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30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气氛(fēn)惊愕(è)振奋(zhèn)
B. 调皮(tiáo)振奋(zhèn)美妙(měi)
C. 惊愕(è)调皮(tiáo)振奋(zhēn)
D. 气氛(fēn)惊愕(jǐng)振奋(zhēn)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轻歌曼舞沐浴阳光遥不可及
B. 轻歌曼舞沐浴阳光遥不可即
C. 轻歌曼舞沐浴阳光遥不可及
D. 轻歌曼舞沐浴阳光遥不可即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老农辛勤劳作的情景,使我们深受感动。
B. 为了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C. 通过这次旅行,我深深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D. 他的演讲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大家纷纷为他鼓掌。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你知道吗?”他问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
B. “你知道吗?”他问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
C. “你知道吗?”他问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
D. “你知道吗?”他问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在我国,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它起源于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的习俗。
中秋节赏月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时,赏月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民性的活动。
人们或登高望远,或在家中设宴,举杯邀明月,共度佳节。
赏月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寄托思念之情的方式。
诗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寓意着家人和睦、幸福安康。
月饼的种类繁多,有五仁月饼、豆沙月饼、莲蓉月饼等。
人们在中秋节这天,不仅品尝月饼,还将其赠送给亲朋好友,以表达祝福之情。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中秋节的主要习俗。
(2分)
(2)文章中提到的《东京梦华录》是哪位作者的著作?(1分)
(3)诗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子路率尔而对曰对曰
B. 由也为之为之
C. 以俟君子以俟君子
D. 夫子喟然叹曰夫子喟然叹曰
10.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
C. 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D. “求,尔何如?”
11. 文章中,孔子对四位弟子的评价有何不同?(3分)
12. 文章最后,孔子为什么对曾皙的回答表示赞赏?(3分)
三、作文(30分)
题目:我的成长故事
要求: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文体不限,立意自定,不得透露真实信息。
---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A
2. C
3. D
4. A
二、阅读理解
(一)现代文阅读
(1)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
(2)孟元老
(3)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
9. C
10. A
11. 孔子对子路评价较高,认为他有勇有谋;对冉有评价次之,认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对公西华评价较低,认为他只是想学习礼仪;对曾皙评价最高,认为他志向远大,有理想。
12. 孔子赞赏曾皙的回答,因为他不仅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还展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希望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共同追求美好的生活。
三、作文
(略,因篇幅限制,此处不提供作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