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物理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单元试卷(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物理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单元试卷(word版含答
案)
一、初三物理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某兴趣小组将一张硬卡片对折,在开口的一边剪两个小豁口A和B,然后套上橡皮筋,做成了一个会跳的卡片(如图所示)。
为了探究卡片跳起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该兴趣小组提出了以下猜想:
A.与卡片的质量有关
B.与橡皮筋的形变量有关
C.与橡皮筋的条数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小组选用几根相同的橡皮筋和几张相同的卡片进行实验。
(1)小明将图中的卡片反过来,把它放在桌面上用手向下压,使橡皮筋伸长,迅速松开手,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橡皮筋能对卡片
________,因此它具有________能。
(2)为了探究卡片跳起高度与质量是否有关,应选择质量不同的卡片,控制其他实验条件相同,操作中将卡片反过来,每次把它在桌面上用手压平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若观察到不同质量的卡片跳起的高度不同,则说明跳起高度与质量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3)探究卡片跳起高度与橡皮筋形变量是否有关,请你为该小组提供使橡皮筋的形变量不同的两种方法: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答案】卡片跳起做功弹性势使每次橡皮筋的形变量相同有关分别压两个卡片时将一个卡片压平,另一个不压平使小豁口A、B的间距不相同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橡皮筋伸长说明橡皮筋发生了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想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所以橡皮筋对硬卡片施加力,使它弹起。
[2]橡皮筋对卡片施加力,卡片弹起即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了,所以橡皮筋对卡片做功。
[3]做功会引起能量的转化,橡皮筋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卡片的动能,因此橡皮筋具有弹性势能。
(2)[4]探究跳起的高度与质量是否有关,应选择质量不同的卡片,控制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操作中将卡片反过来,根据控制变量法,每次把它在桌面上用手压平的目的是控制橡皮筋的形变量相同。
[5]实验中若观察到不同质量的卡片跳起的高度不同,则说明跳起高度与质量有关。
(3)[6][7]使橡皮筋的形变量,可以压两个卡片时将一个卡片压平,另一个不压平或者使小豁口A、B的间距不相同。
2.小明利用图甲装置研究某燃料热值。
他取少量燃料置于燃烧皿中,测出总质量为 30g ,点燃后对100g 的热水加热4min 立即熄灭燃料,再测得燃料和燃烧皿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中a 线所示。
(1)实验的第2-4min 的过程中,水______(选填“吸”或“不吸”热);
(2)已知此过程中燃料均匀燃烧放热,所放热量仅60%能被水吸收,4min 内水吸收的热量为______J ,则该燃料的热值为 ______J/kg ;(整个过程中忽略水的质量变化)
(3)若实验装置和热损失比例均不变,利用该燃料加热另一杯水,绘出了如图所示丙中b 线,则这杯水的质量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上一杯水质量。
【答案】吸 5.04⨯104J 2.1⨯106J/kg 相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象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99℃,说明水的沸点为99℃,水沸腾的特点是: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小于一标准大气压;在第2∼4min 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
(2)[2]水4min 吸收的热量为2min 吸收热量的2倍,水4min 吸收热量
())()0433=2=2-2 4.210J kg 10010J k 9 5.90g 93410Q Q cm t t -'=⨯⨯⋅⨯⨯⨯⨯-=吸吸
℃℃℃ [3]由图乙可知燃料质量 30g 25.8g 4.2g m =-=
由=Q Q η吸放
可得燃料放出热量 Q Q η=吸放
而Q mq =放,故有
=Q mq η
吸
该燃料的热值
64-3===2.110J kg 4.21.0kg 60%
50410J Q q m η⨯⨯⨯⨯吸 (3)[4]由图丙可知,相同时间,两杯水吸收的热量相同,温度变化相同,根据Q=cm △t 可知质量的大小相等。
3.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甲的温度/°C
30 34 38 42 46 乙的温度/°C 10 18 26 34 42
(1)实验中应量取______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吸热多少可以通过______来反映(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2)如果甲物质是水,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乙物质的比热为_______J/(kg·°C);
(3)图中①是绘制的乙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果将初温相同的乙物质,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不考虑热损失,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再绘制出一条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则曲线为图中的第_______条。
