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常见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志禄/青海省乌兰县畜牧兽医站 817199
摘 要:
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损害牛肺和。

该病也称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俗称烂肺疫。

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牛类,包括黄牛、水牛、牦牛等,在我国某些地区曾发生过大流行,给养牛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希望养牛工作人员能够高度重视,掌握本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和剖解病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

牛肺疫;症状;防控措施牛肺疫的病原体是丝状霉形体,大多呈球形、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对阳光、高温、干燥敏感,普通消毒液(2%~3%火碱水、75%酒精等)对其都有非常好消杀作用。

病牛的肺脏、胸膜、以及胸腔渗出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中均可检出牛肺疫丝状霉形体。

由此可见本病菌属于环境性细菌,一旦饲养管理不当或牛群体质下降时,就可以感染病菌引起发病。

1 流行病学
在自然环境中牛肺疫主要侵害牛类,各种品种、用途年龄的牛均可发病,但3~7岁的牛更易被侵害发病,犊牛发病率比较低。

世界各地常年都可发病,给养牛业带来很大损失。

病牛和带菌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能经过消化道和生殖道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冬春季节更易暴发。

疫区发病缓慢,多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通常呈散发性经过;非疫区常呈暴发性流行。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多数为2~4周,短的7d,长的可达数月才可发病。

根据病牛发病情况把牛肺疫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2.1 急性型 病牛发病初期体温升至40~42℃,呼吸加快,前肢张开而立,
呈腹式呼吸,鼻孔扩张,鼻翼扇动,有
浆液或脓液鼻液,可视粘膜发绀,反刍
缓慢或停止。

病情严重者,精神萎靡,
食欲不振或废绝,尿量少而黄,伸颈而
卧,呼吸极度困难,口吐白沫,体温减
低,最好窒息死亡。

急性牛肺疫从临床
症状明显出现到死亡病程多为8d左右。

2.2 亚急性型 亚急性牛肺疫临床症
状与急性型一样,只是稍微轻缓点,病
程稍长些。

病牛初期食欲减退,采食少
但常嗳气,生产性能降低,体温升高,
呼吸加快,常伴有湿性短咳。

反刍减
缓或停止,消化机能紊乱,常见便秘或
腹泻以及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的现象。

随着病情延长,体温升至41℃左右,病
牛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常伸颈垂耳,
呆立不动,驱赶时常表现出上坡容易、
下坡难。

此型病牛死亡率较高,多数不
能治愈。

2.3 慢性型 本类型牛肺疫大多数是
由亚急性型牛肺疫转化的,病牛体况逐
渐消瘦,常伴有干性咳嗽,消化机能紊
乱,食欲反复无常,体温忽高忽低呈不
规则微热,体能下降易疲劳,有的病牛
临床症状不明显但长期携带病菌。


种类型的病牛如果加强饲养管理、精心
照顾,绝大多数可以逐渐康复痊愈;如
果饲养管理粗放、遇到大的应激或过度
疲劳,易引起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后
果。

病程3~5周,也有出现6个月以
上的。

3 病理变化
从本病发病机理可以看出牛肺疫
典型病变主要在病牛的肺脏和胸腔等
部位,按其发生、发展过程分前、中、
后三期进行表述。

3.1 前期 主要表现叶性支气管肺
炎,在通气良好的部位有支气管肺炎
灶,切开呈灰红色,且有充血或炎性水
肿,有的肺小叶间质蓄积淋巴液且淋巴
管明显扩张,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以支
气管分枝为中心分布大量病灶,与肺组
织的分界线比较明显。

病变区域与正
常区域交界处的小叶间质呈炎症浸润,
放大镜下可见成串的蜂窝状水肿,这是
由于淋巴液蓄积和淋巴管扩张引起的。

这些病变如果不往严重处发展,有的可
以被机体自行吸收,但是大部分会引大
灶性的肺炎,进而发展到病变中期。

3.2 中期 典型病变为浆液性或者纤
维素性胸膜肺炎,大部分在单侧肺部
发生病变。

病变部位通常在膈叶,肺
脏肿大、增厚,尤其在胸膜脏层明显增
厚,切开间质明显扩张,淋巴管呈蜂窝
状,淋巴管内蓄积大量淋巴液。

肺脏实
质呈不同时期的肝脏病变,形成大理石
状的变化。

由于肺脏血管内形成大量
血栓,致使一些组织因贫血发生坏死。

有的血管或支气管周围呈浅红色有机
变化,这也是牛肺疫的典型病变。

有的
胸腔内蓄积一定量的黄色浑浊液体,并
夹杂着纤维素块。

有的胸膜与肺部发
生粘连,胸膜表面附着大量的纤维素
物质。

3.3 后期 后期病变有两种,一种是
不完全治愈型,病灶内可以看到病变肺
脏组织的原有组织结构,红色的肝变轮
廓能够分辨开来,这就是坏死组织,主
要是这些坏死组织还发生液化。

