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入坛近一年,阶段性浅谈我拥有以及拥有过的器材(万字长文,申精~)耳机大家坛全球最大中文耳机论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手入坛近一年,阶段性浅谈我拥有以及拥有过的器材(万字长文,申精~)耳机大家坛全球最大中文耳机论坛
新手入坛近一年,阶段性浅谈我拥有以及拥有过的器材(万字长文,申精~)
如题,本人大二学生党,入坛将近一年,前一段时间一直盘算着写这么一篇文,无奈忙于准备期末考试。

现在终于考完了,这篇随笔也付诸实现~
这篇文章我准备按照我发烧之路的阶段来写,这样大家可以看到我的系统的组成情况,也给大家提供更好的参考。

此外,由于是学生党,发烧路上得到父母高度支持,所以才得以入得不错的器材。

楼主虽然在学习之余兼职,不过收入微薄,依旧和支出相差甚远。

由此深深体会到父母养家的不易,也借此贴表示感谢,并且阶段性退烧了。

现在投入学习之余,踏实地欣赏音乐才是重要的。

虽然家庭条件还算担负得起这些支出,但是花爸妈的钱始终有深深的负罪感。

导读
一.绪论
二.发烧之路小记(按阶段)
1. 阶段一:启蒙
2. 阶段二:小白
3. 阶段三:初烧
4. 阶段四:完善
5. 阶段五:折腾
6. 阶段六:冲刺
7. 阶段七:安然
正文部分
绪论
在讲述我的发烧之路之前,我认为很有必要谈谈态度问题。

作为一项享受资料消费,我个人始终认为:没有所谓的什么“难以入耳”的器材。

就我个人而言,平时用台式系统。

但是即是在公交车上用Touch1代放mp3格式的歌曲加上小白或是gr02这样级别的小塞子,也能陶醉其中,收获音乐带来的快乐。

蓝大的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听得越多,耳朵对器材的包容性是越强的。

在此与大家共勉。

其次,关于参考、评测类的文章,我个人并不否认其用途及意义。

但是理解这些文字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有一定听音经验和经历的基础上。

如果连听都没听过,则毫无标准和依据可言,更何谈理解呢?关于试听这件事,个人认为是必须的。

有些朋友可能身处二三线城市,并没有试听的机会,买耳机只能参考文章以及别人的意见,像赌博一样。

对于这一情况,我的建议是制造条件也要听。

因为听感说白了就是个纯主观的东西,每个人都不同。

听感类似的则是志同道合,听感相悖的,则可能演变成帖子里的骂战。

简单的前言暂时想出这么多,要是大家有补充,欢迎留言和讨论。

但是一定要和谐=。

=每个人的意见都值得尊重。

我也会及时补充进来。

发烧之路小记
阶段一:启蒙
发烧的主观基础源于我是个喜欢音乐的人。

可能是因为从小学习过萨克斯,经常有机会接触音乐以及观看一些现场表演,所以对音乐有着比较深的情感。

童年回忆重复得最多的两件事:第一,小伙伴假期在玩的时候,我在准备假期的萨克斯考级;第二,小伙伴周末在玩的时候,我在学英语。

很不幸的也是两件事:第一,考完中央音乐学院业余9级之后我就没再继续学习萨克斯;第二,英语师范是我现在的专业。

记得刚有mp3的时候,我在西单图书大厦买了个国产机,价格不贵,可惜木有留影。

黑白的屏幕,椭圆偏长的机身,深蓝色的。

当时觉得这东西真神奇。

后来捧着听了好久,用的是原配的小破塞子,不过那声音是我迄今为止听过的最好的~
再之后,有了个从天而降的三星YEPP,当时还算是比较火的型号,我至今记得广告词是:三星YEPP,乐无限~同样地,抱着原配塞子听了很长时间。

