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之我见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将传道放在首位,强调了
教学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

《语文课
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
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语文
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一句至理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语文教
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的心目中要处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


教学上,要坚持教文育人,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文本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
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语文教材本身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潜
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是语文学科的优势。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一
般的思想教育上,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多
方面、多角度的思想品德教育,即“随机育人,润物无声”。

下面就语文课中如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谈谈我的初浅见解:
一、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断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为此,每一篇文
章都要让学生反复、仔细地阅读,只有读通、读顺、读懂,才可以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感悟
道理,在阅读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

尤其是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
佳作,更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
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
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本文时,我便以读作
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在读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孩子的劳动意识淡漠,平日里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要让孩子们懂得劳动的意义。

学习《小
白兔和小灰兔》这篇童话故事时,我设计了一个系列性问题贯穿始终:小白兔和小灰兔去老
山羊家做客,老山羊把自己种的白菜送给他们时,小白兔和小灰兔分别是怎么说的?回到家,他们各自又是怎么做的?(小白兔种白菜,小灰兔吃白菜。

)之后小白兔、小灰兔又是怎么
做的?(小白兔去给老山羊送自己种的白菜;小灰兔去向老山羊要白菜吃。

)在这一连串的
追问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体会小白兔说的话“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时学生就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间,问学生:“最后听了小
白兔的话,小灰兔会怎么想?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学生回答天真而纯朴。

有的说:小灰兔很后悔,也向小白兔要些菜籽,回家种,每天给白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把白菜送给老山羊和小白兔吃。

孩子们在思考中提升了理解力,在想象中升华了道德情感。

三、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
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德育教育。

例如在教《詹天佑》一课时,我
便提出了如下问题:①课文开始反复强调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难度是为了什么?②
詹天佑怎样克服重重困难修筑这条铁路的?③詹天佑身上最令你感动的精神有哪些(热爱祖国、立志报国、不怕困难、勇于创新)?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
篇幅描写帝国主义的藐视和修路面临的困难是有用意的,更能体现詹天佑崇高的爱国热情和
勇克难关的斗争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发挥文本自身优势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文本中处处有德育,处处是德育。

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唇齿相依、相辅相承。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使得语文课堂上德育渗透无时不在。

如:
学习《快乐的节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表达自己的快乐,萌发实现理想的美好愿望;学
习《学会看病》,走进母亲让儿子去看病时的内心世界,体会母爱的真谛——让孩子学会独立,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意识;学习《奇怪的大石头》,在对“李四光的疑惑是什么,他怎样对待自己的疑惑”的问题解答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品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对侵略者野蛮行
径的无比仇恨与愤懑,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
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思维敏捷的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及
时捕捉好的素材,适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
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
注重渗透的反复性,给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加以浸润,使思想与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最终积淀成良好的品质,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