子,却勒不紧麻绳了”,想钉扣子却找不到扣鼻在哪,这样的描写使小说增加了喜剧色彩。

D.小说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俺姥说”一句,首尾呼应,强调了“俺姥”对“俺爹”的夸赞,也强化了小说的主旨。

2.小说语言鲜活生动,具有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

由于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

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或一道道黄的山梁,绵延不断。

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清楚。

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就好喽。

破老汉总是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


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

春天播种;夏天收麦;秋天玉米、高粱、谷子都熟了,更忙;冬天打坝、修梯田,总不得闲。

单说春种吧,天不亮,耕地的人们就扛着木犁、赶着牛上山了。

太阳出来,已经耕完了几垧地。

一行人慢慢地、有节奏地向前移动,随着那悠长的吆牛声。

吆牛声有时疲惫、凄婉;有时又欢快、诙谐,引动一片笑声。

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

那时只以为是坐骨神经疼,或是腰肌劳损,没想到会发展到现在这么严重。

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

“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老老小小见了我都这么说。

在那个地方,担粪、砍柴、挑水、清明磨豆腐、端午做凉粉、出麻油、打窑洞……全靠自己动手。

腰腿可是劳动的本钱;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

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

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

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

也许还因为他穷吧,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

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

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

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①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

“老汉的日子熬煎
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

”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

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

那孩子小名儿叫“留小儿”。

留小儿总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

“哈时想吃肉,就吃?”“嗯。

”“成天价想吃呢?”“那就成天价吃。

”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

“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肥肉,很奇怪。

她仰着小脸儿,望着天上的星星;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

留小儿的大②死得惨,平时谁也不敢向破老汉问起这事,据说,老汉一想起就哭,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听说,都是因为破老汉舍不得给大夫多送些礼,把儿子的病给耽误了;其实,送十来斤米或者面就行。

那些年月啊!
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

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

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

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

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

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

譬如:春天燕子飞来时,家家都把窗户打开,希望燕子到窑里来作窝;很多家窑里都住着一窝燕儿,没人伤害它们。

谁要是说燕子的肉也能吃,老乡们就会露出惊讶的神色,瞪你一眼:“咦!燕儿嘛!”仿佛那无异于亵渎了神灵。

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

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

那个同学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

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

“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

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

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


唔,我记得他儿子的病是怎么耽误了的,他以为北京也和那儿一样。

十年过去了。

前年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能吃饱,一年
还能吃好多回肉。

她说,黑肉③真的还是比白肉好吃些。

“清平河水还流吗?”我糊里巴涂地这样问。

“流哩嘛!”留小儿“咯咯”地笑。

留小儿给他爷爷买了把新二胡。

自己想买台缝纫机可没买到。

“你爷爷还爱唱吗?”
“一天价瞎唱。


“不是愁了才唱吗?”
“咦?!谁说?”
关于民歌产生的原因,还是请音乐家和美学家们去研究吧。

我只是常常记起牛群,记起那片土地,于是就又想起破老汉那悠悠的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如今,“好光景”已不仅仅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了。

老汉唱的本也不是崖畔上那一缕残阳的红光,而是长在崖畔上的一种野花,叫山丹丹,红的,年年开。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注:①受苦人,即庄稼人的意思。

陕北方言。

②大:爹。

③黑肉:瘦肉或精肉。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小说故事的见证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同时,“我”也是线索人物,使小说内容紧凑、集中。

B.当代作家王蒙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诗,是涓涓的流水……”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美感,小说情节淡化,如散文般平静幽淡,但其中却富有哲理性。

C.小说叙写了“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塑造了留小儿的天真、可爱与对北京的好奇、向往的形象,又为文末留小儿来北京做铺垫。

D.小说描写清平湾秋天,选择典型画面,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将远景与近景组合,写出了清平湾秋日的美丽和生机。

2.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请在文中从不同角度举例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晨
陈忠实
后院的鸡棚里传来一声雄壮而又洪亮的鸡啼,冯老五醒来了。

蒙在木格窗子上的塑料薄膜儿,现出了蒙蒙的亮光,天明了。

冯老五走出上房,一边结紧腰里的带子,一边走到小院里。

夜里落过一场小雪,瓦沟里坐着一层薄薄的白雪,天已经放晴了,农历正月末尾的一弯残月,挂在东塬顶上。

儿子住的厢房的木门板上,挂着一把铁皮锁子。

冯老五心里一惊,夜黑他去哪儿了?
冯老五好容易才从公社书记那里给退伍归来的儿子求得一个社办工厂的指标,昨天傍晚兴冲冲回到家,老伴却告诉他,后晌开了社员会,儿子被众人选上队长了!
春节过完了,队里还没有开工,现在到哪里去找儿子?准备清扫街道的时候,河滩里一阵叽叽嘎嘎的笑闹声传过来了……
冯老五拄着扫帚,看见了大堤的杨柳林丛中,有两三个人影在跃动,叽叽嘎嘎的笑闹声就是从那儿传到村子里来的,他似乎立刻预感到,那里边就有他的儿子。