上述两个神器陪伴我一直到初中。

再之后,差不多初二吧,(如果没记错的话是05,06年的样子)从天而降了个NANO1,但是当时早有耳闻苹果是神器,所以爱惜得一直没拆封。

一放就是7年。

知道前一段400元出给了坛子里一位朋友。

人家验货的时候我才第一次看见它的庐山真面目。

真是漂亮!这个价格肯定是低了,但是考虑到在我手里实在没什么用,还是卖掉兑现了。

快要初三的时候,收到一个touch一代做礼物,当时高兴得夜不能寐。

搭着小白听了许久。

一直用到今天,依旧爱不释手~虽然是连外放都木有的一代~但是有种特别的亲切感。

除非是报废,否则我会一直用下去~
接着,时光荏苒,到了高中。

有一次逛商场,偶然看见一对造型抓人的入耳塞子,凑近一看,是骚尼的MDR-EX85~于是便跟爸妈商量能不能买,爸妈最终还是同意了。

顺便吐槽一下,骚尼的塞子我先后买过两个,都是刚出保修就坏掉了,右耳朵不出声。

客服说塞子都是一次成型,没法修。

现在只能是半身不遂状态。

真正开始发烧还是要到高三毕业了。

随着第二个骚尼塞子MDR-300成了半残,我又开始物色新塞子。

上网搜搜看吧,我了个去。

我果然OUT了。

琳琅满目,争奇斗艳。

其中以我大魔声最为亮眼。

好不容易搜到中关村有比较专业的耳机店,具体哪家也不知道。

于是开始行动~我居然生生的找到了中关村安润。

还算是运气好,没被坑。

作为小白,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多专业的耳机@@
试听过后,天龙C710脱颖而出,当时跟大多数初烧一样,觉得低频强劲的就是好耳机。

于是讨价还价之后,还是以比较坑爹的价格拿下。

配件很丰富,日系东西确实有诚意。

这也为我和天龙的奇缘埋下了伏笔。

之后,随着耳机进入状态,事实证明C710除了低频抢眼之外,三频的分布还是不错的,人声也很有感情。

能记起的不足可能是中高频衔接一般。

大家一顶注意到“能记起”,在此我义正言辞的说明,C710在入手不到半年后,被我丢在了大学教室。

我清楚的记得是在外语楼411,上午前两节课。

是机房,有监控摄像头?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在前一天晚上楼里停电,摄像头全部拆下来维修了!我
真是走运!在此继续诅咒小偷早死,死全家!我对东西一向爱护有加,可唯独当天一个疏忽,把710落在了桌子上。

既然塞子小,容易丢,好吧,我要换头戴式!摘下来挂脖子上,总不会丢了吧=。

=于是又开始新一轮寻找。

此时高中同学乱入,说道:去耳机大家坛看看呗。

于是。

毒坛深似海,一去回不来。

坛子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一时间看花了眼。

本人似乎天生不怕毒文,依旧淡定的去试听。

听过之后,D1100脱颖而出。

没错,又是天龙。

D1100这回可成了掌中宝,听过后总要小心翼翼缠好线,收进收纳袋里~我也第一次体会到头戴式的声音,确实比塞子来得更自然些。

而且鉴于D1100的佩戴还是不错的,所以非常喜欢。

由于D1100完好无损,陪伴我至今,所以它的声音可以详细说说:首先touch1直推,声底是比较暖的,三频分布有些像三角形。

低频依旧强劲,可是非常难以控制。

中频位置比较适中,没有明显的凹凸感。

起初的几天里,每天听都有些提高,之后进入了一段低谷期,声音变得更加难以控制,甚至一度有些混乱。

再之后声音慢慢收敛,变得柔顺些,期间再次经历反复。

最后,慢慢趋于稳定。

因为当时纯小白,也没有计算经过多少小时,所以只能泛泛的给出时间的参考范围。

要完全稳定大概需要1个半月左右,以每天自然听3小时为参考。

电脑直推的效果第一感觉就是声音更加舒展,低频控制更好。

其他的没有什么质的飞跃了。

阶段二:小白
手持D1100我又在坛子里潜水学习了好一阵子,初步知道了一些基础知识,于是又按捺不住,寻找新的目标。

在得知Jaben有比较专业的试听条件之后,我便借着12年的五一假期前往试听。

Jaben的服务非常好,直到现在我也很喜欢去蹭听。

当时一进屋就被满屋子的耳机深深的毒了一次,那次听了不少耳机,从入门的歌德SR80i,225i,爱丽丝M1,到中高档的K701,702,DT880以及高档货RS1i。

