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高二语文2023年上半期期末考试试卷带解析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
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式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
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他认为,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
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
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寓言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
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
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特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
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B.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C. 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D. 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
B.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C. 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
D. 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B. 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宿构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
D. 2015年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答案】
【1】B
【2】A
【3】C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有误,该选项曲解文意,依据第一段来看,此语言教学法的核心是“以明确任务为前提完成语言交际”。
C项,“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有误,选项以偏概全,从第一段来看,这只是其中一种分类方式。
D项,“直接引入”表述不当,还加入“驱动”一词,说明国内学者并非完全照搬。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的把握,同
时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项,“文章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错误,“历史沿革”指某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而本文只论述了这一概念产生的理论渊源,并没有论述其发展和变化的历程。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宿构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有误,该说法过于绝对,文章第二段说的是“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选项对传统作文材料的理解错误,误把“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理解成传统材料作文的缺点。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
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
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
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
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
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头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
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
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
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
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
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
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
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
谁会看见一场
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
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⑦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
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
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
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
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
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⑧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⑨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第一段中,作者将自己不懂得珍惜曾拥有的事物的原因归结为:实用主义的评价标准和喜新厌旧的心态。
B. 文中提及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只是诸如鸟声、榆树、土墙、炉灶、月光等可看、可听、可触的有形之物。
C. 本文笔触细腻、细节生动、善用修辞,第二段就用了拟人、呼告、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D. 本文立意深刻,作者没把重心放在反复吟咏对故乡的怀念上,而是更理性地探究思乡之情产生的原因,家园之于人的意义。
【2】本文展现了作者对“今生今世的证据”情感态度,请就此梳理文章思路。
【3】结合全文,概括说明作者为什么需要今生今世的证据?
【答案】
【1】B
【2】(1)作者以离开故乡时不懂珍惜过往生活证据的懊悔开篇;(2)接着表达没留下证据便无法印证过往生活和内心生存的茫然,然后表达能证明过往生活的外物证据的消失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的无奈;(3)最后表达出对家园证据废失,思乡之愁和精神无处皈依的担忧失落。
【3】(1)因为故乡曾经拥有的和熟悉的人事景物来可以证明自己过
去的成长和生活。
(2)因为过往生活中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可以证明我们的精神家园的存在。
(3)表达作者对不忘过往,坚守故乡和精神家园的警醒。
【解析】
【1】试题分析:文中的证据既有诸如鸟声、榆树、土墙、炉灶、月光等有形之物,也有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等无形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
【2】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概括“情感态度”,注意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划分,然后提取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懊悔”“茫然”“无奈”“担忧”“失落”。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街头随机问一句,王者荣耀是什么,想必多半人都知道这是一款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即MOBA)。
游戏中,五路、三路或一路英雄在地图上施展技能、提升等级、互相厮杀,并以率先摧毁敌方基地的水晶塔为最终目标。
时常看到在餐厅、电影院门前,三五个年轻人聚在一起低着头拨弄着手机,那十有八九是一起“开黑”(组队开始游戏)了,并且不时能听到“我一个技能一千血”之类的游戏台词。
根据2017年4月腾讯互动娱乐年度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王者荣耀》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亿,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MOBA手游。
根据腾讯方面的数据,其日活跃用户达5000万。
厦门某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谢美兰(化名)在班上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全班41名同学里,有一半孩子在玩这款游戏。
一些家长认为,大量中小学生沉迷于这款游戏,甚至有媒体报道称,该款游戏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
腾讯方面对“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的说法予以了否认。
市场研究机构极光大数据发布的《王者荣耀研究报告》显示,14岁以下用户占3.57%;15岁~19岁的占22.2%。
对于记者采访时提出的该游戏18岁以下用户数据信息,腾讯方面未予回复,并表示从未发布过此类官方数据。
(摘自《新华社:“王者荣耀”还是“王者农药”:健康游戏不止于防沉迷》)材料二
“荆轲就是女的!”