【答案】质量 加热时间 32.110⨯ ③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需要利用控制变量法控制被加热物质的质量相同。
[2]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为了比较被加热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利用转换法,通过加热时间长短来反应吸收热量多少。
(2)[3]由表格可知,加热1min 时,甲、乙吸收的热量相同,温度变化量分别为4°C 、8°C ,甲的温度变化量恰好是乙的一半;甲、乙质量相同,根据Q cm Δt =可知,乙的比热容为
甲的一半,甲为水,则乙的比热容为()3
2.110J/kg?C ⨯︒。
(3)[4]由温度-时间图象可知,加热4min 时,乙的温度变化量为32°C ,不考虑热损失,用相
同的加热器加热,将初温相同的乙物质,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加热相同时间,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根据Q cmΔt
=可知,质量大的温度变化量小一些,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则温度变化量为原来的一半,故曲线为图中的第③条。
4.如图所示,甲、乙和丙三图中装置完全相同。
燃料的质量都是10g,烧杯内的液体质量和初温也相同。
(1)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中:
①如图丁是甲、丙装置中a、b两种液体吸热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以看出,______液体的比热容较大:
②小明再用50g水和100g水做实验,以吸收的热量Q为纵坐标,升高的温度t∆为横坐标,分别画出50g和100g水的-
Q t∆图象,它们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即Q k t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两条直线的k值之比与对应水的______之比相等(选填“密度”或“质量”);
(2)在“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实验中:
①应选择______两图进行实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的多少是通过______(选填“温度”或“加热时间”)来反应的;
②若想利用上述装置估测燃料的热值,那么还需要补充的仪器是______,利用此实验方法计算出的热值将比真实值偏______;
③该实验在取燃料和水时都要注意适量,否则不利于得出实验结论。
当燃料质量一定时,所取水量不能过少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b 质量甲乙温度天平小水会沸腾,温度不变,不便于比较
【解析】
【分析】
【详解】
(1)[1]质量和初始温度均相同的a、b两种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b的加热时间长,则b
的吸热能力强,比热容大。
[2]根据Q cmΔt
=可知,Q k t
=∆中的k cm
=,则有
11
k cm
=,
22
k cm
=,故
111
222
k cm m
k cm m
==
即这两条直线的k值与对应水的质量之比相等。
(2)[3][4]比较不同燃料的燃烧值,要用不同的燃料,加热质量相同的同一种液体,故应选择
甲乙两图进行实验,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反映的;温度计示数变化越大,表明吸收的热量越多,即该物质放出的热量多,热值大。
[5]利用上述装置估测燃料的热值,要控制燃料的质量相等,需要用天平来测量。
[6]由于燃烧放出的热会散失到空气中,又或被烧杯等实验装置吸了热,使Q吸小于Q放,依此计算出燃料的热值比真实值要偏小些。
[7]当燃料质量一定时,如果所取水量过少,则水吸热后容易沸腾,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不能根据水升高的温度来比较燃料放出热量的多少。
5.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如图所示,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中,小雨同学在两只烧杯中装入______相同的食用油和水,用相同的酒精灯给它们加热,目的是使食用油和水在相同时间内
______,从而通过______来反映吸收热量的多少;
(2)小雨同学进行实验时,每隔一分钟记录食用油和水的温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升高的温度∆t/°C510152025
食用油的加热时间t/min12345
水的加热时间t/min246810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发现______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______的。
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引入物理量______,定义是: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与它的______和______的比值;
(3)小明同学认为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除了利用上述方法外,还可以使______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______。
【答案】质量吸收的热量相同加热时间质量不同比热容质量升高的温度乘积质量升高的温度
【解析】
【分析】
(1)[1]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烧杯中装入的食用油和水要质量相同,因为探究不同物质的的吸热能力,除了物质的种类不同外,其它物理量都必须相同。