店长
建议我先别急着买,回家沉淀一下,对哪种声音印象比较深刻。

这种方法我觉得非常收益。

避免了很多冲动的消费。

隔天,我便再次来到jaben寻找让我印象深刻的声音。

这次SR225i脱颖而出。

正好赶上当天新进了一只HD600,便跟店长商量能不能拆开听听。

好说歹说,店长偷偷的在里屋让我蹭听了一下。

当时系统是雅马哈S2000+甩小二+HD600,当时的声音我印象深刻,解析很给力,但是声音着实发冷发干,没什么感情。

考虑到HD600当时稀缺,而且久仰其大名,于是连同甩小二套餐一同入手。

到家后,因为没有好的音源,无奈用电脑直推(联想Y450),拿来一听,声音和试听的时候没有一点相似,完全体验不出600的实力。

后来又勉强听了一段时间,决心入个CDP。

起初预算在8k左右。

又是一个周末,直奔超音波音响。

在花园桥店,我逛了好一阵子,详细听导购的讲解,起初中意Naim的一款,可惜只剩下样机,之后又看上Linn的一款,但是导购
说这款机器对读碟要求很高,如果碟上有轻微划痕的话会比较明显的在声音上反映出来。

剩下的要不太贵,要不太差,合计了半天,转到了DCD-A100面前。

没错,又是天龙。

不过当时因为已经降价打折了不少,加之又是限量版,大约官方报价6折的价格入了。

此处还有个花絮,当时试机的时候用的是一对书架箱,忘了是什么牌子,是当时店里最后一对样品,4000一对在甩卖。

当时那箱子一开声我真的被微微的震撼到了,那声音无比的清澈自然,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回到正题,箱子米不起的,听听就好了=。

=买了CDP当然还得有信号线,于是AQ眼镜王蛇表层镀银线成为了我的第一根信号线。

接着就来说说眼镜王蛇线的特点:由于是镀银线,所以在高频延伸方面此线有着不错的表现,声音比较平顺,没有什么自身极强的个性,中规中矩。

声音还算端正,骨子里透露着轻微的一丝American muscle的线条感。

这条线我正在出。

因为只用了一个月多一点,所以1200出。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PM我。

A100+甩小二这套系统又听了两个月左右。

期间继续潜水学习,慢慢开始对高端耳机产生了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进一步学习,将目标锁定在RS1i和D7k之间。

虽然这两个货都不太容易搞。

于是又跑到Jaben开始试听,仔细比较下来,还是觉得D7k更全面一些,素质上更过硬。

而且相对来说不容易出恶声。

于是便下手了。

没错,天龙天龙,还是天龙。

选择D7k也有一部分天龙情节的原因,而且手里已有SR225i,所以先暂不考虑歌德高端了。

但是声明一点,我也是很喜欢歌德的~这点随着后面大家会理解的。

说到这里,再来聊聊这套系统下每只耳机的声音吧。

随着新成员加入,D1100成了出街专用,因此不再赘述D1100了。

不过需要赘述的是:D1100的头梁,如果使用者稍微爱惜的话,完全没有问题的。

我的D1100现在头梁依旧可以掰成近似一条直线的程度,并且毫发未损。

所以诟病D1100头梁的朋友们,请先扪心自问你们使用时它足够爱护吗?
A100+甩小二下的SR225i,225i在1500这个价位可谓是少有敌
手,既拥有歌德家族的鲜明特色,又不失杂食性。

