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吴德朗主委谈长庚医学院的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訪問吳德朗主委談長庚醫學院的成立
訪問時間:2006年8月2日上午十時
訪問地點:林口長庚醫院吳主委辦公室
校訂:樓迎統(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兼副院長)
訪問:楊明哲(長庚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記錄:李怡儒(長庚大學護理系)
2006.8.2吳德朗主委攝於林口長庚醫院辦公室
壹、長庚醫學院的成立背景
要談長庚醫學院成立目的,就要從王永慶董事長成立長庚醫院的理念開始說起。
王董事長有個切身的體驗,王董事長的父親王長庚先生因患腸絞結曾到台大醫院就診,但是因為醫師誤診,不久就過世了。
王董事長歷經父親這個切身之痛,加上當時那個年代公立醫院的官僚作風,醫院感覺就像衙門一樣,醫生的地位高高在上,民眾要住院就必須要有門路,就算找到病床還得要送紅包,醫生才會特別照顧,而且要住院必須先繳交一筆住院保證金。
所以王董事長思考要如何回饋社會,決定自己創辦一所能改變以往人們對台大、榮總、三總的公立醫院的印象,可以照顧到中下收入家庭的平民化醫院,使醫院成為能真正嘉惠一般民眾的私立醫院,這也就是後來先後在台北、林口開設長庚醫院的原因,在1978年的夏天,我回到台灣加入長庚醫院陣容。
1978.12.01-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開幕與洪瑞松醫師合影。
1987-王董事長頒贈金牌獎章。
在1970年代全台灣的醫院病床總
數大約只有一萬多張,事實上能用來
當做第三級後送醫院,來執行像開
心、開腦、開胃、開腎這類的大手術,
只有台灣大學附設醫院、榮民總醫
院、三軍總醫院等三家醫院,這三家
醫院的病床數加起來不超過3000床,
對病患來說要住院可說是一床難求。
王
董事長當時設立長庚醫院的想法很簡
單,認為只要引進最好最新的儀器設
備,聘請醫術最好的台灣醫生來幫病人看病就夠了。
由於王董事長當時聘請的醫生都是醫界中的精英,長庚醫院很快就在台灣社會中建立起名聲,也受到大家的肯定。
除了提供民眾就醫的服務外,長庚醫院的成立另一個很重要的機能是可以提供年輕醫生訓練場所。
因為1970年代只有六間醫學院,醫學畢業生有八百多位,但這些醫學畢業生一旦畢業後,大部分將面臨沒有機會接受像是主治醫師和專科醫師的訓練的問題;能在畢業後有機會繼續接受訓練的大概只有在台大以及國防醫學院畢業的學生,其他醫學院的畢業生大約90%的人會選擇到國外接受訓練,然後就在國外執業。
所以,對台灣的醫師訓練,長庚醫院也有很大的貢獻。
但是要成為一流的醫學中心,要永續經營,憑著這些的條件是不夠的。
一間醫學中心要永續經營還有存在許多問題:首先醫學中心要必須保持競爭力,不僅要不斷引進新的醫療科技,還要有能力不斷做研究,這是醫學中心永續經營的必要條件;再來是教育問題,長庚醫院在台北和林口開業,獲得人民肯定,醫院業務也蒸蒸日上,醫生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長庚醫院就必須要有能力來訓練提供未來醫生教育的場所,因此未來醫生來源也是問題之一。
基於這幾點,成為第一流醫學中心一定要研究還有教育,但是研究和教育若沒有一個醫學院
做後盾,想要成就永續經營的百年大業就有困難;再加上醫院的主要任務是服務,其次是教育,最後才是研究。
如果有一間醫學院來訓練學生,能提供未來長庚醫院的人力,並能和長庚醫院來共同研究,這樣的醫學中心才會完備。
而且醫生的工作很繁忙,所受的訓練是有限的,還有做研究的工具較受限制,若有醫學院以及基礎醫學的老師相配合,研究的器具就會很完備,再加上基礎和臨床結合,所做研究的題目和內容就可以多樣且深入。