冯老五走上河堤,进了护堤人住的瓦房里,审视一下炕头,有一本新订的白纸本子,封皮上写着几个字,他还能认得:“冯家滩三队委员会”。

他翻开封皮,第一页上写着什么制度,再一页上,又是什么管理办法,他淡漠地笑笑,把本子扔回到原处。

冯老五从小瓦房出来,走上大坝,他吃惊地看见,在坝头上,他的儿子——冯豹子,正和两个青年在冰窟窿里掏水洗脸呢。

这就是老伴告诉他的昨天后晌选举出来的三个干部,夸下海口要让三队致富的三个人手!其中一个大概发现了冯老五,给他的儿子——那个只穿着绿黄绒衣的高个子指一指,儿子回头一看,随之就朝父亲站着的石坝走来。

“爸!”儿子站在当面,有点不自然,“你一大早跑来……”
“豹子,你来,我跟你说句话。

”冯老五叫儿子,他想避开那两个碍眼的青年,又说:“干脆回家说。


“不行!爸!”豹子说,“我要开会哩!”
“开啥会?”
“社员会。


“开社员会做啥?”
“研究今年的生产、管理和制度。

”儿子说,“我仨夜里凑了个计划,想交社员讨论。


冯老五冷冷地说:“先甭张罗吧!你们选举的干部合不合乎原则?为啥不给我这个支书打招呼?”
“开选举会的时候,你到公社去了,到处找不见,就叫副支书参加了。

你不在,副书记就不能当家?”
“等支部研究以后再说。

”冯老五说。

“不行,爸爸!我们昨晚研究决定了。

”豹子恳求说,“你不能……叫俺们新班子的头一个决议就落空。


豹子站在原地,两条浓浓的黑眉毛朝鼻梁上头挤,挤起来两道高高的肉梁。

他沉默着,不看爸爸,也不看那俩同伴,半天,他猛然转过身,对那俩小伙说:“你俩回村,二牛,你去打铃,挨家挨户都招呼一下;忍娃,你到饲养室,把会场打扫干净!”
二牛和忍娃转过身,奔跑着走了。

天亮了,东山顶峰的那一片蛋青色愈来愈透亮,开始现出明亮净洁的白光。

群山,河川,南塬和北岭,已经呈现出清晰的轮廓。

一阵沉默。

冯老五点着了旱烟,看着儿子,恨铁不成钢地说:“你知道我昨日到公社做啥去了?”
“知道。

”儿子很平静地说,“给我寻出路。


“既然你知道,为啥还要把队长接到手上?”
“爸,我给你说过,我不想到社办企业去!”儿子说。

“爸!”儿子走到他跟前,流着眼泪,“你不要气我!你知道我为啥要当这个队长吗?”
冯老五转过头,瞅着儿子。

“我为你!”
“为我?”冯老五吃惊了,莫名其妙!
“为你。

”儿子肯定说,“你知不知道,社员对你的看法?”
“我当干部二十多年,一没偷,二没抢!谁对我有啥看法?”冯老五理直气壮。

“可是,你起手当干部的时候,大家分的粮食能吃饱,干了二十多年,现在倒吃不饱了!我参军那年,劳值二毛三,去年复员回来,长了七分,三毛!”豹子说。

“那是‘四人帮’捣乱,农业生产受破坏……”
“‘四人帮’垮台三年了,你看邻近的那些队变化多大!可我们队里还是老一套。

而今正月已经完了,我看支部里头也没有个啥举动!”豹子说。

冯老五沉默了,“爸!社员说你是个好人。

”儿子说,“可也对你不抱啥希望。


冯老五觉得儿子说得太扎刺了,说:“你甭吹!农村事情的复杂性,你还没尝过。

”儿子胸有成竹地说:“我们三个昨黑专门给自己订下了纪律!”
“你再想想!甭一时热血蒙心!等到你后悔的时候,就晚了。

”冯老五说,“三队这个烂摊子,凭你仨?哼!好好掂量掂量!”
“我们掂量过了!绝不会比现在更瞎!”豹子说,要是一年没见变化,我绝不赖在台
上!”
村口传来二牛呼叫豹子的声音。