三频分布还是中频微凸,低频速度快,有一定量。

高频没有煲开的时候稍显刺耳,但是开声后会相对偏暗。

225i的声音相对其他型号没有那么热情洋溢,用相对收敛中频的方式换取了更大的耐听度。

在此还有个小贴士:轻微掰一掰头梁会让佩戴舒适得多。

尽管225i被公认为没有什么潜力,但是其中规中矩的表现,在这个价位始终难以替代。

225i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只耳机。

然后来说说D7k,其实即使是手机直推,D7k也不会出恶声,而且会显现一定的实力。

在甩小二下,D7k的低频有些肥散,中频表现和揭示力是不错的。

高频有些过量,难以控制。

声音基本上是不太耐听的。

HD600,由于这是甩小二的长项,所以甩小二的600表现良好,三频分布平均,解析和声场都有一定程度的展示。

但是音乐味少了些。

当时蓝大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尽管甩小二在这个价位表现力很不错,但是跟欧美过万的器材相比就是差了音乐味,听过就会明白,光用说是说不出的。

再赘述一下,当时还买了条张扬的平衡线,那是我
唯一一次几乎完全听不出区别的线,要说有一点点提高的,就是声场更舒展了吧。

大家仅作参考。

阶段三:初烧
这套系统听了两个月左右,直到有一次偶然发现甩小二漏电了。

于是经过多方打探,找到了甩师傅的联系方式,甩师傅人很好,发了长长的短信指导我如何检查,但是出于我的动手能力实在不行,所以向jaben提出退货。

Jaben店长非常爽快的答应了。

正巧之前多次试听W5k西装,当时又在口水W5k,所以补差价入了个。

其间,我也没闲着,得继续寻找耳放啊,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学习,目标瞄准rudi RPX35.考虑到我的耳机比较多,又大多是低阻,而且A100并不支持平衡输出。

所以35这个杂食王首当其冲。

之后到安润去试听,回家又考虑了一周之后还是入了。

第一次用高档货,RPX35外观简约,又透着时尚。

不过确实做工以及用料方面展示出rudi小作坊的特色。

二房不可貌相,RPX35陪伴我足足半年的时间,对于它我可是感触颇深:首先,35有着rudi 很明显的特色,声音偏暗。

它不是个偏向素质方面的机器,味道和控
制力是它的特点。

温暖柔顺中略带一丝粘滞,很杂食,基本上可以做到通吃低阻耳机,推出来的声音都不难听。

缺点也很明显,推力不足,中频偏薄。

HI-FI素质不算太高。

注意,这并不代表35的素质不高,只是相比更高级型号如RP010B以及RP030来说。

入了35之后,我对眼镜王蛇的信号线又不太满意了。

于是开始物色新的RCA信号线。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期间老爸也越来越感兴趣,经常在单位帮我看一些介绍和评测文章,然后推荐给我。

最后看重了PAD典雅(英文念着类似谋杀一武士。

)考虑到当时的配置,就没有入更高一级的EA。

典雅的材质是金银铜合金,真是配料丰富啊~P.S. PAD线材的包装只是个大布袋子,里面的产品说明中写着:我们不卖盒子,您购买PAD的产品是因为您清楚地认识到盒子里面东西的重要性。

打开包装,PAD的诚意即可被看到,端子都用高档塑料套好,以皮筋固定。

从典雅中可以窥见PAD线材的基本风格:宽松,柔顺,凝聚力强。

是具有比较鲜明个性的线材。

这种特点是逐级更趋明显的。

当然,级别越高,声音越自然。

还是主说典雅,银的加入依旧对高频的延伸起到积极作用,铜金材质则让信号的传导更顺畅,让声音更宽松,柔顺。

典雅对于低频的凝聚做得还是可以的。

但是相比高级型号,
依旧声音不够凝聚。

下面来说说A100+RPX35+PAD典雅的声音。

SR225i:在35的驱动下,225i发出了更优秀的声音,无论从味道上还是三频的表现上,都上了一个等级。

感染力极强,高频的控制和低频的收敛、凝聚都更好。

D7k:35驱动下的D7k可以说已经不错了,35很好的控制住了D7k的声音,跟典雅一起,收敛,凝聚了低频,让低频更扎实,下潜更深。

另外rudi偏暗的风格对高频也控制得很好。

RPX35+D7k是很耐听的了。

仍可提高之处:声场的展开,三频的衔接,中频偏凹,声音不够大气,自然。

HD600:虽然600是高阻耳机,但是35驱动600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在35下,森海暖厚的声底开始显现,音乐味骤增,让我体会到600真真正正是可以做到杂食的。