後來王董事長把長庚醫院行政體系改組,指派張昭雄、范宏二、楊兆麟、黃謙信和我五人專門負責訂定長庚醫院的各種管理制度,我們每個月至少一次,利用星期天下午向王董事長報告進度。
由於我們幾個人的努力,慢慢建立了長庚醫院的各種制度,並且確立長庚醫院以成為「服務、研究、教學」為主的醫學中心的理念。
我們在之後一兩年內,也逐漸說服王董事長成立長庚醫學院。
貳、王董事長決定創辦長庚醫學院
在1980年代要成立醫學院的籌備工作很複雜,有一陣子王董事長曾考慮過要接收現成的醫學院。
當時台北醫學院的董事會發生內部土地產權糾紛,消息傳出後,王董事長曾考慮直接買下台北醫學院,他曾和台北醫學院接洽,也曾請前故副總統謝東閔先生出面斡旋,但是因為台北醫學院內部理念不同,最後功敗垂成。
1982年夏某日,我重回美國到南加州大學上班幾個月後,王董事長偕夫人蒞臨洛杉磯,王董事長召見我共進晚餐,並告訴我已經決定要辦醫學院。
1983年春,我回國參加國建會,王董事長又召見我,正式告訴我設立醫學院的構想,要我著手籌劃。
返美不久後,收到長庚醫院管理處黃謙信主任的來信,告訴我已正式成立長庚醫學院的籌備處,聘請我為主任,他在台灣負責向教育部申請立案,及校地、校舍土地變更建照申請的各項事宜。
在1985年黃謙信離開長庚體系到印尼去發展,莊逸洲出任為管理中心主任,由於他是新手,對長庚行政體系還不是很清楚,王永慶董事長指派吳文富先生來接手醫學院籌備工作,他找來對工務頗有經驗的劉文鴻,負責校舍規劃、校地整頓,以及許文彬、馬秋楠、王浩然、葉文娟等人來幫忙。
1986年,教育部派常務次長阮大年先生前來實地訪查,1987年的4月20日長庚醫學院獲准立案,這一天也就成為校慶紀念日。
1987.11-醫學院院長組團參加美國醫學院聯合會。
美國的Ann Reynolds(左一)與Thomas Kirschbaum(左二)教授參觀長
庚醫學院。
參、校地營建與內部規劃
長庚的校地原先是個小山丘,種植一些相思樹及部分原來小叢木,但是都不是很漂亮,是荒廢的台地。
當時也有人把這裡當作墓地,東葬一個西葬一個,這些墓地在籌備成立醫學院時都分別加以收購,有一座墓地因為價格談不攏,至今就成為長庚校區的一部分。
醫學院建築外貌是由王董事長在雜誌上看到的,是從歐洲的大學外觀靈感而來;內部實驗室的部分,則由我曾參考伊利諾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的建築規劃而來,每一位老師至少三十坪的研究室,
有的甚至高答一百坪,每間實驗室並撥
給大約是美金十萬元的設置費。
肆、校訓與教育理念
長庚醫學院成立後需要一個校
訓,原先明志工專的校訓是「勤勞樸
實」,長庚護專的校訓也是「勤勞樸
實」。
王董事長就沿用這個校訓,因此
長庚醫學院的校訓也是「勤勞樸實」。
2002第一任醫學系主任郭承統教授榮退,左為郭教授的夫人,右為吳
德朗教授。
長庚醫學院籌備期間,張玉生教授(紅色上衣)研究室的餐會, 。
長庚醫學院剛成立時我們對它的遠景報負雄心很大,我曾說過要成為「東方的哈佛」。
哈佛大學是世界第一流的大學,要以哈佛大學為學習的對象,冀望長庚醫學院也能成為世界頂尖一流的大
學。
長庚醫學院最初辦學理念就是「以
人為本」的醫學教育,因為醫學教育的
培養是在於人格而不只是知識技術傳
授。
而現任的包家駒校長主張的也是以
人為本、陶冶人本思想、終身學習能
力、理論實務結合等理念,這也是當今
許多醫學院校主張的理念。
伍、校務運作與發展 1987年,長庚醫學院剛成立,老師還沒幾位,第一屆學生是招收學士後醫學系(後醫系),當時校舍還在興建中,設備還未齊全,張玉生老師、包家駒老師的實驗室在林口長庚醫院地下室,解剖學教授實驗室在往生室隔壁,連上課都在醫院上,當時教務長是黃俊生,訓導長是許松勇。
後醫系的學生難免受到社會上功利思想的污染,而失去理想,無法栽培為以人為本的醫生,因此我建議王董事長停辦後醫系,1989年起開始招收七年制醫
科學生,從1991年起停招後醫系。
1989年也同時設立護理系和醫事技
術學系,1990年增設護理系在職班。
剛創校那幾年,每個星期一中午
我會跟教務長、訓導長、總務長及各
