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记忆空间”看新农村公共空间的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前言
自2001年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以来,大批经过规划的村庄逐渐落成[1],与原有村庄相比,新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明显改善[2],但公共空间的塑造却不尽完美,与城市公共空间相比,农村公共空间有着自身的地域及文化特色,但新农村的建设中,却只顾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没有深刻挖掘乡村自身的特色,导致新农村公共空间很难得到村民情感上的认同。
1农村公共“记忆空间”的含义
“记忆空间”简单说来就是承载着人们对时代记忆的公共空间,它往往见证了时代的变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机械时代前的打谷场,大生产时期的“公社”等。
而农村公共空间是指农村社区中由村民自由、自愿参与而形成的具有公共性的空间[3],它会随着时代而变化,满载着对时代、地域文化的记忆,是村庄自然形成的空间形态。
2研究农村公共“记忆空间”的意义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各地域文化也日益国际化,一些民族特有
的地域文化正在逐渐淡化。
特别是在新农村规划中的公共空间设计上,很多都只顾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忽略了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底蕴及生态居住生活模式,导致公共空间呈现千篇一律的状态。
这种现象一方面导致了地域文化的丢失,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对农村地域空间特征进行必要的研究,导致新农村空间对当地人们没有吸引力,利用率低下。
在此背景下,对农村满载历史记忆及时代文化的公共“记忆空间”进行研究,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3农村不同时期公共“记忆空间”调查
笔者通过现场访问和自填问卷的方法对家乡的几个村落的不同年龄层的村民进行调查,让他们说出印象比较深刻的公共“记忆空间”,调查发现大部分村民对特定时代的印象比较深刻的公共空间大致相同,具体如下:
表1不同时期村民印象深刻的公共“记忆空间”
改革开放前,主要是“集体化”时代,这一时期公共空间形成的行
政干预因素较多,主要的活动就是劳动,学习和开会,聊天主要发生在田间地头,学习和开会主要在生产队的公社里。
村民基本没有自由活动的机会。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从紧密的集体劳作中解放出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和休闲时间,这一时期,小集体式的活动场地发展起来,打谷场,河边等环境及可达性良好的地方很受欢迎;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的机械化发展起来,人们的空闲时间增多。
同时电子设备如电
视等流行起来,导致村民更加愿意呆在家里看电视而渐渐减少外出,这一时期公共活动和公共场所急剧萎缩,人们的活动也大多限于院门口等小范围的交往。
4传统公共“记忆空间”的特点
在传统形成的村庄中,公共空间有着丰富的形式和内涵,反映当地的民风民俗、建筑风貌及村民的行为特点和习惯。
对其特点进行研究对于新农村的空间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1开放式的空间为多种活动的发生提供可能性
扬·
盖里在《交往与空间》里指出:活动的发生源于有活动发生[4]。
农村的公共活动大多属于自发性活动,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为视线的沟通提供了可能性,促进了村民加入活动的热情。
由表1可以看出,农村传统的公共“记忆空间”多为开敞及半开敞空间,而小河边,小卖部发展起来主要就是因为其属于自然空间,没有围合和遮挡,同时传统的院落也呈开敞状态,承担了储存农具,种植蔬菜及邻里交流等多种功能。
4.2点状空间丰富了村庄公共空间形式
点状空间具有集聚效应,其在农村聚落中广泛地存在,比如井台,打谷场,树下,小卖部等。
点状空间由于通常位于交通节点处,可达性及开放性良好。
比较容易引导人们进入并进行各种交往活动。
它在村民中的认可度较高,是人们在闲余时间能够想到且不约而同到达的地方。
4.3线状空间增强了点状空间之间的联系性,提高了可达性
自然村落里大多有一条主道路和房前屋后的多条小道共同构成村庄的交通网,这也形成了村落的线性空间,传统的公共“记忆空间”如打谷场,小卖部,井台等多由这些道路串联起来,形成村庄的线性公共空间序列。
同时像小河边及村子入口道路自身也形成线性空间,扩大了点状空间的范围。
4.4公共空间多是自然形成,形式多样,地域特色明显
21世纪以前,农村公共交通及交通工具不发达,村庄间交流较少,村落公共空间多是根据本村村民的行为活动习惯自然形成,因此各存差异,多体现本村的环境及人文特色,形象鲜明,同时又尺度舒适,场所感较强。
5对新农村公共空间规划的建议
通过对农村传统公共“记忆空间”的调查分析,基于对其特点的分析及考虑农民自身的需求,对今后农村社区中公共空间的营建提出建议:
5.1提高空间组织的系统性,创造层次丰富的公共空间
层次丰富的公共空间可以提高可达性和开放性。
公共空间尽量不要闭合孤立,与主要道路相联系使其方便到达,提高可达性、开放性才能有高利用率。
要权衡新建的与原有的,半开敞的与开敞的,点状、线状空间之间的关系,构建层次丰富的公共空间,提高其系统性,为村庄生活增加活力。
5.2优化空间内设计,提高空间质量(下转第318页)
从传统“记忆空间”看新农村公共空间的设计
魏亚萍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18)
【摘要】本文阐述了公共“记忆空间”的含义及其存在的意义,调查农村村民对传统公共“记忆空间”的记忆程度,并总结其特点,提出对新农村公共空间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记忆空间;新农村;生活方式;公共活动
Discussion the Design of New Rural Public Space from the Aspects of Traditional “Memory Space ”
WEI YA-ping
(Architecture College ,Chang ’an University ,Xi ’an Shaanxi 710018,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anings of the public “memory”and its significance of existence,investigate rural villagers’concern for traditional public “memory space”,and summarizes its characteristics,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public space.
