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建筑,其结构是中轴对称、高低尊卑、主次分明。

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
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

这种建筑布局
A.体现宗教色彩
B.突出皇权至上
C.深受宗法影响
D.利于邻里和睦
2.“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

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

A.秦始皇时期的“丞相”
B.汉武帝时期的“侍中”
C.宋太宗时期的“参知政事”
D.明太祖时期的“尚书
3.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
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

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A.在执行中选官标准发生了变化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C.有利于选拔出有才能的寒门子弟
D.意图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4.北宋年间,赋税结构变化较大,北宋至道末年(997年),农业税为2408.1万贯,非农业税为1567.7万贯;天
禧末年(1021年),农业税为2641.2万贯,非农业税为3874万贯;熙宁十年(1077年),农业税为2021.3万贯,非农业税为5117.2万贯。

根据上述内容,下列选项分析正确的是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人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已经不再实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南宋时期实行“宰辅互兼”体制,宰相常兼枢密使。

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

这一做法
A.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B.提高了政府决策和行政的效率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体观了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6.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臣僚言以金银博买,泄之远夷为可惜。

乃命有司止以绢帛、锦绮、瓷、漆之属博易”。

该项政策
A.推动了金银成为主要货币
B.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C.刺激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表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7.在今河南社旗县淸代山陕会馆中发现了当时订立的、详细的商业规则,并刻在石碑上,立于会馆中,至今留下了《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等商业文物遗存。

这说明
A.淸代会馆注重商业道德和行业秩序
B.会馆对地方商业进行行政管理
C.清政府立法规范商业行为
D.商会成为政府抑商的工具
8.1842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近1000万英镑,到1843年达到1500万英镑,1844年上涨到2200万英镑,这—变化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
B.通商口岸增多利于中国出口
C.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
D.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
9.1895-1913年间,官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有85家,资本额有2947_6万元;商办企业465家,资本额达到9081.2万元。

由此可知中国近代民办工业
A.面临的发展阻力在逐渐减小
B.仍没有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
C.成为当时近代化的主导力量
D.办厂规模逐渐超过官办企业
10.“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福昌烟草公司仅用10多天时间就创作出了《马古山将军》系列广告,将原有“金字塔牌香烟”改为“马占山将军香烟”。

1931年11月1日,由上海大东南烟草公司借“万宝山事件”在《申报》做一整版广告:“热血同胞,不可不知万宝山事件,爱国男儿不可不吸万宝香烟”,这一广告宣传产生了巨大效应。

这反映当时A.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B.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C.香烟消费成为社会风尚
D.上海成为全国抗战中心
11.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此计划
A.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B.表明国民政府要团结抗日
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1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一五”计划制定的背景有
①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
②苏联对中国提供援助
③中美关系缓和
④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A.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
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

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

对此理解错
误的是,当时
A.中美文化交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中美关系已经正常化
C.中美文化交流存在摩擦
D.美国敌视中国
14.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这样一段话:“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点都不管,;就万
事大吉了。

……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

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

”这一讲话的重点是
A.丰富“一国两制”内涵
B.设定香港自治底线
C.否定“港人治港”方针
D.消除香港分裂势力
15.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城市化”“自上而下城市化”。

其中与“自上而下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A.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16.
16.供给侧改革是目前我国经济改革的热门话题,有专家提出可以用大规模减税、消减开支、紧缩货币的方法来推
进供给侧改革,对此最有对此最肴历史借鉴价值的对象是
A.罗斯福新政
B.里根时代的美国
C.新经济政策
D.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7.公元前4世纪,罗马设立内事最高裁判官,保证市民法适用。

公元前3世纪,又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处理
一方为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社会问题。

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设立
A.缓和了罗马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C.消除了罗马帝国自由民的差异
D.推动了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
18.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提到:“1689年,英王威廉接受了《权利法案》。

这一法案规定,国王不能
中止法律;除非经议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

虽然这些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直到19世纪后期确立普选制时,才实现这一目标。

”这说明《权利法案》A.使议会权力居于国王之上
B.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C.废止了英国社会的世袭制
D.彻底否定了英过年君主政体
19.19世纪20年代,在美国有这样-个案例:科恩兄弟因违反弗吉尼亚州的某项法律而被罚款,他们向联邦最高法
院提起上诉。

联邦最高法院接手此案,弗州以联邦最髙法院无权受理此案提出抗议,马歇尔法官依据宪法认为联邦最髙法院有审理权,并依法判决科恩兄弟败诉、弗州胜诉。

这—诉讼案的过程
A.反应对方分权严重
B.强化了联邦政府的司法权威
C.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20.1945年11月4日,艾奇逊在讲话中含沙射影地攻击苏联时,被人民嘘下了台。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后,美国纽约市区百老汇大街贴满了反对丘吉尔的标语,群众还举行了抗议示威。