[2][3]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目的是让酒精灯在相同的时间内放出相同的热量,才能保证食用油和水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从而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吸收热量的多少。
(2)[4][5]由表格数据知,质量相同的不同食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6][7][8]为了表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的特性,物理学中引入比热容这个物理量,其定义是: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的比值。
(3)[9][10]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还可以使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的温度,因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升高一般不同。
6.小明为研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如图实验,让小球静止从斜面上滚下后与固定在右端的弹簧碰撞,斜面底端和水平面平滑相接,请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通过______反映小球动能的大小;实验中让同一小球从斜面上不同高度滚下,当高度______(选填“越大”或“越小”)时,观察到弹簧被压缩得越短,说明小球动能大小与速度有关。
(2)为了研究动能大小是否和物体质量有关,应该让不同质量的小球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滚下,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3)实验中小明发现小球压缩弹簧后被弹簧弹回到斜面上,为了研究小球被弹回到斜面上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分别将玻璃板、木板和毛巾铺在接触面(含斜面和平面)上,进行实验,而保证小球质量和高度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发现当小球在玻璃表面滚动时被弹回的高度最大,在毛巾表面滚动时被弹回的高度最小,因此小明认为小球被弹回的高度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4)小明在(3)实验所得结论基础上进行推理,接触面越光滑小球被弹回的越高,如果接触面光滑到没有摩擦,那么小球将______
A.沿着斜面匀速直线运动 B.不能上升到初始高度,最终静止在平面上
C.上升到初始高度后静止 D.能上升到初始高度,并在斜面和弹簧之间往复运动
(5)小明在(4)中用到一种科学方法,下面哪个定律或原理的得出用到了同一种方法______ A.阿基米德原理 B.杠杆原理 C.牛顿第一定律。
【答案】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使小球到达水平面时速度相同相同 D C
【分析】
【详解】
(1)[1]小球压缩弹簧,对弹簧做功,做功的多少反映了小球动能的多少,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越大,说明小球的动能越大。
所以,可以通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来反映小球动能的多少。
[2]实验中让同一小球从斜面上不同高度滚下,当高度越小时,小球达到水平面上的速度越小,弹簧被压缩得越短,说明小球动能大小与速度有关。
(2)[3]要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由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可知:就要控制速度不变,让质量变化;速度是通过起始点的高度来控制的,所以要控制两球从同一高度滚下。
(3)[4]斜面实验中,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可以让小球到达水平面上时保持相同的初速度。
(4)[5]接触面越光滑小球被弹回的越高,由此推理,如果接触面光滑到没有摩擦,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保持不变,那么小球将能上升到初始高度,并在斜面和弹簧之间往复运动。
(5)[6]牛顿第一定律:水平面越光滑,对小车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由此推理,当水平面绝对光滑时,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为0,即小车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时,小车将匀速直线运动下去;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在实验和科学推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得出的。
7.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如图甲,该实验中所探究物体的动能是指_____(选填“小球A”或“木块B”)的动能。
该实验物体的速度是指小球A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_____(选填“到达水平面时”或“即将碰撞木块B时”)的速度。
动能大小是通过_____来显示的。
(2)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时,需不同质量的物体从斜面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
如果水平面是光滑的,则_____(选填“能”或“不能”)完成本实验。
(3)如图甲,先让小球从斜面h高度处由静止滚下,测出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s1;在此基础上,如图乙,保持木块现在位置不动,让同一小球从斜面h高度处静止滚下,测出木块再次被撞击后移动了s2,则s1_____s2(选填“小于”或“等于”“或“大于”)。