系主任共進午餐,討論院務,聽取建
議,下午則約請教授來聊天,以了解各
處、各系的問題,並了解老師們的困難
與需求。
1993年長庚醫學院改名為長庚醫學暨工程學院,1997年的夏天改制為長庚大學,校長由張昭雄出任,我升為副校長。
後來因張校長辭職參加總統、副總統大選,由我代理校長,至董事會聘請前交通部長郭南宏先生擔任長庚大學校長為止。
事實上學校成立後,基本的管理制度都有了,我自認是一位system designer―
制度設計師,其他後繼者是執行者,來
到長庚就按照制度執行就可以。
1988年
以後長庚醫院管理中心逐漸凌駕醫院和
學校之上,莊逸洲先生當時是管理中心
主任,他想將醫院的上下班打卡制度引
進學校,原本打算連教授、副教授都要
打卡,當時我還因此和莊逸洲討論多
次,不久總算廢除教授、副教授打卡的構想,只有講師、助教才打卡。
長庚大學處在台塑體系和長庚醫院之間,對一位校長管理學校的自主性目前是沒有問題,現在我的立場都是以幫忙為主,不干涉太多。
過去台塑企業早期對明志工專涉入較多,對長庚醫學院涉入較少。
陸、師資延攬與研究獎助
我擔任長庚醫學院的籌備處主任後,隨即在美國的華人報紙刊登長庚醫學院求才廣告,包家駒、魏正舒、樓迎統、許松勇等教授就是當時第一批返國進入長庚醫學院的老師。
我也曾拜訪在美國當地做研究的歐炯雄教授,後來聘請他為訓導長。
當時我的觀念是唯才是用,為了網羅各地人才,無論地域黨派只要是有能力的人才就聘請來校任教。
在獲得王永慶董事長的同意支持
下,我訂出教師聘用辦法,原則上聘用
的對象是獲取國內外知名大學博士學
位的學者,延攬的首要條件是可以教
授醫學院的解剖、生化、生理、微生
物、免疫、分子等相關學科的課程。
在薪資方面,長庚醫學院一律比公立
1993.0.3.07-李鎮源教授(右四)、謝長廷立委員(右五)蒞臨長庚醫學暨工程學院參加研討會。
大學同級教師之薪資略優,做研究的學者每月可領取研究獎金四萬元,並給三年保證,此外,凡是由國科會或政府機構獲取研究獎金的學者,學校撥百分之五十的相對基金,作為研究相關費用支出,這個做法能鼓勵教授致力研究工作,提昇學校的研究水準。
柒、課程規劃
國內醫學教育最大的缺點「在於過分偏重教授醫學理論知識」,在課程的安排上我採用了傳統的「階段式系統教學(block system )」的方式來授課,臨床醫學的訓練則特別注重理論與實務的結合。
為了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特別拜託林惺嶽開了一門「藝術概論」,每星期邀請國內外藝文界的頂尖人物來院做半天的專題演講,並請洪鎌德教授開了一門「國際現勢」的課,邀請台大等各校知名社會科學國際問題專家來校演講上課,每次上課會派車去載老師,在每個學期結束吳德朗會宴請這些老師以示感謝。
這是今天每個醫學院都在強調的醫學人文教育,其實我們長庚醫學院一創校就在做了。
捌、個人醫學教育理念
如果問我受到哪位醫界前輩影響
大?在台大求學時期很欣賞宋瑞樓教
授,他是肝臟科權威,為人嚴謹,做學
問教學生看病人的態度很紮實,一步一
步追根究柢,言之有物,不說空洞的
話,一直是我做學問方法的模仿對象。
當時還很年輕的洪祖培教授,看病方法
及邏輯分析的能力令我印象深刻。
還有
教授病理學的葉曙教授,他是一位好老師,雖然對學生嚴格,但疼愛學生的至情表現,希望學生能有所成就的心,令我至今印象深刻。
在美國求學也有幾位醫師令我深深難忘,血液科的老教授謝華茲(Schwartz)醫師,在病床邊一步一步引導學生,一面觀察一面做理學檢查,再從病史和檢驗室資料歸納出病人的診斷,他特殊的臨床教學方法是我的學習典範。
另一位是X 光科醫師孟卡達
(Moncada)教授,他能從X光片獲得病人整個資料來做最後診斷,讓我深深體會到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而一個受過嚴格訓練的醫師,無論切入點在什麼地方,最後都可以看到疾病的全貌。
醫學生應該要有一些「學習典範」,作為學習模仿對象,這對一個醫生的人格養成是很重要的。