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初从“无为”到“有为”
君无为则臣有为,臣无为则民有为 外因: 1、“无为而治” 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如:匈奴南下侵汉;
诸侯“自为法令,拟于天子”—七国之乱 2、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推崇
“有为”而治 内因:3、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2、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广川人,学习非常 刻苦,传说“三年不窥园”。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 春秋》。武帝时以贤良应举, 对策称旨。蒙帝召见,又上 《天人三策》。其第三策请 求灭绝异学,统一国民思想, 为武帝采纳,遂“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是我国古代重 要思想家。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2.社会稳定 (1)“无为”不适应集权
下列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
3.生活改善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下列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边境不宁,王国问题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积极“有为”的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为)
1、背景: (1)“无为”不适应集权 (2)儒学整合出新理论体系 (3)统治者的有为愿望
武帝,名刘彻,16岁即位, 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在他统治时期,中国开始以 一个高度文明、富强的国家 闻名于世。
(1)“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1)“无为”不适应集权 董仲舒,广川人,学习非常刻苦,传说“三年不窥园”。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汉初从“无为”到“有为”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内因:3、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汉初的黄
老子的学说:治国
汉 老之学 代 思
特点:以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众家。 实质:“积极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作用: 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想
的 大 一 统
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 和法家思想
君权神授,“屈民而伸君”
罢黜百家, 新儒学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要实行仁政,“屈君而伸天”
(2)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材料:中国古代一些居室堂屋、家族祠堂或私塾学堂的墙壁正中都挂着孔子像 从严治国的法家到无为而治的道家
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
1,材料的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出现了哪些变化?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2)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2)近代以来直至19世纪末,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步动摇。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
从严治国的法家到无为而治的道家 Nhomakorabea积极 神化专制皇权。
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历史组胡文峰
消极
(2)儒学整合出新理论体系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有为可能性)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
特点: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 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
内容: A.“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思想 B.“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 思想 C.“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影响: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大事。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 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民族资 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 传统文化?
本着传承文明、更新文化的宗旨,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
背景:汉初经济残败,百兴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内容 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3、作用 下列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
(2)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神化专制皇权。
经济恢复 ,国力增强,社会稳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神化专制皇权。 ”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 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材料:中国古代一些居室堂屋、家族祠 堂或私塾学堂的墙壁正中都挂着孔子像
1,材料的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一时 期儒家思想出现了哪些变化? 西汉。 变化: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主张“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近代以来直至19世纪末,儒家思想的 正统地位逐步动摇。简要分析其原因。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有为必要性)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
(2)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1.经济恢复 董仲舒,广川人,学习非常刻苦,传说“三年不窥园”。
1,材料的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出现了哪些变化? (3)统治者的有为愿望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
一个高度文明、富强的国家
从严治国的法家到无为而治的道家
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材料四: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1)“无为”不适应集权
汉初从“无为”到“有为”
神化专制皇权。
下列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 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积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评
价
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
消 极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定;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基础。 ——《汉书•董仲舒传》
“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
汉高祖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
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
于支配地位。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
治思想,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陆贾作《新语》十二篇,指出秦亡是因为 暴政和酷刑,建议实行“宽和”、“中和”、
“无为而治”的政策,具体讲就是“与民休息”, 轻徭薄赋,减轻刑法,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发展 生产。他的建议被刘邦采纳并付诸实践。
从严治国的法家到无为而治的道家
2、内容
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材料二:“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汉初的“无为”)
为
辅
事
仁
致
成
善
德
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历史组胡文峰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汉初的“无为”) 1、兴起原因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
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 过半。……天下既定,民亡 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经济残破 百废待兴
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
(2)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思想文化专制。 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 下列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
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汉初从“无为”到“有为”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影响: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大事。
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为)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
(1)“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以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众家。
独尊儒术 新儒学影响: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
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罢黜百家,独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尊儒术的影响 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其第三策请求灭绝异学,统一国民思想,为武帝采纳,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我国古代重要思想家。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
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