这种操作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出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答案】小球A 即将碰撞木块B时B物体移动距离的长短相同不能大于能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3]该实验中所探究物体的动能是指小球A的动能,该实验物体的速度是指小球A 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即将碰撞木块B时的速度,该实验中小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物体B 移动的距离体现的,B被撞的越远,说明小球的动能越大,被撞的越近,说明小球的动能越小。
(2)[4]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时,需要让不同质量的物体从斜面相同高度由静止滚下,控制小球的速度相同。
[5]若水平面光滑,木块不受摩擦力,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木块将永远运动下去,木块通过的距离无法确定,做功的多少也无法确定,所以小车动能的大小就无法比较,不能完成本实验。
(3)[6][7]小球的动能大小不能直接观察,而是通过小球部分动能转化为木块的动能,推动木块运动距离来反映,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由图甲、乙可知,小球在乙图中水平地面上滚动的距离变大,克服摩擦力消耗的能量变大,则小球即将碰撞木块B 时的速度变小,即碰撞木块B时的动能变小,故S1大于S2,由于小球质量相同,这种操作与相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滚下以获得不同撞击速度类似,故能得出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8.室内装修时,工人们常用到膨胀螺丝来安装家用电器或其他装饰物,如图甲所示。
安装前需要用电钻在墙壁上打孔。
(1)膨胀螺丝利用楔形斜度来使螺钉拧入时发生膨胀,这是通过_____从而增大摩擦力,达到固定效果;用电钻在墙壁上打孔后,钻头发烫,这是通过_____(选填“做功”或“热传递”)方式改变了钻头的内能。
(2)目前我市城区的老旧居民小区正在进行改造,改造中用到了一种打孔工具一冲击钻,如图乙所示。
冲击钻工作时,钻头在电动机的带动下不断地冲击墙壁,打出圆孔。
关于冲击
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A.其能量转化关系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其能量转化关系中,有电能、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
C.其内置电动机利用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D.其内置电动机利用了电磁感应现象
(3)小明家准备用膨胀螺丝将吸顶灯固定在天花板上。
如图丙所示,他用笔杆代替膨胀螺丝,探究插入沙子中的笔杆能吊起的物重与哪些因素有关?对此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笔杆受到的压力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笔杆的形状有关;
猜想三:可能与笔杆插入沙子中的深度有关。
A.为验证猜想一,小明用同一笔杆进行实验,保持笔杆_____不变,在瓶内装满沙子的情况下,通过夯实并增加沙子的质量,从而增大沙子对笔杆的挤压力。
然后改变轻质小桶内的物重,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不同挤压力下笔杆能吊起的最大物重并记入表中。
B.为验证猜想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小明将原笔杆上端劈开使其膨胀,重复上述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入表格。
A分析比较①、②、③组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分析比较①④、②⑤或③⑥组数据你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以上两空各写出一条即可)。
实验序号①②③④⑤⑥
笔杆形状(未膨胀)(膨胀)
沙子质量m/g300400500300400500
能吊起的最大物重G/N0.3 3.6 5.0 1.27.423.8
【答案】增大压力做功 BC 形状和深度插入沙子中的笔杆能吊起的物重与沙子的质量有关插入沙子中的笔杆能吊起的物重与笔杆的形状有关
【解析】
【分析】
【详解】
(1)[1]膨胀螺丝紧紧的固定在墙体内是依靠膨胀管与孔之间的摩擦力,这里是用增大压力的方法来增大摩擦,达到紧固的目的。
[2]钻头打完孔后发烫,这是通过做功改变了钻头的内能。
(2)[3]A.冲击钻内部有电动机,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故A不符合题意;
B.当电流通过电动机时,电流做功,消耗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打孔时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B符合题意;
C.电动机是根据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原理工作的,故C符合题意;
D.电动机最根本的原理是电流的磁效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3) [4][5][6]为了探究可能与笔杆受到的压力有关,应改变压力的大小,保持笔杆的形状不变和深度不变;分析①、②、③组数据可知,在笔杆形状与插入沙子的深度一定时,沙子的质量越大,即笔杆受到的压力越大,能吊起的物重越大;分析①④(或②⑤或③⑥)组实验数据可知,在沙子质量相同(压力相同)、进入沙子的深度相同的情况下,粗细不同,其与沙子的接触面积不同,产生的摩擦力会不同,即笔杆能吊起的重物不同,即结论为:在深度、压力相同时,形状不同,提起的物重也不相同。
9.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如下实验:在六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上水和煤油,用六个相同规格的加热器对它们分别进行加热。
表一和表二是他记录的实验数据。
(设每分钟吸收的热量都相等)
表一液体种类:水
表二液体种类:煤油
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各题:
(1)实验时可以用表中的_____来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