【Key words 】Memory space;New countryside;Way of life;Public activities
作者简介:魏亚萍(1991—),女,江苏徐州人,长安大学本科生。
历史时期印象深刻的公共“记忆空间”改革开放前井台,田间地头,公社院内改革开放初期打谷场,小河边,小卖部,院门口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
院门口,村入口,小卖部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290页)现如今,社会高度发达,城市的生活方式如广场舞,溜旱冰等也渐渐传入农村,对空间的设计提出更大要求,再也不仅仅是一颗树下,田间地头了,新的生活方式要求对公共空间内的铺装、绿化、设立物等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来创造积极、高质量的空间,来吸引村民停留。
5.3增加公共空间的数量,权衡其分布的广度
新农村的建设最好基于村庄原有公共空间进行规划,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优化。
现在大多新农村的设计没有考虑村民活动范围而将公共空间集中设置,这样增加了村民的到达距离,降低了可达性。
可考虑将大空间进行适当的分解,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其数量,并根据村落的整体布局及交通状况合理的组织其分布的广度。
5.4尊重当地村民的行为习惯及环境,体现地域特色,传承本土文化
进行新农村的设计时要考虑利用当地材料,体现当地的民俗民风及环境特色,同时结合村庄原有公共空间的状况,对其进行适当的保留或借鉴,村庄中的公共空间多是自然形成,形态大小不定,有的已经很简陋,可以考虑适当的增加基础服务设施,如增加简单的铺装和休闲座椅等,形成极具活力的新空间。
6结语
公共空间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村民活动的重要空间,建国以来农村的公共空间经历了多次变迁,现如今,社会经济及城镇一体化飞速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对与传统公共“记忆空间”提出了新要求,建设者必须根据不同村落的不同状况进行不同的设计,争取让公共空间最大程度的激发村民的活动热情。
[1]尤尔根·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2]孙海植.现代休闲社会[M].长春:白山出版社,1995:5-6.
[3]伍先琼.从农民闲暇看农村公共空间变迁[D].长春:吉林大学,2008.
[4]扬·
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7-79.[责任编辑:汤静]
(上接第242页)10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处理中国市政污水项目时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可控风险,比如项目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外部环境风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从而找到了控制污水处理总成本、降低技术风险以及合理收益等一些规避风险的方法。
只有确保运营商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才能保证污水项目的顺利进行。
[1]廖志平.市政污水处理工程BOT/PPP 项目风险评估与管理模式研究[J].湖南
大学,2010,05(04).
[2]刘启良.大型市政工程BOT 项目广州西朗污水处理工程实施案例[J].西南交通大学,2007,10(01).
[3]丁进.马鞍山市王家山污水处理BOT 项目的风险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2010,05(01).
[4]李楠.污水处理厂BOT 项目融资决策分析[J].山东大学,2012,04(10).
[5]刘征兵.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研究[J].中南大学,2006,10(01).
[责任编辑:庞修平]
(上接第235页)使用稍微复杂一些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增长曲线图让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强化学生对曲线图的认识和理解。
3.3循序渐进是培养读图能力
有些学生考试卷上读图题总是空白,问其原因,多半是因为觉得难而惧怕了读图题,所以,培养读图能力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高考的考察重点之一是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训练学生“把图读透”的能力,
所以在读图的难度上我给学生提出了三个要求———会看图、会用图、会画图。
从看图到用图到画图,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由易而难的进行练习,对读图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地理学科兼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不管是从它的学科特点,还是从它的思维方式上看,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且“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过程,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责任编辑:杨玉洁]
【参考文献】
[1]Hu FB.Dietary pattern analysis:a new direction in nutritional epidemiology [J].Current Opinion in Lipidology,2002;13(1):3-9.
[2]Kennedy ET,Ohls J,Carlson S,Fleming K.The Healthy Eating Index -Design 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995;95(10):1103-1108.
[3]Patterson RE,Haines PS,Popkin BM.Diet Quality Index -Capturing a Multidimensional Behavior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994;94(1):57-64.
[4]Haines PS,Siega -Riz AM,Popkin BM.The Diet Quality Index Revised:A Measurement Instrument for Populations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999;99(6):697-704.
[5]何宇纳,翟凤英,葛可佑.建立中国膳食平衡指数[J].卫生研究,2005;34(2):208-211.
[6]李丹.理想膳食模式(Ddp):介绍一种评价膳食[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2;19(5):282-285.
[7]Tucker KL,Dietary patterns,approaches,an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J].
Applied Physiology,Nutrition,and Metabolism,2010,35(2):211-218.
[8]Hu FB,Rimm EB,Stampfer MJ,Ascherio A,Spiegelman D,Willett WC.Prospective study of major dietary patterns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men [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0;72(4):912-921.
[9]Appel LJ,Moore TJ,Obarzanek E,et al.A Clinical Trial of the Effects of Dietary Patterns on Blood Pressure [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7;336(16):1117-1124.
[10]何宇纳,翟凤英,葛可佑.应用中国膳食平衡指数评价中国18~59岁人群的膳食质量[J].卫生研究,2005;34(4):442-444.
[11]Stookey JD,Wang Y,Ge K,Lin H,Popkin BM.Measuring diet quality in China:the INFH-UNC-CH Diet Quality Index [J].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0;54(11):811-821.
[12]Cai H,Zheng W,Xiang YB,et al.Dietary patterns and their correlates amo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Chinese men:
a report from the Shanghai Men's Health Study [J].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2007;98(5):1006-1013.
[13]曲立美,董淑琴,迟玉聚,刘兵
,王晓虹.肥胖与高血压人群的膳食结构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1):61-63.
[责任编辑:周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