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信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 (2分)选出错别字最少的一项()
A . 沧海一栗感人肺俯趋炎附势粉墨登场
B . 梦寐以求怨天犹人深居减出进退维谷
C . 巧夺天功分廷抗礼五体头地因噎废食
D . 胆大妄为气冲宵汉天方夜谭为富不仁
2. (2分)下列各句中,填在横线上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陕西省政府重视和支持各部门之间开展土地防治的战略协商。

②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放不下面子来做人。

③十二年前,有“黄金搭档”之称的偶像明星李冰冰和任泉,双双荣膺“天王天后”称号。

④范玉顺教授提醒企业在采用新技术时,切忌。

A . 蜕化往往比肩继踵旧瓶装新酒
B . 退化常常比翼齐飞旧瓶装新酒
C . 蜕化常常比肩继踵穿新鞋走老路
D . 退化往往比翼齐飞穿新鞋走老路
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家电下乡”的热潮,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电器大世界的百台电视刚运到桃花乡,就被老乡们抢购一空。

B . 宣传、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C .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

这份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强盛所依。

D . 世界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受资金、人员、技术等劳动要素不流畅的困难的影响造成的。

4. (2分) (2018高一上·潮州期末)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大量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飘散在日子的深处。

它们与我们的距离那么近,①_________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②_________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经在历史的烟尘里引退,③_________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④_________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⑤_________太匆忙了点。

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

⑥_________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

A . 然而因为而/未免于是
B . 但是因为所以如果不免所以
C . 然而/还是如果未免所以
D . 但是/还是/不免于是
5. (2分)下列对联的内容与店铺不对应的一项是()
A . 刘伶问道谁家好,李白回言此处高。

(酒店)
B . 到此皆洁己之士,相对乃忘形之交。

(浴室)
C . 尺码自家定,大小深浅皆合意。

式样由君选,妇孺老壮各随心。

(服装店)
D . 使君子才貌双全,为妙女锦上添花。

(美容店)
6. (2分) (2019高一上·南昌期中)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做。

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 .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分别选自编年史著作《左传》,国别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

C . 《战国策》是春秋时期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
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D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年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7. (7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秋怀诗
王苹
秋声跋扈土垣东,促迫村庄万树红。

雁阵昏黄浮绿水,虫吟惨淡讼酸风①。

诸山未醒重阳酒,乱帙②平分一亩宫。

细读农书闲把瓮,且将种菜论英雄④。

[注]①酸风:指秋风。

②乱帙:杂乱的书籍。

③一亩宫:儒者住的草屋。

④论英雄句:《三国志》载:曹操同刘备煮滔论英雄,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恐曹操疑忌,每日种菜消遣。

(1)
前两联中“秋风”有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
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8. (3分)(2017·潮州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氓》中借女子的回忆,用“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少年时代的欢愉幸福之情。

(2)
《岳阳楼记》中以“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写洞庭湖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又用“________,锦鳞游泳”两个四字短句,写出鱼鸟欢悦的明丽美景。

(3)
《赤壁赋》中苏轼用夸张想象的手法,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个句子,从侧面描写箫声的悲凉。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
9. (13分) (2019高二下·天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

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①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

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

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

”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

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秦遂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

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

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②之缺。

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

”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

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

”长安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

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

”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

”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

雎知泽欲困已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闵夭、周公之忠圣。

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

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

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

”死者二十七人矣。

茅焦③请谏,王召镬将烹之。

焦数以桀、纣狂愽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阴怡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④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注】①阴饴甥:人名。

②黑衣:指宫廷中的黑衣卫士。

③茅焦:人名。

④剧:mó,磨。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秦穆公执晋侯执:俘获
B . 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唾:唾沫
C . 今秦王不倍功臣倍:背弃
D . 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数:列罪状,加以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又为难而可喜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 . 然后及其女燕后其孰能讥之乎
C . 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 .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大块假我以文章
(3)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 阴饴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B . 阴饴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C . 阴饴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微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D . 阴饴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4)下列各组句子中,促成“为难而可喜者也”这一变化的一项是()
A . 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
B . 恣君之所使
C . 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
D . 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韩非写了《说难》,却死于因劝谏所招致的灾难。