(2)比较烧杯号1、2与3(或4、5与6)的实验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比较烧杯号_____ 的实验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水吸收的热量多。
(4)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或表二的数据,可初步得出结论:_____。
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或表二的数据,可初步得出结论:_____。
【答案】加热时间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 1、4或2、5
或3、6 同种物质,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的越大,吸收热量越大不同种物质,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相同,吸收热量不同(不同种物质,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不同,吸收热
量可能相同)
【解析】
【详解】
(1)[1]用六个相同规格的加热器对它们分别进行加热,加热相等时间加热器放出的热量相等,它们吸收的热量就相等,加热时间越长,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因此在表中是用加热时间来反映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2)[2]由表中1、2与3(或4、5与6)的实验数据可知,水(或煤油)的质量不同而升高的温度相同,需要的加热时间不同,水(或煤油)质量成倍减小,需要的加热时间即吸收的热量也以相同的倍数减小,由此可得:质量不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
(3)[3]由表中1、4或2、5或3、6数据可知,水与煤油的质量、升高的温度都相等而加热时间不同,水与煤油吸收的热量不同,水吸收的热量是煤油吸收的热量的2倍,由此可得: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水吸收的热量多;
(4)[4]由表中1、2与3(或4、5与6)次实验数据可知,同种物质水(或煤油)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的越大,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热量越大;
[5]由表中1、4或2、5或3、6次实验数据可知,不同种物质,水(或煤油)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相同,吸收热量不同;由表中2、4或3、5次实验数据可知,不同种物质,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不同,吸收热量可能相同。
10.铁板文蛤是南通的特色佳肴,由文蛤、佐料放在经加热发烫的铁板上制作而成.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餐馆会尽量选择热容量大的炊具.热容量的定义是: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查阅资料知道:物体的热容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质的比热容有关.由此同学们对相同体积物体的热容量作如下猜想:
猜想1:物体的质量越大则物体的热容量越大;
猜想2:物质的比热容越大则物体的热容量越大.
同学们先用图甲所示装置,将体积相同的四个不同金属块浸没在烧杯内的水中,将水加热至沸腾,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示数如图乙;将四个金属块同时从水中取出,快速放入四个相同的保温杯中,杯中盛有质量和初温(约20℃)均相同的水,过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出保温杯内水的末温,收集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金属块质量m/g比热容c/ J(kg·℃)-1末温/℃
铅5650.13×10334.3
(1)安装装置时应先固定铁夹_______(选填“A”或“B”);图乙温度计示数为______℃.
(2)由表中数据可知:若金属块放出的热量完全被水吸收,则吸收热量最多的是放入了金属________的杯中的水;热容量最大的是_______金属块.
(3)分析数据可判断:猜想1、猜想2都是_______的.请选择猜想1或猜想2,说出你对该猜想作出上述判断的理由:_________.
(4)请用热容量这个物理量,给比热容下定义:________.
【答案】B 99 铁铁错误判断猜想1错误的理由:质量大的物体热容量不一定大,如实验中铁块的质量不是最大,但热容量却最大 (判断猜想2错误的理由:比热容大的物体热容量不一定大,如实验中铁的比热容不是最大,但铁块热容量却最大) 单位质量的热容量
【解析】
【详解】
(1)[1][2]安装装置时应该从下往上装,所以应先固定铁夹B;图乙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它的读数为99℃;
(2)[3][4]水的比热容不变,质量相等,放入铁块的水温度升高比较大,根据热量的计算公式
=,那么放入了金属铁块的水吸收的热量最多;根据热容量的定义,铅的热容量Q cmΔt
为
()
30.5
⨯
℃℃
⨯=
0.1365kg
10J/kg73.4
·J5/
铜的热容量为
()
3
℃℃
0.3910J/kg0.445kg173.55J/
⨯⋅⨯=
铁的热容量为
()
3
℃℃
⨯⋅⨯=
0.4610J/kg0.395kg181.7J/
铝的热容量为
()
3
⨯⋅⨯=
℃℃
0.8810J/kg0.135kg118.8J/
由上述可知铁的热容量最大;
(3)[5][6]分析数据可判断:猜想1、猜想2都是错误的,质量大的物体热容量不一定大,如实验中铁块的质量不是最大,但热容量却最大;比热容大的物体热容量不一定大,如实验中铁的比热容不是最大,但铁块热容量却最大;
(4)[7]热容量的单位是J/℃,用它给比热容下定义,就是1kg的热容量,即单位质量的热容量。
11.小明和小辉学习的燃料的热值后,他们一起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煤油和菜籽油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