“爸,我要开会去了。

”豹子说,“你也该去听听,你是支书,又是三队的社员!”
“我不去!”冯老五说。

“你该去!爸!”豹子说,“我们给社员拿出一个新管理办法,你听了会吃惊的!”
冯老五看着儿子走下河堤,扯开步子,朝村庄走去。

太阳刚刚冒红,把群山的峰顶染成了红色,雪地里闪烁出耀眼的色彩。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描写往往有象征作用,小说开头“后院的鸡棚里传来一声雄壮而又洪亮的鸡啼”,预示着新时代新生力量的强大。

B.冯老五把冯豹子等人新订的白纸本子“扔回到原处”的细节描写,说明冯老五对这制度不感兴趣,也反映出其思想守旧。

C.小说结尾对初升太阳色彩的描写,暗示冯老五其实已经理解并支持儿子的选择,父子二人冰释前嫌,消除了矛盾。

D.小说通过大量的语言描写来展现父子两代,新旧力量的冲突和较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2.小说语言具有地域特色,多用方言口语,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采薇
汪曾祺
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

初到昆明,带来的盘缠尚未用尽,有些联大同学和家乡邮汇尚通,不时可以得到接济,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处吃馆子。

汽锅鸡、过桥米线、新亚饭店的过油肘子、东月楼的锅贴乌鱼、映时春的油淋鸡、小西门马家牛肉馆的牛肉、厚德福的铁锅蛋、松鹤楼的腐乳肉、“三六九”(一家上海面馆)的大排骨面,全都吃了一个遍。

钱逐渐用完了,吃不了大馆子,就只能到米线店里吃米线、饵块。

当时米线的浇头很多,有闷鸡(其实只是酱油煮的小方块瘦肉,不是鸡)、爨肉(即肉末、音川,云南人不知道为什么爱写这样一个笔画繁多的怪字)、鳝鱼、叶子(油炸肉皮煮软,有的地方叫“响皮”,有的地方叫“假鱼肚”)。

米线上桌,都加很多辣椒,“要解馋,辣加咸”。

如果
不吃辣,进门就得跟堂馆说:“免红!”
到连吃米线、饵块的钱也没有的时候,便只有老老实实到新校舍吃大食堂的“伙食”。

饭是“八宝饭”,通红的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老鼠屎。

菜,偶尔有一碗回锅肉、炒猪血(云南谓之“旺子”),常备的菜是盐水煮芸豆,还有一种叫“魔芋豆腐”,为紫灰色的,烂糊糊的淡而无味的奇怪东西。

有一位姓郑的同学告诫我们:饭后不可张嘴——恐怕飞出只鸟来!
一九四四年,我在黄土坡一个中学教了两个学期。

这个中学是西南联大办的,没有固定经费,薪水很少,到后来连一点极少的薪水也发不出来,校长(也是同学)只能设法弄一点米来,让教员能吃上饭。

菜,对不起,想不出办法。

学校周围有很多野菜,我们就吃野菜。

校工老鲁是我们的技术指导。

老鲁是山东人,原是个老兵,照他说,可吃的野菜简直太多了,但我们吃得最多的是野苋菜(比园种的家苋菜味浓)、灰藿菜(云南叫做灰墓菜,“藿”字见于《庄子》,是个很古的字),还有一种样子像一根鸡毛掸子的扫帚苗。

野菜吃得我们真有些面有菜色了。

有一个时期,附近小山下柏树林里飞来很多硬亮昆虫,黑色,形状略似金龟子,老鲁说这种豆壳虫是可以吃的,好吃!他捉了一些,撕去硬翅,在锅里干爆了,撒了一点花椒盐,就起酒来。