这说明当时美国
A.对苏联的关系友好
B.对苏政策摇摆不定
C.民众反战情绪高涨
D.敌视苏联没有得到各界支持
21.根据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资料整理,1924年~1926年苏联私营注册工业在国家全部产值中所占比重由4.9下降到3.1,这种变化说明
A.私营工业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新经济政策制约了私营工业发展
C.非公有制经济受到了排挤和压制
D.新经济政策的精神已被彻底抛弃
22.1981年,里根总统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整顿和调整。

进入21世纪之后,小布什政府“竞争招标”私有
化新理念扩展到了国有企业和政府改革当中,美国国有企业进入私有化改革的新阶段。

这些措施
A.实现了低通胀下的持续快速发展
B.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均完全摈弃了凯恩斯理论
23.亚投行自2015年12月成立以来,辐射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且先后于2017年3月、5月和6月三次启动吸收新成员程序,亚投行成员已从成立时的57个迅速增大到80个,成员遍布全球五大洲,包含了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这表明
A.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终结
B.多极化的世界进一步发展
C.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
D.国际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
24.现在兴起的-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认识错误的是
A.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欧盟内部矛盾凸显
C.南北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D.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
二、连线题
1.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切严重的国难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试金石。

我们要知道一国人民的知识程度、组织能力、习尚与人生现,我们最好的法子就是看这民族如何处置一个严重的困碓。

至于政府和军队,更用不着说,在国难之下,其强弱优劣都自然而然地暴露出来了。

九一八就是我们民族这样的一种试金石。

——《蒋廷黻文选》
材料二与1931年一样,急于在中国变得强大之前展开攻势的人,仍然是关东军中的少壮派军官,这些军官轻而易举地征服东北,没有遭到国际制裁及法西斯和纳粹在欧洲崛起等因素的鼓励,急于将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并在那里建立一个日本的大陆基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收到的囯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囯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

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用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大乎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

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額达到13亿美元。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九一八就是我们民族这样的一种试金石”?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2.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当时行商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乾隆采取一口通商后,中国海外贸易非但没有衰弱,反而成倍增长。

康熙四口通商期间(1685~1757年),72年间来华欧美商船共312艘。

乾隆一口通商后至鸦片战争前夕(1758~1838年),80年间来华商船共5107艘,其中绝大多数是英国商船。

英国取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成为中欧贸易的主角。

清廷海关关税也从1686
年的122万两,增至1845年的551万两。

十三行鼎盛时期形成了潘振承(同文行)、卢观恒(广利行)、伍秉鉴(怡和行)、叶上林(义成行)等四大巨富家族。

其中又以潘氏家族和伍氏家族最为显赫。

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大胆地在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

1843年,伍秉鉴临死前将大笔资金转移海外,投资美国实业,
条件是每年利息要支付给他的后裔。

美国人约翰·福布斯代表伍氏家族投资美国密歇根中央铁路、柏林敦和密苏里
河铁路,并成立了美国股票投资公司,投资阿尔巴尼和波士顿矿业公司。

福布斯
因此成为美国“铁路大王”,晋身波士顿名门望族之列。

——搞编自《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三行鼎盛局面的成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三行对中外经济发展的影响。

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历史悠久,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还波及海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隋朝初是以秀才、明经等科选拔官吏,到隋炀帝统治时期设置进士科,宣告了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结束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

唐代科举考试分制料和常科。

制科主要考应试对策,也就是对时政的看法和建议。

唐代常料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五十多种。

进士科以考时务策为主,后来也考帖经和杂文。

宋代在革除了唐代科举制弊病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相当完整、严密的科举制度,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科举实行三级考试,凡登科进士,一律由吏部立即授官。

宋代科举考试向士大夫广泛开放,对于各科举人,不重门第,只要文章合格,就可以录取。

明代至清代中叶前这一时期,科举制度走向鼎盛阶段。

考试内容与规则格式化,严格限定出题、答题范围和格式,从而形成“八股文”;考试科目也趋向于单—化,主要有进士一科;考试程序更加严密,实行四级制考试体制,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从明朝开始科举考试分“南北榜”录取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
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云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建筑,其结构是中轴对称、高低尊卑、主次分明。

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
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

这种建筑布局
A.体现宗教色彩
B.突出皇权至上
C.深受宗法影响
D.利于邻里和睦
【答案】C
【解析】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注重“长幼有序”“男尊女卑”,所以这种建筑布局深受宗法影响,选C是符合
题意的,正确;这种建筑布局没体现出宗教色彩,也不涉及皇权至上的问题,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体
现的家族和睦而非邻里和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宗法制度等级森严,讲究“长幼有序”“男尊女卑”。