劝谏之难,自古以来就如此。

B . 文章举左师劝谏赵太后这一典型事例,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左师高超的论辩才能,还有力地论证了“难而可喜”的观点。

C . 蔡泽先以保全性命、名声之说打动了范雎,再拿范雎艰难的处境与商鞅、吴起和文种的情况进行比较,使范雎立刻让出相位。

D . 茅焦不惧秦王汤镬之刑的恐吓,通过夏桀、殷纣狂乱悖理的事例,最终说服秦始皇与母亲和好如初。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能看出劝谏之难,在茅焦之前,秦始皇已杀了二十七个去劝谏的人。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
②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
10. (12分) (2019高三下·和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信一口
明嘉靖十三年,被流放云南,“永远充军烟瘴”的大诗人杨慎来到建水拜访他的朋友,西南边睡的建水城令他大吃一惊并留下了数篇文字。

令我惊讶的是,杨慎诗里描写的建水,并未隔世,我几乎以为,杨慎才搁笔走了不久。

杨慎笔下的这个建水城大体上还在着,“少年社火燃灯寺”,燃灯寺还在,依然在响着木鱼。

寺院门口的那口井依然清冽,杨慎如果在燃灯寺喝过寺僧沏的茶,茶水应当就是这口井里的水。

如今建水县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送水的马车。

马车上绑着一只铁桶,里面装着井水。

马车驶进小巷,将井
水送给各家各户。

在自来水已经普及的今天,城市里还有送井水的人,除了建水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

这是一份古老的工作,我三十年前来建水的时候,就见过这些送水的马车。

现在,马车已经被汽车包围了,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在汽车中间,没有被取缔,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送水的人骑在桶上,吆喝着湿淋淋的马车跑过建水城,就像童话里的人物。

马车一到,接水的人们心怀喜悦,开门出来,提着一桶芳香四溢的清水回家去。

井水渗入人们的生活习惯中,没有这桶水,一天的生活便无法开始。

马车送来的水,取自水板井。

建水民谣说:“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

”如果没有这口井,建水城不会建在此,文明不会兴起。

至今,大板井的水依然清冽甘醇,一位前生产队的老会计守护着它,老伯已经70多岁了,终日坐在井后面的小庙里,他后面是供着龙王的神龛。

水井对于建水人来说,不仅仅是水源,而且是来自大地的保护神,每一口水井都具有神的地位。

许多井的旁边,都盖着庙,里面供奉着龙王、水神,终年香火不绝。

建水立城以来,一直靠井水滋养。

喝井水的人,已经死去无数,运送井水的人,也死去无数。

但新一代的送水人仍通过送水而生活,这是一种故乡经验。

井水是一种“信”,这不仅是源于生活习惯的依赖,更是祖传的“信”,每个建水人都收到过这个“信”。

井水令一代一代建水人信任大地,安居乐业。

生生之谓易,送水人不会怀疑,跟着祖先送水就行了。

这一眼,令他成了一个保守派。

破旧立新、怀疑旧物是这个时代的风气,改天换地,人们已经不再信任大地,不再道法自然了。

送水的人必须守旧,大地之水是旧的,从来没有进步过一滴。

这个时代的目标是“先富起来”,送水的人像井一样,天然地自甘落伍。

送水只能维持温饱,年复一年地送水,做这个活计更得不为所动。

但是,只要水在,他就不会失业,也不必担心成本。

人们信任他,只要他的马车一到,各家各户就提着桶走出来,仿佛他是一个大地派来施水的使者。

井水维系着这座小城中人与人之间的“信”。

建水的送水人诚实地信任着祖传的井,就像祖先们信任大地之水、开始之水。

他通过日复一日运送这口唯一的井里的水,立其诚。

送水的人像写诗一样,送的是大地的现成,大块假我以文章。

这个工作微不足道,没有技术含量,有力气就能干。

但是,必须有人干,不能须臾或缺。

他的职业精神,就是每一次送水都要恭恭敬敬的,忠实于一口井。

看建水人如何取水,送水人站在马车上,用瓢将桶中的水慢慢舀出,车旁的人双手捧着盆,捧至眼前,瓢里的水跃入盆中,如天地孕育出的精灵。

送水人与取水人不说话,但凭借青色的一缕完成了最神秘的交流。

偶尔,水沾湿额头,有一点凉,这是确定无疑的,大地之凉。

说实话,大板井的水与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没有多少区别,如果用技术检测的话,成分也不会有多大差异。