35驱动下的600声音很踏实,没有什么巨大的亮点,三频平均。

也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各方面中庸。

要说缺点还是因为35推力不足所造成的声音舒展度不高,不够自然。

声场展开的不够大。

低频有些肥厚。

之后又换了卡达斯升级线,卡线最大的特点就是声音更暗,偏下盘,让600的中低频凝聚得更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声音肥散的问题。

但是rudi偏暗的风格再加上卡线偏下盘的个性让我觉得有些过分压抑了高频的泛音和延伸。

卡线也是带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的。

W5k:第一耳朵就是中频明显很前凸,以中低声压聆听是很不错的,音量过大有些容易咄咄逼人。

不得不说W5k对于以小提琴为代表的弦乐表现得非常到位,优雅,大方,琴弓与琴弦的接触声很柔顺,不刺耳。

有种“糯”的感觉。

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松香味吧~在此我澄清一点,W5k与传统的铁家调音不大相同。

我个人认为跟妖娆什么的不
沾边。

特别是西装下的 W5k,声音是很正的。

至于WKX这种奇葩货,第一耳朵一听声音就和D7k的走向基本一一致。

阶段四:完善
系统搭建基本完成,我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电。

电源线这价格实在是有些高,于是开始关注更基础的环节,电源。

又经过一段学习,德颂X-800成为了新成员。

这是一款国产的电源处理器,厂址设在上海。

据说还是个比较有名气的厂家。

德颂电处的分类有X-500,X-800,X-1200和X-1600。

额定输出功率不同。

当然是越大越好,过小的功率会压缩动态,进而影响系统声音。

考虑到是耳机系统,所以X-800足以应付了。

对声音的改变一耳朵便清晰可闻,背景漆黑!很多之前没有听到过的声音细节都开始慢慢呈现出来,营造出很好的听音氛围。

有过了一个月,是时候上电源线进一步完善系统了。

于是开始研究,由于不想一根一根折腾,所以一口气连入三条,配置如下:
总线—— JPS Power AC+
A100—— PAD典雅
RPX35—— JPS The Analog AC
墙插用的是JPS的普通美标墙插。

由于木有闲情逸致一条一条的比较,所以直接说说整套系统的提升:背景漆黑,深邃。

解析更到位,
声音线条感更明显了一些,粘滞感减少。

空间感增加。

声音的颗粒感弱化。

期间,再次出现插曲:一次偶然去安润,貌似是想去听听T1,正巧他们整理仓库的时候发现一只被遗忘的 rudi MD1,打开包装的简陋便携盒,MD1露出真容,这做工。

不怕,咱要的是声音~前端忘了什么牌子的转盘+DA11,以RP010B驱动,一耳朵声音就开始放毒,宽松,自然,声场不小,当时听了一去詹妮弗·华恩斯的《Song of Bernedette》,是我听过的最耐听的声音。