这些
液化物通常被肉芽组织所吸收,促使局
部结缔组织增生,进而形成瘢痕。


一种是完全治愈型,肺部病灶均形成瘢
痕,个别区域形成钙化。

所以在牛肺疫
的后期时,胸腔内一般就不会出现积
水,并且胸膜愈合有纤维绒毛生长。

4 诊断
根据牛肺疫疾病的流行病学中的
疫区发病缓慢,多表现为亚急性或慢
性,通常呈散发性经过等,再结合典型
的临床症状和剖解病变,有经验的兽
医技术人员可以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

如果疾病确诊需要在实验室进行血清
学和细菌学检查。

临床方面通常用血
28
清学检查方法中的补体结合试验或凝集反应试验来进行疾病确诊,后者虽然操作简单比较省事,但是因凝集素在体内持续时间短,所以诊断的准确性不如前者更高一些,所以建议采取补体结合试验来对本病进行确诊。

5 防治
在日常生产中一旦发现牛群有感染牛肺疫病情时,需要立即诊断和进行治疗,建议给病牛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按照药物使用说明来选择合理的剂量,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3d,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也可以使用止咳化痰的中草药来辅助治疗,能够帮助病牛及时恢复健康。

针对疫区其它的假定健康牛群,需要立即接种菌苗,在免疫接种3个月后,确定没有任何疾病的情况下,可以转成健康群体,如果出现发病征兆时,立即做为阳性牛只进行捕杀或隔离。

全部
牛群应1年接种1次菌苗,连续接种3
年,一直没有发生牛肺疫时,才可以宣
布成为非疫区。

对于发病牛群所使用的用具、饲喂
器具、设施设备、饲养环境等均需要严
格消毒处理,建议使用3%的石炭酸或
火碱溶液进行彻底消毒,然后空置1~3
个月以后才可以供健康牛群使用。


死牛只的尸体需要进行焚烧处理,避免
疫病发生蔓延或扩散。

日常管理中需要改善饲养环境、提
高饲养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牛群体质
和健康状况,定期清理环境中的废弃物
质,并进行清洗和消毒,及时杀灭环境
中的敏感病菌,减少牛群接触支原体的
机会,降低牛群发生牛肺疫的风险。


于疾病常发地区可以使用药物或疫苗
进行综合防控,才能逐渐净化牛群,避
免牛群受到支原体的侵扰。

6 小结
总之,在牛群饲养管理过程中,经
常会被牛肺疫疾病多困扰,病牛发病后
临床症状和剖解病变都比较典型,管
理者可以结合流行病学进行正确诊断。

一旦发现牛群发病后需要上报兽医部
门进行封锁和隔离,逐头检查临床症状
或做补体结合反应试验,将症状明显和
阳性牛只进行捕杀和隔离饲养,有利于
净化牛群和防止病情扩散。

参考文献:
[1]冉仪刚,曾旭.牛肺疫的诊治[J]. 养殖
与饲料.2018, (06): 62-63.
[2]尹敬伟,李德双,窦华坤.牛传染
性支原体肺炎的诊治初探[J]. 中国牛业科
学.2012, 38(05): 41-42.
[3]郝卫芳.一起犊黄牛支原体病的诊治
[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 (09): 54-55.
顾乐春/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清水镇人民政府 735004
摘 要:
、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鼻黏膜红肿等为主要特征。

牛患病后,会长期带毒甚至终生带毒,严重。

本文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防控措施六个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上防控该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临床症状;防控措施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感染牛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鼻黏膜红肿等为主要特征,此外还可以导
致妊娠母牛流产、结膜炎、脑膜炎和乳
房炎等多种疾病。

1955年,美国首次
报道该病;1980年,我国首次从新西兰
进口的奶牛中发现此病;1986年我国
首次从引进的牛肾传代细胞中分离到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世界动物卫
生组织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列为B类
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

不同品
种、年龄、性别的牛均可感染,牛患病
后,会长期带毒甚至终生带毒,给控制
和消灭本病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1 病原学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为牛传
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在分类上属于疱
疹病毒亚科、α-疱疹病毒亚科、水痘
病毒属。

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基因
组为线性双股DNA,病毒粒子呈球形,
直径在140~230 nm之间,有囊膜。

本病毒可在牛肾细胞、睾丸细胞、胸腺
细胞等细胞上生长,并能产生细胞病
变。

本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具有一定
的抵抗力,耐碱不耐酸,对热和大多数
消毒剂敏感。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病牛和带毒牛是主要的
传染源,即使病牛康复,病毒仍然会在
体内存活一年左右,隐形带毒牛是最危
险的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 病牛可将病毒随呼吸
道分泌物、唾液、鼻液等排入外界环境
中,健康牛一旦吸入混有病毒的灰尘、
空气、气溶胶等即可感染;健康牛与发
病牛混群饲养也能造成传播;此外,本
病还能通过精液、胎盘、交配等方式造
成垂直传播。

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