谈及历史人物荆轲,在天津市蓟州区上小学三年级的王龙(化名)言之凿凿,言语间都快跟记者急眼了:王龙对荆轲的了解,基于手机游戏《王者荣耀》。
《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其中的游戏角色多为历史人物,如荆轲、诸葛亮、武则天等。
在使用这些历史人物的同时,这款游戏还给这些历史人物设定了一些新的职位与身份。
在这款游戏中,英雄分为坦克、战士、法师、刺客、射手、辅助六类。
不同的历史人物有不同的分类,游戏中可以查看各种英雄角色的介绍。
比如,游戏中有名为“李白”的英雄角色,这个角色是这样定义的:李白,青莲剑仙,定位:刺客/战士,擅长:突进/收割。
不仅仅是李白,许多历史人物都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定位,还有如诸葛亮、扁鹊变成了法师,虞姬、李元芳变成了射手。
《王者荣耀》中的英雄角色还有各种造型,如刘备的造型是使用枪支的“黑帮”教父,刘禅变成驾驶机器人的形象,黄忠扛起了大炮,高渐离拿起了吉他,马可波罗使用的则是双枪。
其中最离谱的,则是将荆轲的角色设定为女性。
这也是小学生王龙坚持认为“荆轲就是女的”的原因。
(来源《法制网》)
材料三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
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波波被质疑时,该如何理解这“游戏之毒”,令人深思。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
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000余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
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到底是游戏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该值得众人警惕。
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
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
的孩子身上,就更该尽早遏制。
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弦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
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摘自人民网:《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材料四
7月3日、4日,人民网针对腾讯旗下“王者荣耀”连续刊发2篇评论,指出“王者荣耀”的危害性并呼吁政府和游戏制作方加强监管。
与此同时,7月4日,“王者荣耀”游戏制作人在腾讯公司官方微信公号刊出的访谈中表示,其实,游戏和其他娱乐方式一样,也能够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被社会诟病为洪水猛兽,精神鸦片。
7月4日,腾讯公司官方微信公号消息指出,腾讯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板斧”。
首先上线的是限制12周岁以下玩家每天只玩一小时,后续还将实现晚上9点后禁止凳录;绑定硬件设备一键禁玩;强化实名认证体系——这“三板斧”将逐步、持续推进。
(摘自搜狐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使用了一系列数据来说明《王者荣耀》这款游戏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B. 材料二中小学生王龙坚持认为"荆轲就是女的",从某种层面上折射
出了这款游戏的危害之大。
C. 材料三的内容说明人民网对《王者荣耀》的态度是理性的,认为"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D. 材料四中指出腾讯公司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扳斧",且效果显著。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工者荣耀》已经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MOBA手游,其日活跃用户达5000万,游戏主体是未成年人。
B. 《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其中的游戏角色都是历史人物,还给这些历史人物设定了一些新的职位与身份。
C. 游戏的研发者只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D. 腾讯公司认为游戏和其他娱乐方式一样,也能够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会被社会垢病的洪水猛兽,精神鸦片。
【3】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已是普遍现象,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悲剧。
针对上述材料,你认为从哪些方向防范才能将网络游戏对接了的危害降到最低?
【答案】
【1】D
【2】D
【3】①立足平台,要市场更要责任。
游戏研发者不能只重刺激性而忽视潜在危害,不能只重体验而不计后果。
作为企业,利益的吸引不能
取代责任的担当,为社会尽责、为发展尽力、为人类增添价值,“王者”才会真正“荣耀”。
②立足政府,要创新更要监管。
游戏毕竟是市场行为,其研发与营销也代表了一定的创新与活力。
政府要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开拓,但是监管是永远不能松的那根弦,监管主体有必要让游戏多一些“善意”。
③立足家庭,家长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游戏适合什么年龄的孩子,我国没有游戏分级制,家长们就应该学会自行分级。
父母应加强家庭教育,强化对子女的日常教育,培养积极爱好,转移注意力。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来确定答案。
D项,“且效果显著”于文无据,材料四中并无“效果显著”的相关表述。
故选D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
A项,“游戏主体是未成年人”于文无据;B项,“都是历史人物”与原文不符,原文“《王者荣耀》中的英雄角色还有各种造型”;C项,“只要……就能……”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故选D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
此题首先在材料中找到相关
的论述“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王者荣耀的危害性并呼吁政府和游戏制作方加强监管”“首先上线的是限制12周岁以下玩家每天只玩一小时,后续还将实现晚上9点后禁止登录;绑定硬件设备一键禁玩;强化实名认证体系——这‘三板斧‘将逐步、持续推进”归类整理从“游戏研发者和企业”“政府”“家庭”三个角度作答。
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
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范宁字武子。
少笃学,多所通览。
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
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
乃著论日“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
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
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
之。
期年之后,风化大行。
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
征拜中书侍郎。
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
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
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
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
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
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
又起学台,功用弥广。
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
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
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
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
”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
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
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
会赦,免。
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
年六十三,卒于家。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