2.“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

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

A.秦始皇时期的“丞相”
B.汉武帝时期的“侍中”
C.宋太宗时期的“参知政事”
D.明太祖时期的“尚书
【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期的“侍中”品级较低但却被委以重任,就属于位卑权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始皇时期
的“丞相”属于位高权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宋太宗时期的“参知政事”、明太祖时期的“尚书均也属于位高权重,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
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

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A.在执行中选官标准发生了变化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C.有利于选拔出有才能的寒门子弟
D.意图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答案】D
【解析】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是在协调、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官标准未发生变化是选官者发生了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是材料所要表明的,材料不涉及
与察举制的相比较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有利于选拔出有才能的寒门子弟是科举制度而非九品中正制,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北宋年间,赋税结构变化较大,北宋至道末年(997年),农业税为2408.1万贯,非农业税为1567.7万贯;天禧末年(1021年),农业税为2641.2万贯,非农业税为3874万贯;熙宁十年(1077年),农业税为2021.3万贯,非农业税为5117.2万贯。

根据上述内容,下列选项分析正确的是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人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已经不再实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北宋年间农业生产也是在加强的,北宋仍然是重农抑商,非农业税的增长其实是反映工商业的发展,从非农业税为5117.2万贯等具体数据看政府财政收人的确也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C是符
合题意的,正确。

5.南宋时期实行“宰辅互兼”体制,宰相常兼枢密使。

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

这一做法
A.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B.提高了政府决策和行政的效率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体观了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答案】B
【解析】“宰辅互兼”体制能够减少决策和行政的失误,从而也就提高了政府决策和行政的效率,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做法不是分化事权而是相互牵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宰辅互兼”体制和中央集权是否削弱无直
接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崇文抑武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6.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臣僚言以金银博买,泄之远夷为可惜。

乃命有司止以绢帛、锦绮、瓷、漆之属博易”。

该项政策
A.推动了金银成为主要货币
B.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C.刺激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表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该项政策刺激了制瓷等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南宋时主要货币是
铜钱而非金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南
宋政府也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7.在今河南社旗县淸代山陕会馆中发现了当时订立的、详细的商业规则,并刻在石碑上,立于会馆中,至今留下了《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等商业文物遗存。

这说明
A.淸代会馆注重商业道德和行业秩序
B.会馆对地方商业进行行政管理
C.清政府立法规范商业行为
D.商会成为政府抑商的工具
【答案】A
【解析】“商业规则刻在石碑上并立于会馆中”足以证明淸代的会馆是注重商业道德和行业秩序的,选A是符合题
意的,正确;会馆并不能对地方商业进行行政管理,因为会馆不是行政管理部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
民间立法规范商业行为而非政府行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商会并不是政府抑商的工具而是商人们促进商
业发展的工具,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8.1842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近1000万英镑,到1843年达到1500万英镑,1844年上涨到2200万英镑,这—
变化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
B.通商口岸增多利于中国出口
C.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
D.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
【解析】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增多是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而导致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英国实力也不是靠中国赔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从1844年等时间来看当时通商口岸还尚未增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注意时间1842年——1844年是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

9.1895-1913年间,官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有85家,资本额有2947_6万元;商办企业465家,资本额达到9081.2万元。

由此可知中国近代民办工业
A.面临的发展阻力在逐渐减小
B.仍没有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
C.成为当时近代化的主导力量
D.办厂规模逐渐超过官办企业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了中国近代民办工业的发展壮大,所以中国近代民办工业也就成了当时近代化的主导力量,选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近代民办工业面临的发展阻力在逐渐减小不符合事实,民族不独立阻力就不会减小,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近代民办工业的发展说明摆脱了官办企业的束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近代民族工业是近代化的主导力量。

10.“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福昌烟草公司仅用10多天时间就创作出了《马古山将军》系列广告,将原有“金字塔牌香烟”改为“马占山将军香烟”。

1931年11月1日,由上海大东南烟草公司借“万宝山事件”在《申报》做一整版广告:“热血同胞,不可不知万宝山事件,爱国男儿不可不吸万宝香烟”,这一广告宣传产生了巨大效应。

这反映当时A.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B.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C.香烟消费成为社会风尚
D.上海成为全国抗战中心
【答案】A
【解析】“借”“万宝山事件”中的“借”字足以证明想借机遇多买烟,也从侧面反映了商业竞争的激烈程度,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就已经觉醒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香烟消费在中国一直存在并不是什么社会风尚,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借”是借机遇的意思。

11.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此计划
A.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B.表明国民政府要团结抗日
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答案】C
【解析】“全国一致动员”等字眼足以证明计划是要利用国家力量来发展民族经济,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该计划并不是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此计划是经济建设计划并非团结抗日计划,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此计划大大促进了官僚资本的扩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全国一致动员”。

1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一五”计划制定的背景有
①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
②苏联对中国提供援助
③中美关系缓和
④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A.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