在他的示范下,我们也爆了一盘,闭着眼睛尝了尝,果然好吃。

有点像盐爆虾,而且有一股柏树叶的清香,这种昆虫只吃柏树叶,别的树叶不吃。

于是我们有了就酒的酒菜和下饭的荤菜。

这玩意多得很,一会儿的工夫就能捉一大瓶。

要写一写我在昆明吃过的东西,可以写一大本,撮其大要写了一首打油诗。

怕读者看不明白,加了一些注解,诗曰:
重升肆里陶杯绿①,饵块摊来炭火红。

②正义路边养正气③,小西门外试撩青。


人间至味干巴菌⑤,世上馋人大学生。

尚有灰藿堪漫吃⑥,更循柏叶捉昆虫。

昆明的白酒分市酒和升酒。

市酒是普通白酒,升酒大概是用市酒再蒸一次,谓之“玫瑰重升”,似乎有点玫瑰香气。

昆明酒店都是盛在绿陶的小碗里,一碗可盛二小两。

饵块分两种,都是米面蒸熟了的。

一种状如小枕头,可做汤饵块、炒饵块。

一种是椭圆的饼,犹如鞋底,在炭火上烤得发泡,一面用竹片涂了芝麻酱、花生酱、甜酱油、油辣子,对合而食之,谓之“烧饵块”。

汽锅鸡以正义路牌楼旁一家最好。

这家无字号,只有一块扁,上书大字:“培养正气”,昆明人想吃汽锅鸡,就说:“我们今天去培养一下正气。


小西门马家牛肉极好。

牛肉是蒸或煮熟的,不炒菜,分部位,如“冷片”、“汤
片”……有的名称很奇怪,如大筋(牛鞭)、“领肝”(牛肚)。

最特别的是“撩青”(牛
舌,牛的舌头可不是撩青草的么?但非懂行人觉得这很费解),“撩青”很好吃。

昆明菌子种类甚多,如“鸡枞”,这是菌之王,但至今我还不知道为什么只在白蚁
窝上长“牛肝菌”(色如牛肝,生时熟后都像牛肝,有小毒,不可多吃,且须加大量的
蒜,否则会昏倒。

有个女同学吃多了牛肝菌,竟至休克)。

“青头菌”,菌盖青缲,菌丝
白色,味较清雅。

味道最为隽永深长,不可名状的是“干巴菌”。

这东西中吃不中看,颜色紫赭,不成模样,简直像一堆牛屎,里面又夹杂了一些松毛、杂草。

可是收拾干净了撕成蟹腿状的小片,加青辣椒同炒,一同入口,酒兴顿涨,饭量猛开。

这真是人间至味!
“藿”字云南读平声。

(有删改) [注]1938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因战乱西还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9年夏,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初到昆明吃馆子,到钱逐渐用完后吃米线、饵块,最后穷到只能吃食堂的“伙食”,
作者真实而有条理地写出了大学生的爱吃、能吃。

B.吃野菜、吃虫子的回忆既反映了作者在特殊时期生活的艰辛,也揭示了昆明人生活的
极度贫困,倾注了他对普通百姓的悲悯和人文关怀。

C.文中“爨肉”“要解馋,辣加咸”“旺子”等方言土语,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云南的风土人
情,以及作者对这一方水土的真挚情感。

D.文中加括号的文字,既补充说明了昆明美食及相关内容,还加入了作者的感受和评
价,真实再现了外省人对云南饮食文化的独特感受。

2.本文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
一、1、B 大坏舅来看“俺姥”时,拐香油时穿的大围裙还挂在脖子上,说明大坏舅不接“俺姥”回家,并非“借故忙”。

不能确定“大坏舅”不孝。

2.①人物称谓富有地域特色。

“俺姥”俺爹”“俺儿”“老哥”等,具有河南等地的农村地域特色。

②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具有乡土气息。

如“俺姥”称“俺爹”为“姑爷”,“俺姥”叫儿子的乳名“大坏”等,充分表现了“俺姥”是一位地道的农村老太太。

③叙述语言多用方言,如“剐草”“擦黑”“拐香油”“哦着”“哧溜”等,增加了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④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现象)作比喻,如“俺姥的小脚杂耍似的走东走西”“人软得像面条”,既生动形象,又富有生活气息。

二、1、D “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为比喻,“灰色的小田鼠……野鸽子……野鸡……”是排比的手法,没有运用拟人。

2.①写环境有地域性。

沟壑纵横,全是山峁,植被稀疏,是陕北地貌特征;②人物语言多用方言。

“白”发“破”的音,是陕北的口音等。

③嵌入了地方民歌。

破老汉那悠悠的山歌等是陕北特色的民歌,反映当地的生活。

④描写富有地方特色的风物。

乡亲们捎给我的小米、绿豆、红枣儿等,是陕北的地方物产。

三、1、C “暗示冯老五其实已经理解并支持儿子的选择,父子二人冰释前嫌,消除了矛盾”错,文末对太阳色彩的描写,其实是寓意着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2.①质朴的语言利于表现冯豹子等人淳朴的思想;②这样的语言表述符合农民的身份;
③生活化的语言极具地域特色,使读者觉得真实亲切。

四、1.B “也揭示了昆明人生活的极度贫困”于文无据。

原文写的是大学生们的生活,没有写昆明人的生活情况。

2.①文章内容呈现真实的生活。

汪曾祺善于观察生活,把老昆明丰富的日常饮食写进散文,读来宛若当时生活再现,生动有趣。

②文中人物语言以及涉及内容具有地域特色地方风采,例如“爨肉”、“要解馋,辣加咸”、“撩青”、“我们今天去培养一下正气。

”等展现了昆明的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

③作者语言风格幽默风趣。

“饭后不可张嘴”、“八宝饭”及打油诗,用轻松幽默的笔墨表现出生活的好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