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方子化痰祛湿,专门针对痰湿头晕,仅七味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方子化痰祛湿,专门针对痰湿头晕,仅七味药
说起眩晕,似乎犯晕的患者越来越多了,不但高血压的中老年朋友头晕,很多小年轻也沉浸在头晕中无法自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很多人并没有高血压,但是还经常眩晕,令人十分难受,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形容,一句话:睁着眼难受,闭着眼更难受,站着难受,躺下更难受,有人甚至晕到呕吐不已。

那么中医如何解释眩晕呢?
中医认为,眩晕与三大原因有关:
一、无痰饮,不作眩。

二、无风,不作眩。

三、无虚,不作眩。

这三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先看第一句,无痰不作眩。

大家小时候都听说过一个神话故事,叫做盘古开天地,话说盘古手持大斧把天地开辟,蛋壳中轻清的物质上升为天,重浊者沉降为地。

很多人以为这就是一个神话,其实,这个神话映射的是中国哲学基本原理,那就是“清阳上升,浊阴下降”,你们看看太极图就立马明白了。

我们的头部在上面,中医认为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是阳气升清的结果,阳气是能量,善于活动,头脑只有动起来才会聪明,耳朵受到清阳之气的供给才会听清楚,眼睛受到阳气的支持才会明亮。

一句话,头目五官都需要阳气的支持,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叫做“清阳出窍”。

与“清阳出上窍”相对的,就是“浊阴出下窍”,你看我们人类的二阴都在下面,尿道、肛门把废水、废渣排出去,只有把浊阴排出去,才能一身轻松。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说痰饮导致眩晕。

痰饮,从本质上来说,它属于浊阴,因为水属阴,痰饮就是水,所以痰饮属于浊阴。

现在痰饮不能从下面走,反而上犯,阻塞了清阳上升的通道,导致五官接收不到清阳之气的支持,所以会发生眩晕,严重的就会耳鸣。

所以,中医治疗眩晕,往往会采取化痰化饮的方法,把阻塞在管道中的痰饮化掉,清阳之气才能上升。

对比西医用利尿药治疗梅尼艾氏综合征,解除内淋巴液过多,我觉得中西医学在这方面有共同点。

再看第二句,无风不作眩。

大家可以观察大自然,当风大了,会吹得树枝左右摇摆。

而春天、夏天、秋天,尤其是盛夏,我们还会经常看到海上的旋风,旋风更加激烈,旋转移动,简直没有一刻稍息。

中医把左右摇摆的毛病称之为“掉”,而把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的毛病称之为“眩”。

“掉”也好,“眩”也好,都跟风有关系。

我们头晕时,觉得身体摇摆不定,想要跌倒,或者严重的觉得天旋地转,不都是风像吗。

所以,中医认为,要想治疗眩晕,还得祛风。

再看第三句:无虚不作眩。

无虚不作眩,简单来说,就是气血虚,无法给头部大脑提供营养,相当于我们常说的低血压或者贫血,因为低血压、贫血的人也常常头晕。

明白了中医对于眩晕的发病机制,我们给大家推荐一个治疗梅尼艾氏综合征的验方:
茯苓、白术、泽泻、法半夏、天麻、龙骨、牡蛎。

水煎煮,日服1剂,连服5天。

这个方子是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老教授张志远老先生的一个验方,脱胎于《伤寒论》中的苓桂术甘汤和《脾胃论》中的半夏白术天麻汤。

两方都有化饮化痰的作用,专治头晕。

而且老人家特别强调,治疗梅尼埃病,药要重,量要大,突出“稳”“准”“狠”三字方针,快速取效。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方子中的每味药物的作用。

茯苓,它在这里起健脾化饮的作用。

茯苓因何叫做茯苓呢?
原来,茯苓最初之名,叫做“伏灵”,乃伏藏于松树根下的灵物。

茯苓味淡,淡能渗湿,可以把体内多余之水湿排泄出去,所以可以治疗水肿胀满,痰饮咳逆以及脾湿泄泻,当然,通过利水化痰,把阻隔清阳的痰饮消除,也能治疗痰饮眩晕。

白术,也是起健脾利水的作用。

白术又叫山精,古人称赞它“味重金浆,芳逾玉液,足使坐致延生”,还说“必欲长生,常服山精”,可见古人对白术的重视。

白术的药材中有油脂,这些油脂是补脾的重要精华物质。

油能利水,所以白术能补脾而利水。

后世在炮制的过程中,用土炒白术,更增添了白术的燥性,祛湿的功能更强。

说完茯苓、白术,我们再来看看泽泻。

泽在古代是指的沼泽,而泻指的是水边的盐碱地。

泽泻,给我们昭示出泽泻的生长环境,即:沼泽之中及沼泽边上,这都是水湿非常多的地方。

古代本草学家有一种说法,叫做“生于水而能利水”,就像生在水边的人多会游泳一样不怕水,所以泽泻也有利水、排湿的功效。

从味道上来说,茯苓、泽泻这2味药都是淡味,淡是土之味,土能渗湿,让水湿从身体里渗出去,起到利尿的效果。

所不同的是,茯苓偏作用于中下焦,而泽泻可以作用于上焦。

接下来,我们说说半夏这味药。

半夏在中医中有两个重要作用,一个作用就是化痰化饮,另一个作用是止呕。

为什么半夏具有化痰的作用呢?
古人说半夏“体滑性燥”,所谓体滑,就是半夏质地黏滑,尤其是生半夏一泡水,能泡出很多粘液。

但是经过炮制之后,半夏变得非常干燥,粉性非常大,燥能吸湿,所以半夏便具有了燥湿的功效。

湿跟痰饮一样,只不过湿多了就是痰饮,所以半夏也能治痰饮。

无痰不作旋,通过祛痰,就能治眩晕。

接下来是很重要的天麻。

李东垣说,头眩非天麻不治。

天麻,天,说明是天所造就,非凡间物品,功效神奇;麻,是说它的形状像古代穿的黄色的麻鞋,仔细观看,天麻的确像脚一样。

古人还发现,别的植物在狂风中摇摆不定的时候,天麻的茎杆却能保持不动,所以有定风草的美誉。

因为它不怕风,所以能祛风。


风不作眩,所以天麻治头晕。

半夏、白术、天麻三味药,就是著名的“半夏白术天麻汤”中的主药。

可以化痰化饮,息风止眩,是一张祛风痰、定眩晕的名方。

最后两味药是龙骨、牡蛎,龙骨是古代大型动物的骨骼化石,牡蛎是海底贝类的贝壳,从质地上来说,两味药都比较沉重。

中医认为沉重的东西具有潜镇的作用,可以镇肝熄风。

也就是说,当风太大的时候,增加一些沉重的药物,能够制约风动之性。

以上就是对整个方子的解释。

需要强调的是,高血压的患者、低血压的患者、颈椎病的患者也会引起眩晕,用本方是不合适的。

梅尼艾氏综合征的患者,不妨抓几副试试,发作期应用,或许就能改变头晕呕吐的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