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2)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3)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4)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

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

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
5)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而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

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的责任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教育者的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组织和指导的,是一种教育性活动与交往,它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活动,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教育性。

这种教育性,即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过程的活动与交往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展开的,是服从并服务于德育目标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组织性,而不是盲目的、自发的;第二、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与交往,有其特定的范围,而不是一般的广泛的社会活动与交往。

第三,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依据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起来的,是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一是德育过程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二是德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实际地履行一定的社会道德义务;三是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衡量和检验。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1)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对他不断提出合理的要求,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不断地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相互作用、矛盾统一的过程。

2)事实上,学生思想品德的达成过程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部矛盾主要是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矛
盾。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上的矛盾有不同的类型。

其中,首要的、最主要的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需要与原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其次,还有知与不知的矛盾,最后是正确与错误的矛盾。

3)德育过程中,分清不同的矛盾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德育措施的有的放矢。

4)学生品德正是在为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德内部矛盾与斗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推动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向着德育目标的方向发
展,就必须发挥道德成长主体——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

5)在德育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自觉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德育过程是长期有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1)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长期反复教育的结果。

这种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

2)学生任何一种优良品德的养成或不良品德的矫正者是期、反复、不断深化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结果。

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逐步提高的过程。

因此德育过程必须反复抓,抓反复。

2、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引导和组织作用,因为:
A)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职责决定的;
B)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
C)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因为受教育者是具有主观意志和意识的人,他们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
独立意识的人,他们具有主动性,他们的学习具有选择性,因此,受教育者不
仅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规定着教育者的活动,而且学以自身的意识、意志作用
于教育者,同时,受教育者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各种思想情绪,也在一定程
度影响着教育者。

从这个意义说,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

3)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
A)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
B)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盲目探索,只能获得一些零散的实用知识,而学不到系统的科学
知识。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是深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强调知识和智力的统一,并不排斥再者的差异;
4)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的条件;带有规律性知识以及教师具有启发意义的讲授,才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智力;
5)教学中防止两种倾向。

A)反对教学中只抓知识教育、忽视智力发展的做法,
B)也不主张脱离教材,另搞一套去发展智力,
C)我们强调知识教育与智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辩证统一规律
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D)教学的教育性,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
E)教学的教育性,是教材内容的必然反映;
F)教育的教育性,是教师本身思想修养的必然体现;
2)知识和思想品德的联系:
G)知识和思想品德二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一定的知识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而思想品德的提高,也会对学习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
可以说在学习知识方面,思想品德起动力作用,它会影响人们学习知识
的质量。

H)当然一个人知识水平越高,思想水平不一定就越高,因为二者毕竟是两个概念、两个系统,存在着许多差别。

3)教学中坚持教育性,应防止两种倾向
I)一种只注重知识的教学,不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教材因素,使教学作用流于盲目和自发,甚至放过思想教育的良机;
J)另一种是所学知识内容本身没有思想性却牵强附会地进行思想教育,甚至脱离知识的教学,另搞一套进行思想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脱离教
育内容,流于空洞与虚妄。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K)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首先应不断地借助于语言和文字,以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他人的经验,汲取书本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地发
明和创造。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人类个体的认识规律,只有这样人类社
会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L)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M)虽然个体的知识的获得通过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方式,但就知识本身而言,任何知识都来源于人类的经验、感性认识,然后将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通过实践检验所获得的理性认识。

N)在学习书本知识过程中,对于学习难以理解的、较抽象的理性知识,必须让学生以直接经验作为理解知识的桥梁。

3)中学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
O)一种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产生的偏向,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不注重给学生感性认识,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活动,独立操作去积累经验、探取知识,未能所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很好结合起来。

P)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经验的积累,注重从做中学,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传授,使学生认识的发展流于自发状态,结果学生往往难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