但这是一种“信”,这种“信”非常古老,这是对起源、开始的“信”。

人们迷信的是这个开始,通过对开始之水的迷信,人们永远记着祖先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定居。

从科学的观点来看,这是迷信。

科学只看到水的分子构成:水(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

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科学不知道这种“信”来自时间、经验、细节,井是文明照亮的,水不是一般的水。

水中有“信”,是人们对于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态度,水井唤起的是感激和敬畏。

大板井的旁边不仅有龙王庙,还有无数的传说、诗歌,无数来自祖母们的自生自灭的箴言……没有
人会为自来水公司建一座庙,虽然它的有无也生死攸关。

人们喝水管里的水只是因为契约、抵押、担保、制度,所以不会对一个水表、一份供水合同恭恭敬敬。

人们提心吊胆,担心着毁约。

大地不会毁约,大地就是诚实。

人们与大地的关系是“信”,不是契约。

黎明,马蹄嗒嗒响起,送水的人来了,这是一个喜讯。

有部电影叫作《都灵之马》。

大风,灰沙弥漫,疯狂之马,最后几颗土豆,一群吉普赛人在荒野中找到一口干了的井。

在整个世界上,井越来越少,一口接一口地少下去,现在,井就像诗一样卑贱而金贵。

许多井已经不被信任,封了填了。

有一次我在苏轼老家的井边跪下去,像信任他的诗那样信任着,捧起一口来喝掉,旁边的导游大喊:“喝不得!”他不信了。

大地藏着毒药,不再信任井,这是一种新的觉,人类从来没有如此觉过,耶稣、佛陀、庄子、老子等的觉都是:井是好的,井就是诚实,可以信任、依靠。

井藏着毒药,这种可怕的想法已经萌生。

黑暗是什么?是送水的人不再来了。

建水城可以信任,看啊,送水的马车来了!
马车从我身边经过,我坐在燃灯寺前,像五百年前的杨慎一样,端起茶碗,品着井水,品着“信”的滋味。

(选自于坚《建水记》,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本文描写了云南小城建水,以井为主体,让读者感受到了小城的传统与淳朴。

B . 文章引用民谣“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说明了大板井的悠久历史以及对建水城的重要作用。

C . 作者强调人与井的关系是感激和敬畏,而人与自来水的关系是契约,从中可以明确看出作者对当下契约文明的反对。

D . 本文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如将井水与自来水作比较,将建水人对井水的信任与导游对苏轼老家井水的怀疑作比较,使主题更加明确,引人深思。

E . 作者用一部电影中的场景来写水井干涸带来的绝望,他认为环境恶化使井越来越少,使人们丧失了对世界万物的信任。

(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你如何理解倒数第二段中“黑暗是什么?是送水的人不再来了”这句话。

(5)作者结尾说“品着‘信’的滋味”,“信”包含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11. (10分) (2016高二上·黄陵期中) 下面是两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它的下联(平仄不论)。

上联:读书须眼界开阔下联:________
上联:学海无边辛勤可渡下联:________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8高一上·汪清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文章。

初中毕业,顺利考进了高中。

欣慰之情未了,却猛然发现,高中不是那么好读的。

诚然,习惯了初中“扫盲”式学习的很多同学都在哀叹:“高中知识咋个那么难!”
由初中之易而至高中之难,这可是一道实实在在的坎啊!过好了这道坎,以后才有希望一路走好;过不好这道坎,未来的几年多半磕磕绊绊。

请以根据以上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体自选。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注意:①所给材料只是个引子,考生写文章时,可用可不用。

②考生文章一旦确定为抄袭之作,即在10分之内评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1、
2-1、
3-1、
4-1、
5-1、
6-1、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7-1、
7-2、
三、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8-1、
8-2、
8-3、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
9-1、
9-2、
9-3、
9-4、
9-5、
9-6、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
10-1、
10-2、
10-3、
10-4、
10-5、
11-1、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