加之MD1停产依旧,是无数烧友魂强梦萦的耳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拿下吧。

不过耳机总数可是不少了,我开始第一次想精简一下耳机了。

阶段五:折腾
以这样的系统安心听过半年,内心又开始不安分了,开始萌生折腾的念头。

随着手头各只耳机慢慢进入状态,我开始不满足于RPX35给这几只旗舰的声音。

特别是去安润的时候我总是会特别偏爱的听一听010B下的各只耳机。

于是,我准备升级耳放。

又无奈010B 停产,处于个人习惯又不想收二手器材,所以目标也就自然而然的指向了RP030。

我曾经觉得只是神器的家伙,带着两个黄色仪表的狠货。

经过对安润的询问,得到了一个不错的offer,把35以二手价格退回公司作为试听机,补差价换为030,毕竟这对双方来说都有利可循。

于是,终于到了去取新机的那天。

我是个既很爱惜自己的东西还挺恋旧的人,依依不舍的把35上的电源线和信号线拔下,用布小心翼翼的擦拭一新。

当时安润经理一看,第一句感叹:真的挺新。

030早已在屋子一角预热好等待着我,光是视觉上就很有冲击力。

两只黄色的大眼睛炯炯有神(电压表)。

和旧版不同,电源开关的指示灯以及输出信号开关的指示灯都由淡黄色变成了白色。

试机完成后,我又切换这对比了一下35,差距一下就出来了。

030:解析力极高,密度惊人,揭示力极强。

控制力极佳,推力足够大,HIFI素质很高。

反观35:干,闷,薄是一耳朵可闻的。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啊。

RP030抱回家没一周,不知为什么突然内部接触不良,最声道声音变得极小。

于是赶紧找到安润,恰巧又刚刚到了一台,于是就换了新的。

随着030煲了一段时间,我又反复听这些耳机,发现225i 声音在这几只旗舰面前慢慢显得声音拥挤,发干,还有些糊。

最终下定决心出掉。

面交的卖家人很不错,交易很愉快。

但愿他可以好好爱护225i。

又这样慢慢听了一个月左右,我还是不忍一只耳机的离去,于是将目标锁定在T1身上。

原因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降价,T1的价格已经非常合适购入,性价比比起其他旗舰更加优秀。

至于HD800,我真的从未考虑过,不知是为什么=。

=
于是又去到安润试听010B下的T1,然后听着听着,不知哪根弦有转到了歌德身上。

看着橱窗中的PSK我并不为其所动,因为之前是听过,声音确实惊人,但是那重量@@,所以,GSK成了目标。

开封一只全新的GSKi,开始试听,听着听着就纠结了,T1和GSKi的表现让我纠结了整整三个小时。

反复听反复比较:
T1:杂食性强,瞬态和动态均很好,尤其是低频的瞬态,让我第一次听T1的时候就印象深刻。

斜置的单元让T1的空间感和声场很独特,声场表现力上纵向由于横向。

尽管很多朋友认为T1的中高频表现力才是亮点,但是我始终觉得T1的低频让我印象最深刻。

我想很大一部分可能要归功于特斯拉技术。

最后,佩戴上,因为我的头偏大,所以T1有一些微微的夹头。

GSKi:我所听过的最强大的声音分离度以及解析力。

细节丰富,适合古典乐的回放。

庞大的声场,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声音回放得真实,自然。

GSKi的低频除了保持big bass之外,也很有特点,量比起传统歌德不算大,速度也没那么快,但正是这样的设置,让GSKi的低频有了如此魅力。

它的声音显然不是传统的歌德路线。

传统的歌德声通过凸显中频来实现对声音的染色,让听者觉得某一个口型很容易想象,某个声音热情洋溢。

GSKi和PSK显然不是这种套路,而且我认为GSKi和PSK也区别明显,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声音。

PSK我后面会提,这里就不赘述了。

最终,考虑到我所拥有的耳机类型以及030单端更适合低阻,我还是选择了GSKi来填补225i离开的空白。

再来补充一下GSKi在030下的听感吧:声音相较010B来说稍显暖意,没有那么直白,高频控制得更到位,解析,分离度和声场依旧是极佳的。

GSKi声音很自然,声场的空间感良好,结像精确。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GSK作为史上最难推好的耳机,它的声音框架是清晰的,但是框架内的内容是有些发薄的。

按照猫版的看法:这种声音很多朋友理解为声音是发虚的。

特别是中频上。

要想把声音框架里的内容推得更厚更饱满一些,是很难的。

这也是为什么GSKi自推出以来经受了如此多的争议。

一周之后,我发觉自己也是更喜欢更凝聚更饱满的声音。

于是无奈得将GSKi补差价换了PSK。

PSK自然听,慢慢煲了一阵子,声音开始进入状态。

听感后面说。

耳机算是无心折腾了,可以折腾的只剩下改平衡和避震。

阶段六:冲刺
我个人一向认为平衡这种方式一定是有得有失的,不必盲目迷信平衡。

猫版也曾说过他认为耳机就是要使用RCA模拟信号,耳机的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